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改革题材文学创作专论
0.00     定价 ¥ 2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19609665
  • 作      者:
    作者:李新|责编:宋潇旸
  • 出 版 社 :
    经济日报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1-11-01
收藏
作者简介
  李新(1971-),女,重庆丰都人。重庆科技学院人文艺术学院中文系老师。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在中文核心等期刊上发表过多篇文学、影视媒体及文化产业研究等方面论文。出版有《媒介融合下的新世纪武侠文学》(专著)、《影视与民族教育》(合著)等学术著作。曾主持与参加多项文学、影视媒体及文化产业科研与教学改革项目研究。
展开
内容介绍
在近代中国社会一百多年的现代化进程中,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在经历着一个又一个阶段的社会变革。回顾近代中国百年发展历史,二十世纪的前半叶,中国经历了从分崩离析、濒临危亡的旧中国向独立自由的民主主权国家奋斗的过程。后半叶的三十年,则是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初步探索阶段,虽然也走得艰雅曲折,但披荆斩棘,终寻找到正确的方向和目标,自此走上了一条更适合中国自身发展之路。从20世纪80年代在中国兴起的这场改革开始,机遇与挑战的并存,新的转机的萌生,都引领着中国这艘满截着中国人民美好希望与憧憬的万吨巨轮乘风破浪,坚定地勇往直前。正是这种阶段性的改革和实践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也正是在这样的历史和文化的变迁中,中国走上了向现代化社会发展的漫长征途。
展开
精彩书摘
  在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问题和困境的思考上,王蒙和赵树理都勇敢地走在当时文艺界的前列。两位作家都不约而同地看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诸如体制、组织、机构等环境中的官僚主义、干群关系、农民思想观念等问题。只是他们反映的侧面有所不同而已。在王蒙的《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中,王蒙从组织部机构组织角度,表现官僚主义及其形成环境的问题。赵树理的《“锻炼锻炼”》则从农村基层组织角度来思考农村发展道路问题、干群关系问题等。
  1956年,在“双百”方针提出的背景下,出现了一批“干预现实生活”的作品,特别是1956年王蒙的《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小说遵循生活的本来面目,按照人物自身真实的发展逻辑,把视角放到组织部这样的环境中,塑造了刘世吾、韩常新、王清泉等党的组织机关内部干部以及工厂企业里的领导干部形象。他们身上明显地流露出安于现状、投机取巧、无所作为的官僚主义作风。作品在坚持现实主义创作基本原则的基础上,从生活实际出发,对官僚主义、宗派主义、主观主义等敏锐的社会问题进行了暴露和表现。揭示了组织部内部尖锐的矛盾冲突,认识到从组织部到工厂企业里官僚主义作风抬头,并呈现出多样性、复杂化的特点。同时,小说还指出官僚主义问题的严重性和危害性,以及同官僚主义斗争的任务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
  作品发表之后,不仅引起了广泛的讨论,也引起了毛泽东的关注,这说明当时领导干部当中的官僚主义问题存在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毛泽东为此五次在重大会议场合,谈到王蒙小说及官僚主义问题。这说明在当时,这样的现象已经普遍引起了警觉。文学充分发挥了它发现问题、“干预生活”、警醒人民、改造社会的作用。
  与此同时,赵树理1957年的《“锻炼锻炼”》则更是在整风运动背景之下,发掘和揭示农业合作化运动过程中农村基层干部的工作作风的简单粗暴问题,以及由此引起的干群矛盾关系问题。他们的作品共同实现了文学对现实的干预。王蒙小说发现的官僚主义问题引起了毛泽东的关注,并多次在重大会议上提到官僚主义的问题,对现实社会中的官僚主义起到了很好的预警作用。赵树理的小说发现农业合作化运动中的许多问题,他一方面通过小说反映问题,另一方面更是主动地给地方、文艺界、中央领导同志写信,以期引起注意,从而来解决问题,体现了一位知识分子强烈的责任感。
  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是全党的战斗任务,当然也是文艺创作应肩负的使命。作者对这些问题的暴露与揭示引起了我们对影响社会主义现代化健康发展的官僚主义的深思。因此,文学创作的这种“干预”和发现反省作用能够有利于加强党的领导,从根本上维护着群众的切身利益,对于社会主义事业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三、“干预生活”小说和问题小说的价值意义
  无论是王蒙的《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还是赵树理1957年的《“锻炼锻炼”》都同时发现了官僚主义作风的盛行。在从城市的各级组织机构到农村基层组织里,我们看到官僚主义屡禁不绝的问题,这是影响社会改革和前进的隐性阻力和最大障碍之一。特别是官僚主义作风一旦和权势利益相结合,权力又掌握在少数人手中,整个社会机制对他们缺乏约束和监督,现代化进程就显得更加艰难。这些问题事实上也就不约而同地涉及“人”现代化问题。前者是人在社会中的作用问题,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后者是人在社会中的运动变化过程。比如,《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中的刘世吾,这位曾经从革命战争年代经历过来的干部,也许能胜任行军打仗冲锋陷阵,但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这样相对文化水平比较低的工农干部如果不加强知识文化水平和技能的提高,就会落伍于时代,在工作中就会陷于人事纠纷,因忙于应付而身心疲惫。因为不能胜任而导致懈怠情绪,在领导工作岗位上,也就不能胜任和起到带头作用。这也是林震这样的知识分子来到组织部这样的干部岗位上,看到的和提出的另一个问题:这样的曾经在战争中立下过汗马功劳的人在新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是否能胜任现代化建设的工作和起到带领作用?革命斗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工作性质显然是不一样的。显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远远不止开会、讨论、总结批评、汇报工作这样简单。现在看来,能带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前行的,只有那些思想解放、观念先进、不断改革进取的现代知识分子。所以这里最终还是关涉到人的问题和观念的问题。
  ……
展开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改革、“改革文学”、改革题材文学
第二节 对改革题材文学创作中几个问题的认识与思考

第一章 1949-1966:问题意识和问题小说
第一节 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引发的论争
第二节 赵树理《“锻炼锻炼”》的问题意识
第三节 问题意识及问题小说价值论

第二章 1976-2000:改革意识和改革题材文学
第一节 改革文学的兴起
第二节 城市改革题材文学
第三节 农村改革题材文学
第四节 20世纪80、90年代改革题材文学价值论

第三章 21世纪:改革题材文学的新问题、新变化
第一节 21世纪官僚主义新问题写作:官场小说
第二节 21世纪农民新问题写作:农民工文学

第四章 审美价值论:现实性与现代性的双重追求
第一节 新现实主义的胆识与勇气
第二节 现代化与现代性的终极追求
第三节 改革题材文学与21世纪文学改革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