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人文言说
0.00     定价 ¥ 4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21213539
  • 作      者:
    作者:孔范今|编者:施战军|责编:李亚梓
  • 出 版 社 :
    作家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1-03-01
收藏
编辑推荐

该书收录著名文学史家孔范今教授关于人文精神、人文主义思考的代表性论文。历史不是一元的线性发展,历史进步行为与人文文化尤其是具有丰富生命内涵的人文精神传统常常表现为一种逆向的复调结构。


展开
作者简介

孔范今(1942-   ),山东曲阜人。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曾任山东大学中文系主任、文学院院长。著有《悖论与选择》《走出历史的峡谷》《重构对话》《近百年中国文学史论》等,主编有《中国现代文学补遗书系》《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史》《读中国》《百年大潮汐——20世纪中国思想解放运动文录》《中国现代新人文文学书系》等,合作主编有《中国新时期文学研究资料汇编》。


展开
内容介绍

该书收录著名文学史家孔范今教授关于人文精神、人文主义思考的代表性论文。历史不是一元的线性发展,历史进步行为与人文文化尤其是具有丰富生命内涵的人文精神传统常常表现为一种逆向的复调结构。历史的进步常以人文精神传统不同程度的沦落为代价,而要保持人们生存或曰历史行进的健全发展,就须找回失落的东西作当代的强调。而文学,就常常承担着这一特殊的使命。


展开
精彩书摘

重新读解孔子的智慧

——兼及二十世纪的文化批判问题

 

 

 

本文所以选择孔子的智慧作为重新读解的对象,第一是因为孔子及其思想在二十世纪的特殊遭际,第二更是因为其在传统文化史中至高无上的地位和作用,第三则是因为它所内涵的丰富的未来意义。有此三点,就使这一命题的提出,具有了无可替代的历史感和当代性,并且获取了超越对象本体的意义。

在中国传统文化史上,一个明显的事实是,孔子因其思想的创建而被日渐偶像化,成为世代尊崇的“至圣先师”。但孔子的偶像化过程,其特点在于,在其符号化的过程中并未产生名与实的自然剥离,而是名实俱增,互动发展。随着历史的发展,孔子所创立的儒学思想不仅成了历代帝王的治国之术,而且与生存在不同社会层面上的人们的社会性心理需求均有所契合,由此而凝聚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心理结构。这一重孝慈、尚仁义、力行中庸的民族文化心理的形成,就构成了中国历史运行发展的内在文化支架,并由此决定了中国历史发展的独特景观,即被统治者与统治者双方的冲突,更多的只是发生在生存利益或权力政治的对抗上,而文化心理的冲突则极为少见。如有,也只是发生在知识者或权力者内部,不会酿成改天换地的巨变。重大的颠覆性历史行为,始终都未改动内在的文化支架,对抗双方的活动均未超越这一共同的文化心理的价值规约。中国历史要进入近代化、现代化进程,最首要也是最艰难的,就是必须颠覆这一内在的文化支架,摧毁历史长期相沿、循环发展的稳态运行模式,由此才能启动新的历史机运。而这,也就是二十世纪所独有的历史内涵:文化批判。它构成了二十世纪启蒙话语的主要内质,并成为代代启蒙人物悲剧性抗争的神圣之旗。而要批判传统文化,其矛头所向必然地首先指向孔子。因为,没有谁比他更有资格做这个代表,他不仅是传统文化中至高无上的象征,而且他的名下之实确也紧紧地关联着,或者更准确地说是难以分解地反映着整个中华民族的心理文化及其价值取向。要论证以上的道理并没有什么困难,如果传统文化就此批倒,孔子也就此一蹶不振,真的被新文化运动只手打倒,那么历史也就不费疑猜,简单得多了。可是,事实并未如其所料,传统文化既未成为远去的“历史”,孔子也不断地还是被人们再三“捧起”。虽然新文化运动其时或其后的当局政要们常搞的“祭孔”活动不当与此相提并论,但代代学人对孔子思想所做出的文化科学角度的肯定性论析,也是终未因历史主潮的冲击而声息全无的。尤其引人深思的是,时至世纪之交的今天,人们不能不正视一种新的现实的出现,即在现今的社会话语中,过去那种时常处于历史精英话语中心位置的“批孔”论,已悄然让位于已成为世界性新人文思潮话语的“崇孔”说。面对这种历史的旋转,固然难免使人生出“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之慨,但更为重要的,却还是应以“跨世纪”的超越性的科学眼光,重新审视历史的对象,并进而总结百年的得失。

这里首先涉及的问题是,孔子是在怎样的文化背景上创辟儒家学说的。孔子自云“述而不作,信而好古”①,但诚如冯友兰先生所说,“孔子虽如此说,他自己实在是‘以述为作’”。他和他所开创的儒家学派“讲‘古之人’,是接着‘古之人’讲的。不是照着‘古之人’讲的”②。所以,不必泥于字面的意思,误以为孔子的思想不过是守旧式的总结和坚持。孔子的夫子自道,不过是在表明所倡有据,为自己指向伦理性实践的学说提供一个“已然性”的实践基础而已。其实,孔子虽然追慕三代,尤其以周代为楷模,即所谓“周监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①,但至于三代到底是怎么一个样子,包括最近的周代在内,孔子虽笃信好学,不耻下问,怕也是知之未能尽详。文献资料的不足,毕竟限制着他的视野。这有孔子的感慨为证:“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② 很难想象,对于一种知之未详的对象,孔子作为一位开创一大学派的大师会一味泥古,裹足不前。即使是对于知之较多的周代和对周代文化作出重要贡献的周公,孔子也未必就愿意或者就能够依样画葫芦地进行文化复制。充其量,也只不过是他理想化了的境界和人格化的代表罢了。我们并不想否认孔子在对社会政治经济变革上所表现出来的保守态度,但作为一种文化变革的范式,即打着崇古的旗号进行新的文化建构,从文化的角度或者从对历史变革的更宽泛的理解来看,对其内蕴的深刻的革新意义,却不能不予以正确认识。这种范式的文化变革,在中外都不罕见。要科学地认识这一问题,我们必须从对将文化变革与政治历史混同一体以及对历史丰富内容的简单化理解中解脱出来。就从对历史的态度和作用来说,看到社会转型期所出现的文化失范即所谓“礼崩乐坏”现象,企图从人文精神方面补历史之弊,调整人们的社会性生存,即如现在人们寻找失落的人文精神一样,这怎能被视为拉历史的倒车?


展开
目录

重新读解孔子的智慧

——兼及二十世纪的文化批判问题  001

一个通往文学新世纪不可逾越的话题  017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现实主义文学的两次冲刺  033

历史现代转型中的文学潮涌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回望  052

对视,并不是取其反  059

绝对化思维无助于文学史的科学建构  061

跨越了一个世纪的启示

——重读石评梅  068

论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与文学史重构  086

五四启蒙运动与文学变革关系新论  113

《中国现代新人文文学书系》总序  135

我看新时期以来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发展与现状  181

关于人文魅性与现当代小说的对话  188

他开拓出了一个生命存在的新场域

——读侯林新作《倾听风吹过树梢的声音》  198

《鲁迅与中国士人传统》序  205

《租界文化与30年代文学》序  208

《五四文化激进主义与中国文学现代转型》序  214

《现代人文视野中的乡土体验与文学想象——师陀创作论》序  219

《中国小说修辞模式的嬗变——从宋元话本到五四小说》序  223

《面对失落的文明——中国文学现代转型中的人文主义倾向》序  230

《中国现代文学史》绪论  233

赓续人文传统 重构文学史编

——孔范今先生访谈录  274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