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当代人文地理学家对戴维·哈维文本的集体解读,也是一本解读戴维·哈维理论的关键文本,对于学习相关理论者具有很好的引领作用。
《戴维·哈维:批判性理论》:
后现代主义批判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马克思主义,其标志性的主张包括:历史发展,超越意识,意识的真伪评判,一致的历史主体,以及历史的起源和意义。后现代对这种“宏大叙事”(big stories)中组织信息、对政治变革的分析和看法所进行的批判,在诸多方面把马克思主义打造成了理解后现代主义“不是什么”的一种标准(参见Eagleton 1995)。按照典型的马克思主义的分析,后现代主义拒绝关于一致的社会秩序和一致的被要求改变社会秩序之主体的叙事。后现代主义者认为,任何特定的社会秩序都不存在什么先天的、可以直接获得的物质现实的基础。他们强调的是作为舞台的表征领域,在这个领域里,物质通过多种不同的解释最终成型,每一种解释都构成了现实的不同版本。因此,马克思主义者声称,资本主义代表的社会现实的物质基础,只构成了诸多解释中的一种,那些解释不断地创造着难以捉摸的现实。
另一个重要的学术思想领域也与“社会差异”的论争有关,即为人熟知的“身份政治”。身份政治的认识论基础非常庞杂,其复杂程度远远超过我可以公正对待的能力。但总的来说,身份政治源于民权运动和政治,尤其是在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的美国,那时的口头禅“个人即政治”席卷了西方的学术和政治领域。相较于后结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身份政治的拥趸坚守社会主体的概念,这种主体或许四分五裂,却能作为社会变革的政治力量采取行动,可以行使法律权利。贯穿于身份政治的共同主线是这一理念,即某些身份相对于其他身份而言被边缘化了,而意识的政治化必然要颠覆这种权力的动因(hooks 1990)。
身份政治己然成了西方国家诸多公民运动发端背后的驱动力,其目的是要通过修宪来扭转历史上人们因种族、性属、性别、族裔、身体,尤其是身份而遭受的不公正待遇。身份政治运动也要处理学术界和更广泛的知识建构领域中由种族主义、性别歧视、种族中心主义所造成的不公正现象。这些运动迫使大学建立了女性研究、拉丁美洲研究、非裔美国人研究和性别研究等基于身份研究的学术项目,旨在纠正课程设置和就业实践中的歧视。
身份政治的拥趸在马克思主义者与后结构主义者之间在政治动因方面的争论中抱着一种模棱两可的态度。一方面,身份政治运动内部反对后结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理论家与活动家声称,基于身份和政治主体的政治在认识论上是不确定的。另一方面,身份政治的鼓吹者一般也会批评马克思主义者组成了一个排外的学术和政治俱乐部,他们一直忽视性属、种族、族裔和其他“非资本主义”范畴在经济和社会阶层再生产中的重要性。例如,社会主义女性主义者将阶级与性属身份政治结合起来,证明在马克思的分析中,原本就有基于自然性别差异的生产和再生产、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之划分的设想;这些学者还论证了马克思的阶级观如何再造成了性别歧视的暴力。他们提出的一个根本问题是,如果在马克思主义的学术和学者中不解决性别歧视的问题,那么,社会主义怎么可能是公平的?
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和身份政治批评的合流,汇聚成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强有力挑战,它并非来自通常保守的批评者,而是来自左翼政治和学术领域。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基于承认资本主义及其阶级划分是现代生活的典型特征,基于资本主义发展的目的论,相信超验意识、有可能统一的无产阶级、将劳动与资本分开的固定划分以及对社会主义之可能性的共同愿景,但到20世纪80年代末,所有这些都被宣布已经“过时”。1989年苏联的正式解体似乎只是为迅速埋葬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棺椁提供了更多的钉子。众多描述表明,社会主义已经“失败”。真理和客观性的普遍准则,在面对具体解释“现实”的残忍时支离破碎,这种解释破坏了一切对同一性的基本体验,不仅是对他人,对自身而言也一样。马克思主义所希望的那种自觉的、革命的、超凡的英雄,在多种话语的力量之下己然崩塌为碎片化的主体,既缺乏内在的一致性,也无法寻求与他人的团结。尼采的“上帝已死”,到20世纪80年代末得到了一个“主体己死”的世俗伙伴。
……
导论:令人烦恼的地理学
第一章 在演绎与辩证法之间:戴维·哈维论知识
第二章 戴维·哈维与马克思主义
第三章 辩证唯物主义:不只是摩擦
第四章 重要的差异
第五章 戴维·哈维论城市
第六章 戴维·哈维与辩证的时空
第七章 空间修复、时间修复和时空修复
第八章 全球化与原始积累:戴维-哈维对辩证的马克思主义的贡献
第九章 走向新地球与新人类:自然、本体论和政治
第十章 戴维·哈维:难以对付的人
第十一章 搞乱“规划
第十二章 批判理论的迂回
第十三章 作为关键词的空间
戴维·哈维著作目录
参考书目
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