绪论
一、《续博物志》简介
《续博物志》十卷,南宋李石撰,是李石续晋人张华《博物志》的“中国传统博物学”著作。“张华述地理,自以禹所未志,且《天官》所遗多矣,经所不载,以天包地象纬之学,亦华所甚惜也。”出于补全张华没有涉及天文部分的目的,李石广采佚闻旧说,并云:“余所志,视华岁时绵历,其有取于天,而首以冠其篇。次第仿华,说一事,续一事,不苟于搜索,与世之类书者小异,而比华所志加详。”体例也大致以张华《博物志》为祖。《续博物志》共十卷,记录了天象、山川、古史人物、禽兽虫鱼、文字典籍、饮食民俗,乃至神怪方技等方面的博物类专书。与《博物志》相比,从收录内容的范围来看,《续博物志》比《博物志》更为广博。例如《续博物志》卷一中“天象”的内容,就是张华《博物志》所没有涉及的一个方面。从撰书的方式来看,《续博物志》与《博物志》也有一些不同。张华《博物志》虽然有一些条目录自他书,但还有不少条目是采自口耳相传。李石《续博物志》则几乎全部是抄录他书而成,其所征引的文献书目可以很好地管窥古代文献的崖略。抄录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撰者兴致之所至、目力之所及,也正是考察其人知识构成的一个极好维度。
《续博物志》作为《博物志》唯一全存的续书 ,是宋代一本很重要的博物学书籍,对我们了解宋代以及宋以前的博物学发展状况有很高的价值。虽然是抄录他书而成,但其所引书目,有一些已经散佚,对于这些散佚的文献来说,还具有辑佚价值。而其中所保存之古代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资料,亦能提供历史、民俗等研究的参考。
前人对作者李石的研究比较多,而鲜少对《续博物志》进行专门的研究。究其原因,主要像《续博物志》这样的“中国传统博物学”著作,其体例多是“残丛小语”的形式,并且内容较为博杂,不受学界重视,“总的来看,作者择材滥而不精,信手抄录,积久成编,鸡零狗碎,不成大观。从小说角度说,不是有价值的作品”。因此,目前学界对《续博物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这本书的提要、解题的辨误、补证上,兼及对其作者的考订等。
二、《续博物志》相关学术史回顾
(一)关于作者李石的研究
对李石的研究现阶段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即学术思想研究和诗词研究。
在李石的学术思想研究这一方面,大部分研究者都将其学术思想归为宋代蜀学之中。1993年,胡昭曦、张茂泽的《宋代蜀学刍论》一文,将李石置于宋代蜀学发展的第三阶段即两宋之际的“转型时期”进行介绍,认为李石以资中为基地,建立起“资中学派”,其学术传播“遍及全川”。
到了1997年,胡昭曦和张茂泽更是在《宋代蜀学研究》中以“李石的学术思想”为题对其进行专门介绍,在此题下,侧重其学术源流、思想旨趣和教育成就的论述,并概括地指出其学术渊源、思想旨趣与洛学、苏学、范学等元祐学术关系很深,但其学术还是倾向于苏学。
2003年,蔡方鹿在《宋代四川理学研究》一书中,以“李石的思想”为题,对其哲学政治思想、经学思想和三教融合思想分别做了论述。而2005年,邹重华《士人学术交游圈:一个学术史研究的另类视角(以宋代四川为例)》一文,对李石的学术交游情况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梳理,并特别指出:“以李石之学术地位影响,应可单列一学案,名之曰‘方舟学案’。”2006年,熊英在其硕士学位论文《李石及其与宋代蜀学的关系》一文中,对作者李石的个人经历、师承与交游、门人后生和与蜀学的关系进行了详细介绍,并对李石的著作进行了汇总,但其中对于《续博物志》的版本研究多有遗漏。到了2019年,美国学者许曼则在李石思想中择出其对“女性的善行归结于她们的佛性与佛教信仰”这一观点的支持,“朱熹的理论与他同时代一些人的想法相左,这些人把女性的善行归结于她们的佛性与佛教信仰。生活在南北宋之交的四川人李石(1108—)是早期持这种观点的一位学者”。
关于李石的诗词研究,杨世明在《巴蜀文学史》一书第五章第七节“南宋前期的巴蜀文学”部分,曾对李石的诗词成就做了专门介绍。祝尚书《宋代巴蜀文学通论》一书,在“渊源苏氏的李石等作家”一节,进一步对李石的诗文成就做了论述。南京师范大学方俊在《论宋代文人李石诗歌及其意义》一文中对李石的诗歌进行了系统性研究。
(二)关于《续博物志》的研究
清人陈逢衡撰有《续博物志疏证》十卷、《补遗》一卷。《续博物志疏证》的成书,是因为陈逢衡考订张华《博物志》,而随手检阅李石的《续博物志》,后来他对《博物志》的疏证并未完成。道光十六年(1836),他开始专门考订《续博物志》,多次对书中所需要诠释的内容进行详细考订,三年以后,才写成此书,自此又屡有增删改异,至晚年仍然没有定稿。陈逢衡想完成《博物志》一书的疏证,结果却把《续博物志疏证》撰写成了专著。《续博物志》所征引前代奇闻逸事,内容繁杂。陈逢衡一一为之表明出处,依据原文,加以校订,对错误的进行改正、脱字的进行补正,使文意连贯。对于此书的疏证,陈逢衡对书中每事都罗列不同学说,详加考辨,纠正错误。
邓瑞全、王冠英主编的《中国伪书综考》 ,把《续博物志》归到作者时代作伪。他们在吸收了《四库全书总目》和《笔精》的基础上,对考证作者李石年代问题的成果进行了总结,但是并未在前人基础上有所突破与创新。
李剑国在《宋代志怪传奇叙录》中对李石和《续博物志》进行了简略的介绍,却没有对其进行深入研究。他认为:“总的来看,作者择材滥而不精,信手抄录,积久成编,鸡零狗碎,不成大观。从小说角度说,不是有价值的作品。”
刘德仁等人编写《四川古代科技人物》时,将《续博物志》纳入中国古代科技史的范畴,并对其中与科技相关的内容予以概述。
袁文春在《宋代志怪小说的知识化与类书化》一文中探讨宋代志怪小说的知识化问题时,认为《续博物志》是志怪小说中含有知识化倾向的典型例子之一。他认为:“此书续西晋张华《博物志》,其知识性追求不言而喻 李石的《续博物志》在内容上确实比张华的《博物志》丰富,对知识关注点也有所不同。”
近年有学者对《续博物志》做专门研究,例如2017年西南交通大学袁堃的硕士学位论文《〈续博物志〉研究》。袁堃的硕士学位论文研究内容包括作者李石及其著述考论、版本考、编纂方式、引书考,以及文本研究、价值与影响,其中较大的篇幅放在引书考和文本研究上。该文在《续博物志》作者的著述考论及内容辑佚方面成果十分突出。
但笔者认为袁堃论文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需再加以讨论:
其一,他对《续博物志》的版本研究并不充分,著述考论出现明显错误之处,即轻率地将《司牧安骥集》三卷、《司牧安骥方》一卷以及《乐善录》误为宋代李石著作,未加以论证。故本书在对李石著述的考证中再加以论证说明。
其二,袁堃的论文未对《续博物志》的性质和分类作研究,而本书将对《续博物志》的性质、归属和分类作详细考述,对《续博物志》的题材内容也将作重新分析。
其三,袁堃的论文对比了张华的《博物志》,看出了《续博物志》是在宋代笔记小说发展的影响下产生的,但却未考论《续博物志》在整个宋代博物学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本书也将对此部分内容进行补充论述。
关于《续博物志》的点校,除李之亮和燕永成的两种点校本外,近年来也有新的成果面世。2017年11月,凤凰出版社出版《续博物志疏证》,由唐子恒点校,是书“以《上海图书馆未刊古籍稿本》(第三十一册)《续博物志疏证》十卷《补遗》一卷为依据,所含各部分材料及次序基本依照原样,并加校语及简注。其中《续博物志》原文亦以陈逢衡疏证本所抄录为底本,校以吴琯校《古今逸史》(标‘古今逸史本’)及《四库全书》(标‘四库本’)”。在整理说明中,亦简要介绍了《续博物志》的内容、版本以及作者李石所处朝代、生平经历和著述等。此外,2019年9月中国书店出版了《博物志》和《续博物志》合订影印本。其中《博物志》以黄丕烈士礼居刊本为底本,《续博物志》以《古今逸史》本为底本进行影印。
三、宋代博物学的研究现状
当代学者对宋代博物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画史和类书上,其中施锜2018年出版的《宋元画史中的博物学文化》是研究宋元博物学较为重要的著作,其绪论部分对中国古代博物学研究的评述十分精彩,在此书的绪论中,作者详细分析了吴国盛《博物学:传统中国的科学》、余欣《中国博物学传统的重建》、刘华杰《博物学论纲》以及《理解世界的博物学进路》四篇在中国博物学研究领域具有代表性的论文,他指出:
以上四篇具有代表性的论文都提到了几个主要观点,即中国古代的博物学是有别于自然哲学的知识构建;是文化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边界模糊,有很强拓展性的研究领域;博物学可以成为不同学科的研究范式。
同时,作者也梳理了中国学者对西方博物学的研究脉络,详细分析了吴国盛的《西方近代博物学的兴衰》和《自然史还是博物学》、易华的《龟的博物学:兼谈博物学与自然史》 ,同时也提到了法国学者梅泰里的《探析中国传统植物学知识》一文,以及余欣的《敦煌的博物学世界》。在论述中国传统博物学与西方博物学不同点的同时,他也提出自己认同余欣《敦煌的博物学世界》中的观点,即“(博物学)不可能也从来没有想要巨细无遗地涵盖所有层面的问题” ,并认为:“博物学不应是百科全书式的物象罗列,或以某一时代或地域为范畴的名物考证,而是一种观看和研究的方式,以及重新认识世界万物的志趣”。
在论及宋代博物学的时候,作者先论述了中古时期博物学及其研究的发展。他提到了朱渊清的《魏晋博物学》,以及葛兆光为余欣《中古异相:写本时代的学术、信仰与社会》一书所写的书评—《中古的科学史、社会史、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