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故宫简史(精)
0.00     定价 ¥ 99.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2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65841149
  • 作      者:
    作者:马毓鸿|责编:郭炜
  • 出 版 社 :
    汕头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0-10-01
收藏
编辑推荐

   1.作者家族三代与故宫渊源颇深,掌握大量关于故宫的一手资料,其中有许多从来不曾为外人知的内幕,都在本书中一一呈现。

   2.跳出学术探究路线,围绕影响故宫乃至中国历史走向的人、事、物,谈历史、话文物、聊掌故,赏建筑、解科技、品艺术。

   3.弥补大陆关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创建、发展过程诸多空白,以及台北故宫藏品迁徙、保护、展览内幕。

   4.深度聚焦故宫在文物保护、文创产品创新、市场化运营等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的种种努力,向读者展示故宫是怎样一步步成长为“网红”的。

   5.台北历史博物馆前馆长、台湾博物馆学会前理事长张誉腾作序推荐。

   6.装帧精美,设计独具匠心,封面、内文大面积使用故宫红+帝王黄,以呼应天子“九五至尊”的尊贵与独特。

   7.随书附赠郎世宁宫廷画选集,精选雍正、乾隆及其后妃的“证件照”“生活照”,及融合了中西画法的山水花鸟画,展现封建时代帝王、后妃们在紫禁城内生活细节及其艺术品味。

 


展开
作者简介

  马毓鸿,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法学博士,台湾大学法学士,企业人事,收藏家。


展开
内容介绍

    故宫是传统古老的,她已走过600年,经历明清两代的封建社会、走过民国,经历了分裂、出走,又进入大踏步发展的现代。故宫是与时俱进的,她的每一步成长无不经历脱胎换骨式的阵痛,它的每一次变化都是当时最先进的思想文化科技的体现。

   《故宫简史》将故宫600年的历史划为九章,每章又分五节,以呼应“九五至尊”之说。《故宫简史》也不是简单的编年纪事,而是有选择的描述牵连故宫的重要人、事、物。故宫不仅仅是书中每个故事不可少的部分,更是故事主角,和故事中的情节环环相扣,始终如一,展现了一个既古老又青春、既传统又现代、既神秘又开放的故宫。


展开
精彩书摘

明朝三座紫禁城

刘伯温说:“南京紫禁城人是打不进来的,鸟倒是飞得进来,比如燕子就可以飞进来。”

皇帝一定是要和其他人不一样,他的尊贵帝位是上天注定,所以,一诏令天下就说“奉天承运”[1]。

中国人向来以龙的传人自居,龙的图案在唐以前,并未被皇室所独占,但是到了宋朝,龙已经成为皇权的象征,皇宫器物常用龙的图案来装饰。北宋哲宗元符年间,政府第一次颁布禁令:除了皇帝之外,五爪金龙的图案禁止其他任何人使用。

皇帝不但要大家相信他当上皇帝是天命,他是天帝之子,是龙脉传承者,一切礼法、典章制度,所用器物,都围绕着这个前提做文章,甚至他住的皇宫也离不开这个命题,处处讲究。从周、秦汉一直到最后一个封建朝代清朝的近三千年中,皆是如此。

 

中国封建社会阶级意识形成后,建筑模仿星象的权力也被最高统治者垄断——结合天文星象将“天人合一”“唯我中心”体现在都城和宫殿建筑理念之中。战国人石申所著《石氏星经》指出天空的中央是紫微、太微、天市三垣,所以,“中天三垣”的概念常被考虑在都城的建筑中——紫微垣处中心,往往被视为天帝居住的天宫和天帝之子所住宫殿的最完美标志。《周礼》中天子“明堂”在概念上指的就是在天空中央的紫微宫。秦始皇的咸阳宫也被称为“则紫微,象帝宫”,效法取象天帝的紫微宫,端居中央。

秦朝的都城设计深受天象影响,在京城营建整体上多方面模拟天象。秦都咸阳的宫殿分布于渭水南北两岸,渭水贯穿国都。波光粼粼的渭水,仿佛星光灿烂的银河,在河上架建宽广的桥梁连接两岸,恰似鹊桥衔接天界,因而在《三辅黄图》中留下了“渭水贯都,以象天汉;横桥南渡,以法牵牛”的记载。渭南的信宫也被更名为象征天极的“极庙”,在阿房宫殿前设置同是奎宿星名的“阁道”,经过正殿的大路当作天文中的“本初子午线”,将这些天象一一体现在都城之中,俨然形成以天下正中、唯我独尊主宰者身份自居的氛围。

汉高祖刘邦夺取天下之后,鉴于渭水北岸的秦朝皇宫已成废墟,便选在渭水南岸秦朝兴乐宫一带奠都,命名为“长安”。高祖七年(前200年)开始由丞相萧何主持修建长安宫殿,但萧何自作主张,在秦朝兴乐宫的基础上再扩建后并改名为长乐宫,又在秦朝章台上兴建了规模宏伟的未央宫。

高祖东征归来,见状,勃然大怒,责问萧何:“天下匈匈,苦战数岁,成败未可知,是何治宫室过度也!”

萧何答曰:“夫天子以四海为家,非壮丽无以重威,且无令后世有以加也。”

刘邦也觉得萧何的这番说辞颇有道理:只有把皇帝居住的宫殿建得壮丽,才能彰显其威严,而且要成为最完美的,使后人没有办法再改进、超越。现在虽然已经见不到汉朝宫殿群的全貌,但是从其十余米高及占地五万多平方米的宫殿遗迹可以想见,这些宫殿当年是何等壮丽辉煌。

秦汉时期,礼制上规定皇宫称作“禁中”,到了唐代,人们更是强调皇宫就是天帝之子所居紫微宫的属性,于是,人们开始称皇宫为“紫禁”[2]。从此以后,不再像秦汉偏重京城整体上模仿天象,皇宫不仅要壮丽宏伟,令人敬仰,还要在皇城本身尽量模仿紫微垣星象上下功夫,在建筑规范、名称、尺度及细节上体现天子紫微垣般的尊贵地位。在这方面,没有任何一个朝代做得比明朝还要认真。

 

其实,明朝总共有三座紫禁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就打造了两座。

朱元璋出身农民,还当过和尚、乞丐,自然更迫切地希望证明他是上天赐命,理所当然应该成为一统天下的皇帝。而最容易“晒”其天命尊贵地位的方式,无异于建造符合礼制又讲求龙脉风水的紫禁城,可以无时无刻形象地巍立在皇城之上,让百姓景仰信服。

事实上,朱元璋刚开始最专心打造的紫禁城并非南京紫禁城,而是位于他和许多期盼衣锦还乡的开国功臣的家乡——临濠。临濠因位于凤凰山之南,后改名凤阳(今安徽凤阳)[3]。凤阳乃当时的中都,为了取法唐、宋、元都城,朱元璋还派专人前往三朝故都实地考察。凤阳紫禁城之营建可谓兴师动众、劳民伤财,其营建所用材质及华丽程度,远超南京紫禁城及后来的北京紫禁城,不仅“令天下名材至斯”,还遣使到尚未归入图籍的附属国“求大木”。城内木构建筑穷极侈丽,画工彩绘鲜艳夺目,石构建筑华丽奇巧,雕镌图案精美绝伦。最重要的是,其规划是遵循《周礼·考工记》中王城制度的规定,严格按照传统的对称原则及中轴线上宫阙的建筑布局。

如果说,北京紫禁城是南京紫禁城的改进版,那么凤阳紫禁城就是明朝紫禁城的母版。虽然凤阳紫禁城曾经是以吴王新宫(南京紫禁城的前身)为原型进行改进的,但最终还是凤阳紫禁城建造进度超前。所以吴王新宫在增建成南京紫禁城时,是完完全全以当时的凤阳紫禁城为蓝本。经过前两座紫禁城的建造,北京紫禁城得到了许多可以借鉴的经验,从而使其成为所有紫禁城中的最佳版本。同样的营建经历,在世界中外历史上都不曾再见过。

吴王新宫及南京城的肇建,离不开一位被传颂为“诸葛亮再世”的人——刘基。刘基,即刘伯温,他是朱元璋极其倚重的开国元勋,在朱元璋还是吴王之时,他已被吩咐主持吴王新宫的堪舆营建,《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记载“上乃命刘基等卜地,定作新宫于钟山之阳”。随着朱元璋称帝及定都南京,南京城的堪舆及营建重任,还是落在了他身上。民间传说一直以为是刘伯温主持修建的北京都城,其实,北京都城及紫禁城开始修建已是他死后三十余年的事。

相传刘伯温为寻觅龙脉宝地建造南京紫禁城,堪舆南京风水,几乎踏遍南京的每一寸地,但是他对如何向朱元璋报告勘测结果伤透脑筋,原来,他发现南京的“龙头之地”竟然在钟山之南的燕雀湖,而且是五百余丈宽、深有百余尺的大湖,湖中如何建造帝王之居?

姑且不论刘伯温是否真的算出龙头是在燕雀湖中,朱元璋最终确实动用数十万民夫和士兵,日夜不停地,硬是把偌大的燕雀湖填平了,然后用了大量的石块和木桩填塞成地基,在上面建起了中国历史上唯一一座经过填湖盖成的皇宫。

现代人若观研南京城布局,再综合历史因素考虑,也将惊人地得出与刘伯温相同的结果。

南京城在明代以前一直是沿着玄武湖至聚宝山这一南北轴线发展的,北部是六朝都城旧址,南部是南唐至元代始终繁荣的原南唐故都。朱元璋攻占南京后,暂用南唐皇宫为吴王府,但是此处腹地狭窄,又接近闹市,搬迁大量居民不易,且将宫殿置于南部闹市区,也不合规制,实在不适合规划帝制规模的宫殿。若将帝宫置于六朝故都宫城旧址,朱元璋又忌“六朝国祚不永”。在玄武湖至聚宝山轴线上的任何位置建造帝宫,均无法跳脱旧城形制的束缚,也难以达到帝宫规模的要求,更何况北部六朝故址和南唐故都旧址皆犯“国祚不永”的大忌,均不可取。南京城西北太接近山区又濒临长江,而明初主要军事威胁来自长江以北地区,建帝宫于此方位将不利防卫。所以,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位于南京城东北(玄武湖东南)的燕雀湖成为最合理的选择。

 

另一个关于刘伯温神机妙算的传说也替南京紫禁城的历史发展留下了伏笔。

南京城修建完成之后,朱元璋带领刘伯温、李善长、宋濂等一批文武大臣,一起查看刚修好的南京城墙。朱元璋看到城墙修得如此雄伟高大,十分高兴,兴之所至,他对着在场的文武大臣说:“这城墙修得如此雄伟高大,可谓固若金汤,这天底下还有谁能打得进来?”

李善长和宋濂异口同声:“皇上英明,大明基业定能永传子孙千世万代,永垂不朽。”其他臣子亦争相附和,唯有刘伯温在旁一直沉默不语。朱元璋纳闷,就问刘伯温:“贤卿也参加了设计和修建南京城的工作,为何默默不语,你觉得这城墙修得如何?”

刘伯温沉思片刻后说:“陛下,这南京城墙确实坚固无比,任何人都打不进来,但是……”

朱元璋和周围的人听到“但是”两个字,都竖起了耳朵,想听下去,朱元璋马上接着问:“但是什么?赶紧说。”

看了一眼朱元璋,再看了一眼其他人,刘伯温说:“南京紫禁城人是打不进来的,鸟倒是飞得进来,比如燕子就可以飞进来。”

大家一听,哈哈大笑,以为是玩笑话,唯独刘伯温还是没笑。他没笑是因为他话中有玄机,朱元璋和当时到场的一些人一直到死都不明白,倒是当时在场的活到朱棣打进南京那天的人,他们才明白刘伯温的话不是说着玩的——刘伯温说的燕子,就是燕王朱棣。

朱棣,也是日后建造北京紫禁城的明成祖。

展开
目录

目 录

壹 北京紫禁终建成(1420)

明朝三座紫禁城    3

先移皇陵到北京    10

后洿其宫而潴焉    18

紫禁风水不过期    24

汉人京师头一回    32

贰 明朝从此当皇宫(1421—1644)

新宫雷劈遭天谴    45

嘉靖不走东华门    54

万历自困紫禁城    65

前朝后宫那些事    73

崇祯苦守朱家院    80

叁 白山黑水新主人(1644—1911)

清宫变身有原因    89

正大光明皇家猜    101

三希堂主狂收藏    108

战乱祸延皇家苑    123

紫禁告别天命论    130

肆 溥仪经营小朝廷(1912—1925)

国中国里似神仙    141

复辟称帝白折腾    147

国家宝贝攒着花    153

一时政变促离宫    159

小朝廷回归梦碎    165

伍 皇宫变成博物院(1925—1949)

故宫初期历险难    175

故宫院长光环沉    180

宝藏颠沛不流离    187

文化侵占行不通    194

国宝从此分两地    203

陆 故宫迎来新纪元(1950—1965)

开国收整残帝宅    211

大小宝贝找回家    218

主席牵挂紫禁城    228

时代考验旧皇宫    233

故宫文物再出发    238

柒 风雨飘摇故宫挺(1966—1976)

心系书画故宫人    247

故宫茶壶小风暴    253

皇宫旧店新开张    256

文物外交亮高招    259

天摇地动试宫魂    262

捌 继往开来新格局(1977—2019)

库藏增减总有时    269

文物代表争出场    277

雍正拉近两岸情    285

宫廷风情入镜头    292

故宫新姿迎大众    297

玖 六百岁风华绝代(2020)

百年大修迎大庆    307

文化遗产属世界    316

科技古法求永恒    322

故宫学方兴未艾    330

两岸共筑故宫梦    337 

注释                        343

故宫大事记                  357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