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祠堂
祠堂是宗族祭祀,缅怀先人,祈求基业永固的场所。客家人祠堂的名称有大宗祠、宗庙、宗祠、家庙、支祠、宗堂、享堂、祠宇等。宗祠是供奉和祭祀同族始祖和始迁祖之地,支祠又称房祠,供奉本支本房祖先。每年祭祀时节,全族老少妇孺当聚集祠堂,由族长或宗子主持,作礼设祭。其时,必须整齐严肃,老幼尊卑有序,不可参差不齐、戏谑玩笑。
旧时,宗祠还是处理宗族事务、执行家规家法的所在。大凡家族中有重大事宜,比如续修家谱、修复祠堂、推选族长、购置坟山义田等,都由族长组织族人讨论。遇有族人违反族规家法时,祠堂便成了家族法庭。族长在祠堂主持审理案件时,一般由族中士绅陪审,允许族人随旁,教育后人以正视听。祠堂有如下祭祀习俗:每年大年初一早上,凡本族男丁必须尽早来到祖祠,其时,列祖列宗的画像已高悬祠堂神龛,族长率众子孙行三跪九叩礼。凡上一年本姓男丁家有新生男孩的,均由族长一并主持,在此举行庄严神圣的添丁挂灯仪式。客家女出嫁,离娘家前要到祖宗神位前拜别,并告知祖宗要嫁往何处何家;到了男方家,新郎也要领着新娘到自家宗祠祭祀。
闽西客家各姓的子孙从人闽第三四代开始,视家族人口情况筹划建造祭祀祖宗的祠堂。比如,上杭丁氏于明朝洪武元年(1368)兴建的第一座祖祠,祠内有如下文字:“出自济阳郡丁氏,刘太公之子丁公伋之后。”北宋熙宁元年(1068),江西抚州临川县丁十二郎,25岁中进士,被派到汀州府上杭县任知县事,后卸任定居钟寮场。明朝嘉靖年间建起第二座祖祠,现坐落上杭县城关新生巷48号,距今已450多年,仍保存完好。祖祠大厅两边对联为:“济阳继世代繁衍杭川新福地,谈经留训古传家诗礼绍趋庭。”
如果要推选一家最有代表性的客家祖祠,闽西上杭李氏大宗祠当属名列前茅、实至名归。此宗祠坐落在上杭稔田乡官田村河谷盆地,四面青山耸翠,从大山里蜿蜒而来的黄潭河穿村而过,风景十分秀丽。宗祠坐北朝南,前方后圆,古朴典雅,为回字形三进四直的砖木结构建筑。祠里有3个大厅和26间大小客厅,共有104个房间,占地5600平方米。正向牌坊式楼门上镌刻“恩荣”二字,据说为清道光皇帝恩赐。两边对联是:“丞相将军府,忠臣孝子门。”正厅前屏风上刻有明代名儒所撰写的《李氏火德翁传》。宗祠结构严谨,气势非凡,充分体现了客家宗法制度下的建筑艺术,是客家地区极为珍贵的建筑文物,已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李氏大宗祠始建于清道光十六年(1836),是族人为纪念其入闽西李氏始祖李火德而建筑的。从李火德人闽西开基至今800多年,其后裔遍布闽、台、粤、桂、赣及东南亚各国。李氏祖德赫赫,腾达辉煌,英才辈出,史有明朝宰相李崇诚、镇寇功臣儒将李福瑛,医圣李时珍,思想家李贽,今有世界政要李光耀、李显龙父子,开国将军李天佑,香港巨商李嘉诚,名人荟萃,灿若群星。
坊间流传上杭李氏开基祖李火德一段良善为本、绝处逢生、开枝散叶的传奇故事。李火德来自陇西望族,是唐高祖李渊的第二十八代裔孙,到父亲李珠这一代,举家从江西石城迁居宁化石壁。不久,由于石壁人多地少,加上宋末元初兵荒马乱,李珠便动员两个儿子外迁谋生,并写下“继先续后,根枝一处;绵远幸泽,举油流芳”的叮嘱。李火德与其兄木德沿汀江来到上杭丰朗,“见其山川风土之胜,遂兴爰止之思”,在丰朗定居下来。没多久,木德又继续外迁。李火德独自在丰朗开拓一个客家汉子的艰辛人生。据史料记载,李火德为人温良,年过花甲之前的人生平淡无奇,也未有子嗣,与原配夫人伍氏相依为命,寂寥生活。某日,李火德外出路过邻家,不小心惊动恶狗狂吠,邻家泼妇探头见之便张口大骂:“我说是谁呢,原来是你李家个老绝户!”63岁的李火德听此毒语伤心至极,回家大哭一场。伍氏知情后极力劝解,并怂恿李火德争一口气,将原为潭州太守后移居丰朗的陈梅山之女纳为侧室。此事有两个看点,一是贤惠夫人主动提出为夫君娶小,二是年过花甲的老男人想要迎娶年方十九的官宦之家小姐。当伍氏托付的媒婆到陈家求婚之时,知书达理的陈家不好一口回绝,就出了道巧题想让李家知难而退。陈母对媒人说:“要娶吾家女,须排满七桌银两,九桌锦缎,作为聘礼。”伍氏听得此说,一番苦思冥想之后,终于有了妙策。待定亲的日子一到,李家派人将银两、锦缎挑到陈府,令家人将银两与锦缎分为两大圆桌摆设。一个大红漆桌上摆满银子,另一个圆桌中央置一大坛老酒,周围摆满锦缎,然后恳请陈家收下。陈夫人一看傻眼:“七桌”变“漆桌”,“九桌”变“酒桌”。李家这一着妙棋无可挑剔,想到李家早年也是名望之族,言而有信的陈家终于答应了这门亲事。后人评这段奇婚云:“李家娶陈家,巧对显才情;年侄变女婿,喜霭满门庭。”至此,李火德绝处逢生,开始了他人生根本的转折。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