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一个人的上海史--我看上海城市空间变迁
0.00     定价 ¥ 4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42681652
  • 作      者:
    作者:诸大建|责编:殷亚平
  • 出 版 社 :
    上海三联书店
  • 出版日期:
    2023-07-01
收藏
作者简介

诸大建,管理学博士,同济大学特聘教授,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现任同济大学可持续发展与管理研究所所长,同济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主要研究可持续性科学、城市发展与公共治理、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等。兼任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管理学组专家、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委员会管理学部委员、上海市政府特聘决策咨询专家、新加坡世界城市峰会韧性城市知识委员会专家等。2010年12月2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讲解从上海世博会看世界发展新理念新趋势。2016年1月获世界经济论坛全球循环经济领导力奖。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所谓一个人的上海史,是从三个个人化的角度讲述上海城市发展的故事。第一是空间视角。上海空间形态的一大特征是不同时代不同规模的模块拼贴而成的马赛克,其中基因性的东西是黄浦江和苏州河交汇形成的Y形结构或丁字形结构。第二是个人经历。作者把1291年设县建城以来上海城市的空间变迁,加上当下面向2035年的建设有世界影响力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区分为七个发展阶段。本书结合个人经历,讲述上海建城以来的各个发展阶段以及有代表性的故事。第三是发展理论。城市空间是发展思想和发展理念的投影,有什么样的发展理念就有什么样的城市形态。作者描述上海当下的城市发展,以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为导向,从外向内依次用生态保护红线划分生态空间,用永久农田红线划分农业空间,用城市开发边界划分城镇空间,要努力打造一个生态、生产、生活三生协调发展的甜甜圈城市。
展开
精彩书摘

  《一个人的上海史:我看上海城市空间变迁》:
  044)小时候住在小南门,有空就喜欢到警钟楼下面去玩。警钟楼是南市老城厢的制高点,1909年由李平书提出建造,1910年完工并向市民开放。1911年陈其美和李平书在警钟楼发信号举行光复起义。1927年王若飞指挥的上海南市工人武装起义也是以警钟楼的钟声为信号。为了纪念李平书对老城厢现代化的贡献,警钟楼曾经立有李平书的铜像。
  045)建设一批新式石库门里弄。上海的石库门房子主要分布在租界,但是民国成立后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华界。也许是拆除城墙带来的好处,南市老城厢的许多石库门房子建在环城圆路上。我和一些中小学同学是在中华路旁的石库门里弄里长大,感觉与住在老城厢的一些旧式建筑比,居住条件和生活便利性要好些。
  046)石库门里弄,在老城厢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尚文路上的龙门村,那是我们小时候有空没空喜欢去玩的地方,在鱼骨式的弄堂转来转去感到很神奇。龙门村原先是名叫“吾园”的私家花园,曾经是龙门书院和上海中学所在地。1934年上海中学迁往上海南郊。原校址土地出售由业主建房取名叫作龙门村。
  047)环城圆路筑路后,原来的那些门成为沟通上海老城厢内外的繁华地区,日常生活有事情去东南西北几个主要的门很方便。平时买早点、买菜、买油盐酱醋、理发等,到小南门和董家渡路解决问题。买衣服和高档一点的东西或文化娱乐看电影,是去老西门。买水产品,最好去小东门和十六铺。过年要看热闹,是去新北门附近的城隍庙。
  048)南市老城厢的路网,沿袭原来的水道,原来以东西方向为主,南北向的道路不发育。拆除城墙以来的一个重大变化是,原先作为英租界西边界路的河南路开始向南延伸,先是法租界打通了从延安路到人民路的一段河南路。解放后1956年往南延伸到了中华路,改革开放后2000年进一步延伸到了陆家浜路,从此河南南路成为贯穿老城厢南北方向的主干路。
  049)小时候,寒暑假放假到宁波乡下去,总是在河南路上坐66路公共汽车到老北站。现在坐地铁10号线经过市中心,我会想起这是在河南路的地下开。老城厢县衙时代南北向的主要街巷是光启路,现在河南南路代替了光启路,其与复兴东路一起形成十字轴,把原来城墙内的空间分成了四个象限。
  050)现在研读南市老城厢,可以按照四个象限识别老城厢的空间结构、代表性建筑及对外联系。东北象限有豫园和城隍庙,对外通过小东门到十六铺;西北象限有大境阁和露香同,对外通过小北门到八仙桥和大世界;西南象限有文庙和龙门村,对外通过老西门通向复兴中路和文化广场;东南象限有警钟楼和书隐楼,对外通过小南门通向董家渡。051-060:白相城隍庙
  051)解放日报记者做上海学者与上海城市的采访文章,请我谈从小时候居住的地方看上海的城市变迁。我本来想谈老城厢小南门的市井生活,得知还没有人谈过城隍庙,马上说那还是谈城隍庙更重要。我说,城隍庙是上海人的乡愁,不知道城隍庙,就不知道上海城市发展的江南文化基因。
  052)上海人逢年过节有白相城隍庙的情节。不管上海再怎么摩登,每年元宵节最热闹的地方一定是城隍庙。小时候过年,我最盼望的就是清晨起床后,大人关照说“今天早饭不要吃太多哦”,这就意味着,今天就是那个一年一度大人带着孩子去城隍庙吃吃玩玩的日子。孩提时代,衡量一个地方好不好的方式,就是有没有好吃好玩的东西。
  053)城隍庙前一字儿排开的小吃摊和美食边上的杂耍,构成了孩子们眼里的欢乐世界,那是那个时代儿童的“迪士尼乐园”。如果白相城隍庙有味道,对小时候的我首先是桂花糖粥的味道,到城隍庙吃一碗桂花糖粥是经常的事情。拓展开去,还有“双档”(面筋、百叶包)、鸡鸭血汤、油墩子以及其他报不上名字的一大堆美食。
  054)美食摊边上的是各种各样的杂耍,可以一边吃一边看。操着各种地方语言的手艺人各有奇招。有耍猴的、拉洋片的、玩叉铃的,还有拉弹弓、抽“贱骨头”(陀螺)的,手艺人还会卖一种竹叶扎成的吹管,一吹,管子前端伸出好长。在孩子的眼里,许多东西像魔法一样不可思议,驻足流连,不肯挪步。
  055)城隍庙里里外外还是上海远近闻名的小商品集散场所。会过日子的上海主妇要买几粒形状和颜色各异的纽扣,或者配一段橡皮筋和拉链,热水瓶掉了一个软木塞,或者汤婆子断了把手,常常要跑到城隍庙来。这些细碎的小东西在别处买不到、配不齐,在城隍庙周边的小店里,基本都能找到。
  056)上小学的时候,我喜欢画画和刻花样,常常一个人跑到城隍庙的剪纸店买花样子,办完事会东逛西逛把城隍庙逛个遍。我总是从方浜路上的南门进入,逛一圈从福佑路的北门出来,再从北边的另一个门进去,从南门出来。城隍庙什么角落有什么东西,我曾熟悉得可以说如进自己家门。
  057)中学毕业后,离开上海到浙江农村下乡插队,之后招工、读书、在大学留校当老师,直到1986年研究生毕业回上海在同济大学工作。此间16年,每次探亲回上海,只要有时间我总会去城隍庙转一转。“文革”及其以后很长一段时间,拜菩萨的庙关门了,许多商铺也不再营业,小时候见惯的艺人也消失了。
  058)但是饮食店还在,我会坐下来吃一碗宁波汤圆,或者点一客南翔小笼包。临走前,买上几包城隍庙梨膏糖或者五香豆,回外地分送同事和朋友,这些东西谈不上好吃不好吃,却像现在出国买一点巧克力回来送朋友。回故乡重温童年的饮食,全是乡愁的滋味。去异乡散发带来的土产,也全是乡愁的滋味。
  ……

展开
目录
引子
1 南市老城厢(1291-1843)
2 旧上海租界(1843-1912)
3 大上海计划(1912-1949)
4 生产性城市(1949-1978)
5 浦东大开发(1978-2000)
6 国际大都市(2000-2020)
7 世界影响力(2020-2035)
8 魔都上海魔在哪里?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