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故事技巧(叙事性非虚构写作第2版)/创意写作书系
0.00     定价 ¥ 59.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300311753
  • 作      者:
    作者:(美)杰克·哈特|责编:霍殿林|译者:曾轶峰//叶青
  • 出 版 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3-03-01
收藏
编辑推荐
译者序
你现在翻开的,是一本关于叙事性非虚构文学的创作方法与技巧的书。千万不要被“叙事性非虚构”(narrative nonfiction)这个专有名词吓倒。相信我,这只是翻译的问题。原书作者在整本书中不厌其烦地使用这个名词的全称,所以译本也要尊重原书作者对这个名词的敬意。其实,读者们大可不必伤脑筋,只需把注意力落在“非虚构”三个字上面就可以了。 简单来说,文学作品可以用“虚构”与“非虚构”来两分。所有的小说都在“虚构”与“非虚构”,或者在它们之间选择自己的阵营。《哈利•波特》《魔戒》《暮光之城》都是虚构作品,因为现实中没有可以不考虑就业问题的魔法学校,没有精灵,高中女生更不可能在校园里邂逅一位帅到爆的吸血鬼男生。更多的作品是处于虚构与非虚构之间,这个领域很广阔,作家最能发挥才情,作品也不胜枚举。当我们挥着想象的翅膀遨游了一圈,回到现实生活中,会遗憾地发现,我们终究是生活在“非虚构”的世界。所以,我们需要“非虚构”文学来帮助我们更清醒地面对现实,更勇敢地过好自己的人生。
“叙事性非虚构”作品就是中国读者比较熟悉的报告文学、纪实文学这类说法。我们只要稍稍回忆一篇叫作《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的文章,就能知道究竟什么是“叙事性非虚构”作品。《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记述的是20世纪60年代发生在中国山西省平陆县的61位民工集体食物中毒的事件。它后来成为中国新闻写作的范文,入选中学语文课本,影响了几代人。我个人至今对这篇文章的阅读体验印象深刻:绝对是一口气读完。文章的情节扣人心弦,中毒、找药品、调飞机,真可谓步步惊心!这篇文章是那一册语文课本里最有意思的一篇课文,每一次重读都有初读时那样的心跳。多年后,相信很多人都跟我一样,清晰地记得是“六十一”个而不是“三十一”或“四十一”个阶级兄弟吧。
非虚构故事的力量到底源于什么?本书作者杰克•哈特给出的答案是源于真实。我们知道,非虚构故事写的,都是“真实发生过的”,它发生在你我周围,它触目惊心。我们读小说,看别人的人生,过自己的人生。而读非虚构小说,我们恐怕不能仅仅是看客,我们会担心、会反思;也许某一天事情就会发生在我们身上,我们该如何应对?这个世界实在是难以预料。幸好有非虚构作家的存在,他们把这个真实世界中的真实故事记录下来并深入故事背后,挖掘出可供我们参考借鉴、启发深思的普遍真理,并假以高超的叙事技巧,写成一个个我们愿意读、敢于读的故事。了解这个世界的真相总是一件残酷的事情。我们真诚地需要“非虚构”故事。
杰克•哈特曾是美国《俄勒冈报》的主编,在新闻界摸爬滚打多年,积累了大量的实战经验,并形成理论思考。他为美国非虚构文学的发展贡献了很多,他在本书中无私地分享了毕生所学。有过考学经历的人都知道,研究真题省时省力,乃制胜之关键。哈特在这本书中举例的文章就是我们需要下大力气参透的“真题”,其中好几篇获得过美国新闻界的最高奖项——普利策奖。仔细研读这些文章,才能真正领悟到叙事性非虚构文学的精髓所在。
哈特的笔调幽默风趣,他不仅帮你分析获奖文章的写法,还详细解读了文章诞生的全过程。中国的老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哈特就是在这里教你如何打鱼。他从故事酝酿的最开始讲起,创作初稿、画设计图、搭建结构(甚至还体贴地教你怎么打草稿),到实际写作过程中种种故事元素(叙事技巧)的充分应用,再到后期进入编辑阶段,一个半成品的故事在编辑手中会经历什么样的命运,哈特都一一说到了。
近年来,创意写作的话题很火爆,其宣传口号“写作人人可为”很应和草根心态。这部书,既是为那些新闻从业者而写,更是为那些心中有梦想成为非虚构作家的草根们而写。请大胆相信,写作确实人人可为,写作技艺的增进有路可循,每个人都可以成就一个作家的梦想!
本书第一版翻译分工如下:第一章~第十章,由叶青翻译;第十一章~第十三章,由杜俊红翻译;第十四章,由叶青、曾轶峰翻译。第二版由曾轶峰翻译修订部分。全书由曾轶峰译校并统稿。译文如有不当之处,还望读者不吝指正。

译者
展开
作者简介
杰克•哈特,作家,写作教练,曾任《俄勒冈报》主编,获美国报纸新闻编辑协会授予的国家教学奖、威斯康星大学服务奖,以表彰他在新闻写作教学工作上的突出贡献。曾在六所大学任教,担任俄勒冈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代理院长。著有《作家养成记》《语言技巧》《故事技巧》等。《故事技巧》(第一版)于2012年在国内翻译出版,受到读者广泛好评。
展开
内容介绍
从约翰·麦克菲、大卫·戈恩、阿图尔·加万德刊登在《纽约客》上的故事,到玛丽·罗奇的《僵硬》、艾瑞克·拉森的《白城恶魔》等非虚构作品横空出世,叙事性非虚构写作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书作者在美国新闻界从业40余年,积累了大量实战写作经验,指导的多部作品获普利策奖。 本书通过“主人公-困境-解决困境”模型,系统讲解了叙事性非虚构写作的方法与技巧,涵盖报告文学、散文、小品文等,详细介绍了故事理论与结构、场景、动作、人物等环节的写作技巧,并对初稿、修订、编辑等出版流程一一说明,是新闻记者、新媒体行业写作者、非虚构写作爱好者不可多得的写作指南。 此次修订,纳入有声书、视频等讲故事的新方式,加入脑科学研究部分,为非虚构写作爱好者提供了更多的学习与思考空间。
展开
精彩书摘
前言
将近40年前,我在《西北杂志》工作,一位警务记者走进我的办公室,给我讲述了他的真实经历。他报道过一桩交通肇事案,中规中矩地写成一篇简讯:一个司机醉酒驾驶撞死了一位年轻的母亲。但是,那位年轻母亲的形象却像鬼魂一样缠绕着他。他无法停止思考:是什么命运非要让她出现在本不可能出现的时间和地点?她的突然离世留给家人怎样的哀伤与痛苦?那位肇事司机又是怎样一个人?只是一个千夫所指的醉鬼,还是在这种固定的形象背后潜藏着不为人知的复杂人性?无疑,这背后的故事绝不仅仅局限于我们报纸的B6版那插于牙齿保险广告之上的两栏版面。
当年我在《俄勒冈报》周日杂志社还是一名新编辑,汤姆•霍尔曼找到我,说要卖给我一个真实的故事。这篇5000词的故事《碰撞轨迹》包括开头、中间和结尾三个部分,有力的内在结构调控着故事的节奏,并制造出一种戏剧性的张力。这个故事不再只是信息,而拥有了真正的人物,一个一个的场景代替了话题。故事的叙述力求谨言慎行,但它揭
示事实真相的力度却超过任何一篇普通的新闻报道。
我和汤姆之前从来没有做过这样的新闻报道,读者们也觉得新鲜,反响热烈。他们打电话或写信告诉我们,这个故事真是太有意思了,让人为之着迷、为之感动、为之思考,他们想读到更多这样的故事。
自那以后,我对叙事性非虚构文学的创作产生了极大的热情,这种热情延续了一生。
时机很重要。我们在对真实故事的叙述方法进行创作实验时,正好赶上读者对现实题材的故事兴趣高涨。约翰•麦克菲的《走进郊外》和特雷西•基德尔的《新机器的灵魂》等长篇非虚构故事报道经常在各大畅销书排行榜上有名。托尼•卢卡斯的《共同点》对波士顿的强制性种族融合事件进行了详尽的报道,有望赢得普利策奖。
这一趋势不仅反映在书本上。在之后的几年内,美国各大报纸杂志中非虚构故事的数量大幅激增,叙事作品陆续出现在广播节目中,纪录片在电影世界重掀热潮。直到互联网改变了非虚构故事作家的工作方式,最终将这种文学形式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高潮。播客把新媒体、互联网和最古老的媒介形式之一广播结合在一起,并找到了它热情的新受众。
在《西北杂志》工作的那几年,我们赶上了非虚构文学的发展浪潮。
我们运用这种文学形式探索不同的话题,从伐木业到心脏移植,甚至包括基因工程。杂志的读者人数不断增加,《西北杂志》从而一跃成为众多周日杂志中的佼佼者。后来,我被聘为《俄勒冈报》的写作指导,我利用在大学当全职教授的12年中所掌握的全部技能,将叙事技巧传授给报社的其他作家和编辑们。
《俄勒冈报》的人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俄勒冈报》刊载的故事获得了全国故事大奖,涉及宗教、商业、音乐、犯罪、体育等任何一个你能想到的领域。我和里奇•里德共同撰写的国际商业故事荣获普利策释义性新闻奖;和汤姆•霍尔曼再次合作的故事荣获普利策特写报道奖;与米歇尔•罗伯茨联手写作的新闻荣获普利策突发事件报道奖。里奇•里德和一位曾与我共事多年的作家朱莉•沙利文,加入了阿曼达•贝内特的团队,这个团队于2001年摘得普利策金奖,里奇•里德和朱莉•沙利文的故事是《俄勒冈报》2000年4-12月连续报道的美国移民局故事中的一个。其他刊登在《俄勒冈报》上的文章在参考书目中都已一一列出。
那可是美国新闻界的最高荣誉。
在成为总编后,我依然从事着写作指导的工作。在这方面,我确实有不少心得。我多次参加全国性的写作大会,与会人员包括报刊编辑、调查记者、新闻学教授、美食作家、旅游作家、鉴酒作家、园林作家,等等。我为《编辑与发行人》杂志开设专栏,还创办了一份在全国发行的每月教学简报。我仍然不时地教授一些大学写作课程,我的教学重心逐年转向叙事性非虚构文学。每一次的演讲、工作坊培训、授课,每写一篇文章,都会促使我进一步思考: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读者们对真实故事中的真实人物欲罢不能?
我最宝贵的学习经历就是与多位作家一起工作,撰写了上百篇文章。
为出版机构工作,头上总是悬着交稿的最后期限,正是这种高压下的工作让我受益匪浅,从中积累了丰富的写作实战经验,夯实了写作功底,这是世界一流的研究生院无法教给我的东西。如今我到了退休的年纪,是时候把我觉得最有用的东西传授给他人了。
我出版的第一本书是《作家指南》,它通过考察我和最杰出的作家的合作,看我们是如何让文字变得有力、富有感染力和诗意,最重要的是如何实现写作的意图。这本书由兰登书屋出版,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书中的内容变得过时,最终被后来出版的各色书目淹没。几年后,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我的《故事技巧》第一版,这本书介绍了我职业生涯后期专攻的故事叙述形式。
当我得知芝加哥大学出版社有计划再版《作家指南》,我想抓住这个机会。我更新了书中的案例,目标读者群不再局限于报纸作家。借此机会,我可以实现最初的出版设想,那就是这本书和《故事技巧》可以配套出版。出版社允许我使用原来的书名《语言技巧》,正好可以反映我的意图。现在,《语言技巧》和《故事技巧》都在芝加哥大学出版社的付印过程中,这两本书互为参照,构成我最初希望的相互指导的关系。
很多作家给我反馈,认为《作家指南》让他们受益良多。老师们也反馈说这本书深受学生喜爱。我想这本书之所以获得好评,部分原因在于我自始至终坚持强调该书的实用性。书中提供的小窍门和建议,毕竟都来自那些往往在夺命交稿期限催逼下获得巨大成就的专业人士。对他们有用的方法也适用于学习者和其他作家,毕竟大家都在从事人类发明的最复杂、最艰难的工作之一――写作。由此,在将《作家指南》修订为《语言技巧》的过程中,我尽全力保持和拓展本书的实用性。
在修订《故事技巧》第二版的过程中,实用性依然是我的主要考量。
《故事技巧》第一版出版后,收获了读者热情洋溢的反馈。从他们的邮件、电话和亲笔信中,我发现《故事技巧》最有价值的地方在于帮助他们克服了种种困难和挑战,例如为一份不寻常的材料找到一种恰当的结构,解决如何组织材料的棘手问题,理清视角、时间顺序和细节的层次。
如我所期待的那样,很多跟我联系的作家也特别指出《故事技巧》的实用价值。我在与作家们合作的过程中,积累了很多鲜活的案例。至于哪些案例值得放入书中,我遴选的标准就是它的实用性――读者读完是否能马上付诸实践。他们是遇到了实实在在的问题,而不是对词句吹毛求疵。我帮助他们选取角度进行报道、选择场景、描绘人物,帮助他们在必须保留和可以删除的内容之间做出选择。
读者也想知道自己选择的余地到底有多大。我们在大学课堂上学习过的经典小说能教给我们的叙事技巧十分有限。目前市面上流行的叙事技巧书通常只侧重某一类非虚构文学形式,你找不到对叙事性非虚构文学形式的全面介绍。本书努力将已有的全部非虚构文学形式呈现在你面前,包括释义性叙事、小品文、叙事短文与播客。
在修订第二版《故事技巧》的时候,我依然重点介绍各类非虚构文学形式并容括了新变化。过去的十年发生的种种变化,让叙事性非虚构叙事这种形式变得更加重要、更广为人知。例如,播客作为爆款的传播媒介,有时也可以精彩绝伦地讲述故事。这个发展变化甚至促使普利策奖委员会(Pulitzer Prize Board)承认播客的价值,罕见地设立了新的年度奖项“音频报道奖”(audio reporting)。新版《故事技巧》收入了关于播客的全新章节,详细介绍了它与传统的纸媒和纪录片形式的同与异(或者并没有区别)。本书在其他各处也提到了播客,在必要的任何时候拓展了现有的理论,以解释音频叙事这一新形式。
自《故事技巧》第一版问世,关于讲故事的起源与人类大脑结构有关的研究成果大量出现。在第一版里,我们已然认识到人类在生物学上被设计成会讲故事的动物。但十年前,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才刚刚出现,这项新技术也促使人类学家和其他研究者开展研究,试图揭示故事叙述在世界各地文化中的中心作用。阅读了成百上千篇研究论文后,我们获得了新知,知道了该如何成为优秀的故事叙述者。
第二版中有几十个新案例,我希望通过这些新例子说明,叙事性非虚构作品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不断发展的形式,它在新闻编辑室以外的地方蓬勃发展,并在每一种大众媒体中都留下了身影。
然而,有些真理是永恒不变的。要想成为一名成功的叙事作家,掌握多种多样的叙事方式是关键。另外还需要学习叙事理论,以避免错误使用不当的叙事形式。虽然我也十分推崇经典的叙事技法,但是经验告诉我,大部分的话题适合用简单的报告方式写作,这样读者才能一下就明白你要说什么。这就是为什么体育记者在比赛报道的开头就告知我们结果的原因。同样,如果你的邻居们亟待知道附近的学校能否在新一轮的预算削减中幸存下来,他们没有耐心听你长篇累牍地报道学校董事会如何召开会议。谷歌和苹果等网络新闻推送中的简短报道也是如此。
为了突出本书的实用性,书中所有的例子均来自已发表的作品,其中不少故事都是我参与撰写的。本书引用的每篇作品都在参考书目中标注了出来,而尚未发表的材料和需要解释的引文则按章节列入书后的注释之中。
此外,本书还引入了编辑的视角。大多数介绍叙事技巧的书都忽略了编辑们,只有在一些写作培训项目中才会提到编辑们在叙事性非虚构作品形成中的作用。但是,只有当作家和叙事作品的编辑强强联合,相互激发,故事叙述才能在报纸、书刊、播客或网络上彰显能力。哈罗德•罗斯和威廉姆•肖恩合力为《纽约客》建立了非虚构故事的写作传统;哈罗德•海斯在他为《时尚先生》工作期间,为当代非虚构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理查德•普里斯顿在《炎热地带》的序言中感谢他的责任编辑――兰登书屋的莎伦•德兰诺,是她让理查德认识到故事的结构将在一篇长篇小说中发挥多么重要的作用。最近的例子是艾拉•格拉斯作为一名有远见的制作人和编辑,在公共广播电台节目《美国生活》和莎拉•柯尼格大获成功的播客节目《连续剧》中,证明了自己的关键性作用。
在长达25年的非虚构故事写作生涯中,我还有一个发现,那就是:成功的大众故事写作,既不需要作者才华横溢,也不需要作者笔法老练。
如果你有兴趣讲述真实的生活故事,那么,就不要被缺乏经验吓倒。我经常发现一些作家,他们毫无叙事经验,却掌握了一些叙事的核心原则,找到了合理的故事框架,并创作出感动读者的精彩故事。有些作家第一次尝试写作真实故事便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如《俄勒冈报》的古典音乐评论家大卫•斯特布勒,曾对一位音乐神童进行过系列报道,虽然这是他第一次从事叙事报道创作,他却凭该报道成功闯入了普利策奖的最后角逐。还有里奇•里德,他的第一篇叙事报道就斩获了普利策奖。
在过去的30年里,很多作家和我一样,都是在报纸新闻编辑室里成长并成熟起来的。但是,今天的新闻报业生存艰难,要面对读者群不断细分和新闻媒介传播数字化等诸多挑战。长篇叙事作品的写作成本高昂,这种20年前报纸新闻编辑室钟爱的写作形式现在却因为紧巴巴的预算而不大采用了。可以想见,下一代非虚构故事作家将会走一条与我们完全不同的路。在其他媒体领域从事叙事写作的作家为了争取读者也不得不另辟新径。整个媒体市场动荡不定,年轻的故事作家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最具有创新精神的作家们将主动适应不断变化的创作环境,在数字化时代有效利用印刷、声音、影像这三种手段。但是,无论使用何种科技手段来传递信息,最成功者都是那些永远铭记亘古普世真理的人。
《故事技巧》就是要提醒你记住这些真理。尽管很少有作家会在传统报纸新闻编辑室里学习非虚构故事叙述,但是我们欣喜地看到还有很多途径可以帮助人们实现这份职业理想。全美各大高校纷纷开设了创意写作课程,叙事性非虚构文学则是这门课程的重要内容。特雷西•基德尔就曾在哈佛大学和艾奥瓦州作家讲习班学习创意写作。泰德•康诺弗在阿默斯特学院专修人类学,通过民族志了解了非虚构故事的写作。威廉姆•兰格危斯特在成为美国最出色的杂志作家之前,是一名专业飞行员。艾拉•格拉斯的大部分职业生涯都是在公共电台度过的。因此,要想写出精彩的叙事性非虚构作品,唯一需要的就是掌握这门技能的决心。
考虑到叙事性非虚构文学在今天的广泛应用,本书使用的很多案例来源于报纸以外的资源。当然,我也从报纸中引用了相当多的案例,因为作为写作指导和编辑,我直接参与了这些作品的创作。我期望这本书能够写出自己的深刻体验,并与读者分享我所积累的实战经验。一篇精彩的故事是作家和编辑从特定的现实抽离并组装起来的,他们不仅需要懂得故事创作的抽象原则,还要明白如何灵活运用它们。我相信,学习叙事写作的作家要想取得进步,最好的方法就是向那些同时具备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前辈学习。我则会贡献我在新闻报业浸淫多年的经验,分享最近我和非虚构叙事作家在工作坊里讨论交流的对话,还有我指导的多部非虚构叙事作品从构思到出版的全过程。
我认为故事的来源并不重要。当我们学习案例的时候,故事发生的地点远不及故事的叙述重要。一位技能娴熟、充满激情的故事叙述者,无论通过何种媒体,都能向读者展现他卓越的写作能力。故事叙述理论所适用的领域不仅仅局限于大众媒体。泰德•康诺弗的例子说明民族志和非虚构叙事文学都将沉浸式报道作为核心写作技巧;律师在学习了叙事方法后,可以在法庭上利用叙事的魅力来说服陪审团;心理学家在心理治疗中运用故事叙述更加不是什么新鲜事了。我希望这本书的见解能够适用于所有的叙事领域。
故事叙述之所以得到如此广泛的运用,原因就在于它满足了人类的基本需求。故事通过展示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让我们看清了这个令人困惑的世界;通过看他人如何克服困难,我们学会了如何生存;故事还向我们揭示了万事万物普遍联系的真理。
最后,所有精彩的故事都具备相同的特质,那就是对故事本身的热爱。
如果你和我有着同样的热爱,那就请分享我的毕生所学吧。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故 事

讲故事的物种 / 5

故事的关键要素 / 9

故事的影响 / 18


第二章 结 构

构思结构 / 25

设计图 / 27

叙事弧线 / 28

1 阐述 / 30

2 上升动作 / 34

3 危机 / 38

4 高潮 / 42

5 下降动作/结局 / 43


第三章 视 角

视角人物 / 51

第一人称 / 54

第二人称 / 55

第三人称 / 56

立足点 / 60

距离 / 63


第四章 声音和风格

程式化声音 / 75

第一人称和声音 / 76

作者形象和立足点 / 77

声音和风格 / 81

隐喻风格 / 83

形成风格 / 85


第五章 人 物

现实世界人物的崛起 / 90

欲望 / 93

圆形人物和扁平人物 / 94

直接和间接的人物塑造 / 97

外表 / 97

动作、 表达和习性 / 99

身份标识 / 99

言语 / 101

奇闻趣事 / 102

人物塑造的目的 / 103


第六章 场 景

挖掘内在的场景 / 108

选择场景 / 110

报道场景 / 111

透露真情的细节 / 112

集体细节 / 113

空间 / 114

确立镜头 / 115

结构 / 115

氛围 / 116

布景 / 117

赋予场景生命力 / 119

场景的构建 / 120


第七章 动 作

叙事导语 / 129

持续的动作 / 132

动作语言 / 133

时间标记 / 136

节奏 / 137

阐述 / 139

第一手的动作 / 142


第八章 对 话

内心独白 / 152

重构对话 / 154

第九章 主 题


主题陈述 / 161

全身心投入 / 163

寻找主题 / 166


第十章 报 道

沉浸式报道 / 172

接近对象 / 176

观察和重构叙事 / 178

采访 / 181

人物、 场景、 动作和主题 / 185

识别故事 / 188


第十一章 故事叙述

短篇故事叙述技巧 / 191

长篇故事叙述技巧 / 201


第十二章 释义性叙事


第十三章 其他叙事技巧

小品文 / 244

书挡叙述 / 247

个人随笔 / 249

专栏 / 255

第一人称叙述 / 258

纪录片 / 261

播客 / 262


第十四章 道德准则

挑战 / 270

背弃信仰 / 271

回忆录的道德准则 / 273

推测 / 277

亮明身份 / 279

沉浸 / 280

背叛 / 282

想象的模式 / 284

故事结构与风格 / 286

技巧 / 287

心灵的道德习惯 / 289


参考文献 / 295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