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吕思勉传/往事与随想
0.00     定价 ¥ 72.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4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220132179
  • 作      者:
    作者:张耕华|责编:冯珺|总主编:谭徐锋
  • 出 版 社 :
    四川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3-10-01
收藏
作者简介

张耕华,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主要从事史学理论、史学史和中国古代史的教学与研究,著有《历史学的真相》、《大学中国史》(合著)等,又编有《吕思勉先生年谱长编》(合编)、《吕思勉国史通论》、《什么是历史学?》等。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为近代历史学学者吕思勉的传记。吕思勉毕生致力于历史研究和教学工作,与钱穆、陈垣、陈寅恪同被列为现代史学四大家。他的治学以范围广博见长,方法上又注重排比分类,融会贯通。其著述涉及史学、文学、经学、文字学、文化思想等多个领域,规模恢宏,素为学界所推重,对中国现代史学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本书以时间为脉络,通过翔实的资料,清晰地讲述了吕思勉先生的生平经历、治学道路、学术成就、思想见解,以及他对周围事物的看法,对人生的种种领悟,呈现出朴厚勤奋、严谨治学、淡泊名利、独立思考,对推动社会进步始终充满热情的一代学人风貌。在本书中,读者还能看到埋首书斋的历史学家生活中的另一面,比如为亲友讨公道、喜好下棋、迷恋养猫、记录物价等等,由此更加深入了解吕思勉先生及其所处时代的方方面面。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故居 家世 童年

故乡与故居

1884年2月27日(光绪十年甲申二月初一),当代著名的历史学家吕思勉(字诚之)诞生于江苏常州十子街六-八-十号的吕氏故居的东宅。

吕思勉的先世原来居住在江苏宜兴,自明代永乐年间,开始由宜兴迁居常州,到了清代,吕氏一族就成了阳湖(常州府属县)人了。

常州是一座有着二千五百多年文字记载的历史文化古城。春秋时属吴国,称延陵邑,为吴公子季札的封地。秦时设延陵县。汉代改名为毗陵县。晋时置晋陵郡,分治武进、晋陵两县。隋朝废郡制,于常熟县设常州,后常熟县划入苏州,移州治于晋陵,常州之名由此而始,并一直沿用到明、清(其间曾改称过长春、尝州等,但都为时不长)。到清代,常州已是政府赋税的主要来源地区之一,有“江南财赋甲天下,苏松常镇课额尤冠于江南”之说。其时,常州为府城,统领武进、阳湖、无锡、金匮、宜兴、荆溪、江阴、靖江八县,时称“中吴要辅,八邑名都”。民国初,废常州府,阳湖县并入武进县,城区一度称武进市,但习惯上还是沿袭着明清以来的常州旧称。

在吕思勉的童年时代,常州府城的城区面积不大,东西、南北都只有三华里,这就是当时所谓的“穿城三里”。城区面积虽然不大,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除了有府衙门外,武进、阳湖两县的县衙门也设在城里。那时候,城区还有城墙和城门,走上城墙,可以看到乱草丛里残留的雉堞(城上的矮墙,如齿状排列,用作掩护),城门也还有实际的用处,1924年江浙战争,因怕败兵抢掠,有时就可以临时闭城。随着年月的流逝,这些城墙城门逐渐败坏,如今已全无踪影了。

吕氏的故居位于常州十子街的中段。常州十子街的街名,缘于北宋名人邹浩的家世。邹浩的先祖邹霖,由浙江钱塘迁居常州,邹霖之父邹元庆,生有十子,邹霖是第十子。他始居常州之后,子孙遍及城乡,一门科第不绝。邹家后裔为纪念其迁居常州的始祖,名其地为十子街。就这样,十子街的街名,历数百年而一直沿用至今。

关于十子街,吕思勉的女儿吕翼仁有一段描述:

 

十子街在常州城的东北部,是条又狭又短的横街,东接娑罗巷,西通化龙巷。街中心是石皮铺的,两旁砌着砖石。由于街面狭,日照少,东西街梢又各有一口公井,家里没有井的居民,都到公井上淘米洗菜和拎水,不下雨的日子,街上也总是湿漉漉的,下雨之后,自然更没有干的时候。特别是下了雪,雪被行人踩坚,成了冻雪,真是走一步滑一滑。甚至街中心的雪融化之后,两旁一堆堆污泥冻雪,还要维持好些日子。

十子街尽管有这些缺点,也有其独特之处。在以“多福多寿多男子”为颂祷的年代,十子意味着多生贵子。所以在嫁娶吉日,我们那时叫做周堂,花轿哪怕绕道,也要经过十子街,花轿一肩接着一肩,整天锣鼓声不绝于耳。吉日前一天是铺新,我们叫做铺行架,箱笼也要经过十子街。这时候街道两边家家户户,门口都站着几个大娘大姐,铺新的日子看嫁妆,吉日良辰看新娘。实际上新娘坐在花轿里是看不到的,但是送亲的姑娘奶奶们坐的小轿,个个浓装艳抹,珠光宝气,后来送亲的人索性不坐轿坐人力车了,看的人自然格外便于观赏。

——而最最富有诗意的,却是一深黄昏,油灯如豆,街上传来“香又香,糯又糯,香炒热白果”的叫卖声,惜乎我那时是幼孩,今天也远不是诗人,描绘不出当时的情景。

 

十子街是一条小街,但它所处的城区东北角却是风景秀丽、人文荟萃的地方。那儿有一条白云溪,今文经学派的创始人庄存与的故居就在溪畔,附近还有诗人黄仲则的故居“两当轩”,与十子街隔街相望的有清代常州第一状元吕宫的宗祠。另外,著名学者洪亮吉,历史学家赵翼、屠寄都曾在这里生活过。

吕氏故居是一幢硬山造(结构)的清代建筑,坐北朝南,原分东西两宅,各有大门进出。两门中间,还有三间小屋子,两扇小门,外通十子街,内有一条长弄,通东西两宅。由于房屋进深,人来人往,若从大门进出,开门关门很不方便,所以小门是整天开着的,甚至为了保持小门敞开,吕家将这三间小屋租给别人住,名为租,实际上并不收钱,条件是给吕家守门,便于家人的通行。

吕氏故居的东宅,早在吕思勉父亲的手里,就典给别人了,直到抗战后期,才由吕思勉收回自用。吕家自住西宅(即吕氏故居的十号)。西宅比东宅略小,大门进去的第一进是门屋,也叫门堂屋。在吕思勉的家乡,这种门堂屋常常是租给成衣铺的,目的也不是要收租金,而是希望大门畅开,进出方便。吕家的门堂屋比较小,所以没有出租。门堂屋在十子街临街,入内是一个小园,种有金桂、淡竹,还有一株西河柳。西河柳可用作药材,邻居街坊经常有来摘讨的,所以,虽说是一株,实际上总只剩下半株,“垂头丧气地站在园角”。小园的北面通天井,也种些十姐妹、香圆树、石榴、葡萄等。天井北面是第二进,共有三间大厅,厅的北面有三间翻轩,东面的一间用作卧室。天井的两旁是侧厢房,东向的侧房用作卧室,西向的侧房用作储藏室,西厢房的北面是厨房。天井的北面是一条走廊,一头与厨房相连,一头通向第三进的上房。上房是四楼四底,楼下三间用作卧室,一间用作客堂和吃饭,楼上两间用于卧室,另两间用作书房和藏书室。

抗战时期,吕氏故居的西宅为日寇的炸弹所毁,现只存东宅。1983年11月10日,吕思勉故居被常州市人民政府定为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1月,常州市文管会呈报《常州市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建议名单》,内列入吕思勉故居,并对吕氏故居及文物保护的范围作了如下的说明:

 

吕思勉故居在常州十子街新生里四号及十子街八—十二号,坐北朝南,为硬山造清代建筑,共四进二十一间。第一进为门屋,入内为天井,西首有厢房一间,天井右首植紫藤一株。第二进为大厅三间,罗砖地,后有翻轩。西首有厢房一间,后面为天井、花台。第三进为厅房三间。中间客堂,东西卧室各一间,均和合玻璃,天井东首另有卧室一间。第四进为楼屋上下各三间,西首楼下一间为书房。尚存吕思勉生前所收集之古籍图书、字画等20大箱。西首原有菜圃及起居室、读书处、厨房等屋,已毁。

 

1987年12月31日,常州市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公布第二批常州市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同时公布《常州市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吕思勉故居被列入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通知》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规定,市文化局应在近期内会同规划处对上述文物保护单位划出保护范围,作出标志说明,并逐步建立健全文物资料档案;现文物的使用单位和居民,都必须严格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负责保护好文物的安全,不得损毁、改建、添建或拆除,并负责必要的维修。”

 


展开
目录

目    录


第一章 故居 家世 童年 

故乡与故居 

先世 父母 

童年时的读书 

江浦的生活 

第二章 青年时代的学习生活 

应小试 读史书 

填词作诗 

记日记 

钦佩康梁 向往大同 

尝试写小说 

读遍正史 

信服法家 

第三章 走教学与治学之路 

与虞菱成婚 

教书生涯的开始 

搜集故乡民谣 

去南通教书 

与朝鲜志士的交往 

“与政治卒无所与” 

学问在空间 不在纸上 

第四章 来往于沪、沈、苏、常 

初来上海 

进商务 编医史 

沈阳之行 

散布革新之种子 

世风与学风

《白话本国史》 

回苏州教书 

文字学研究与著述 

“三燕渠”与熟诵法 

第五章 初入光华 

任教光华大学 

弈棋 

一个足兵足食的计划 

服膺马列主义 

赴安徽大学讲学 

吃饭的革命 

《白话本国史》讼案 

瑞之讼案 

专史的撰述 

养 猫 

第六章 孤岛上的生活与写作 

国难时期 

《吕著中国通史》 

《先秦史》 

《古史辨》与古史研究新方法 

孤岛上的斗士 

第七章 一片冰心 

暂回常州故里 

在乡间中学教书 

一个治学的检讨 

“家贫长苦饥” 

患病与治病 

“人何以为人 曰相人偶耳” 

身居蒿庐 心忧天下 

物价纪实与社会史研究 

第八章 重返光华 

上光华复校之策 

因祸而为福 转败而为功 

“史学沙龙”诱掖后进 

《历史研究法》 

《秦汉史》与《两晋南北朝史》 

考试与劝学 

“绝去名利之念” 

第九章 尽瘁史学 

入华东师大 

晚年的几封信 

参加“三反”及思想改造运动 

《隋唐五代史》的写作 

春蚕到死丝方尽 

薪火传递 

后 记 

再版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