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苏东坡和他的世界
0.00     定价 ¥ 9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0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101131673
  • 作      者:
    作者:王水照|责编:贾雪飞//周天
  • 出 版 社 :
    中华书局
  • 出版日期:
    2023-08-01
收藏
编辑推荐

大家小书

王水照先生是当今宋代文学研究的奠基人和拓荒人之一,更是苏轼研究方面的名家。其《苏轼选集》被誉为“古代作家选本中少见的杰构”,钱锺书先生亦高度赞扬,谓之“卓然优入著作之林,成一家之学”。本书融合王水照苏轼研究的精华,凝结对认识和了解苏东坡较为重要的十个论题,既具有权威性,同时书中的文字朴实平和,视角面向大众,适合普通读者深度阅读。

永远的苏东坡

全书内容不仅有王水照先生通俗化的学术研究成果,更有其灵思泉涌时撰写的随笔短文,立体呈现了多维度的苏东坡——从人生经历、思想情感、艺术风格的思考,到诗、词、文等文学创作的阐释——阅读此书后,至少不再把“一蓑烟雨”当成“穿了件蓑衣在雨中行走”,也不会认为月亮“徘徊于斗牛之间”是当年苏轼看到的实景,而是真正感受到东坡丰厚旷达的人格魅力,体会到什么是“永远的苏东坡”。

从文学到艺术

图书全彩印刷,裸脊锁线设计,书中高清呈现东坡主题文物上百张,既可展阅苏东坡书法与绘画之美,亦可重温与他同时期重要人物手迹,宋代绘画、瓷器等珍品。全书从文学到艺术,使人在畅游“苏海”的同时,获得一种沉浸式的体验与启发。其中,更有后世由苏轼及其作品引出的各类创作,也凸显了苏东坡作为阅读对象,常读常新、充满寻绎不尽的魅力。


展开
作者简介

王水照,1934年生,浙江余姚人。文学史家,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1955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学习,1960年毕业后进入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工作。1978年春,调入复旦大学中文系任教。兼任中国宋代文学学会会长、名誉会长等。2012年获上海市学术贡献奖。著有《苏轼选集》《苏轼研究》《宋代文学通论》《钱锺书的学术人生》《北宋三大文人集团》《王水照文集》等,编有《历代文话》《王安石全集》《司马光全集》等。

 


展开
内容介绍

被称为“千古第一文人”的苏东坡是一位个性鲜明独特而又难于言说的人物,给中国文化史留下了丰富复杂而世所罕见的文化遗产。在众多轶事和传说背后,真实的苏东坡到底是怎样的?著名的宋代文学研究学者、复旦大学资深教授王水照先生以毕生研究苏东坡的丰厚学识和独到心得,面向大众,从综论十题、苏海拾贝、东坡诗词讲解、苏文简释四个部分全景解读苏东坡其人、其文、其思想,配以百余幅展示苏东坡思想文化世界的历史画作,才思和艺术并有,学术和可读兼具。


展开
精彩书摘

“一蓑雨”和“一犁雨”——量词的妙用

外国学子学习汉语,对于掌握各类量词的不同用法,如一把尺子、一头牛、一口井等,总视为畏途。若在英语中,一个“ a”或“an”字,不是统统包罗在内了?他们进而研读我国古典诗词时,更难探明其奥蕴。我曾被问到,李白为什么要说“长安一片月? ”“一片月”与“一轮月”“一弯月”有何区别?“一箭之地”当然指一箭之射程,为什么又能引申出“一弓”(杨万里《游蒲涧呈周帅蔡漕张舶》“海水去人一弓远”)、“一射”(《望江亭》“见官人远离一射”)等一大串?其词义是否完全等同?看来,深入了解量词在诗词中的特殊用法,对于文学作品的评赏和理解,是很有帮助的。

苏轼的《定风波》是他贬谪黄州时期的一首名词,通过途中遇雨一件小事,抒写其在逆境中随遇而安的旷达胸襟。其上半阕云: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一蓑”句,我原来采取一般注家的看法,解释为“披着蓑衣在风雨中行走,乃平生经惯,任其自然”(见拙编《苏轼选集》初版)。把“一蓑”作“一件蓑衣”讲。但是,此词前有作者小序说:“(元丰五年)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画中苏轼戴着经典的“东坡帽”,秀眉炯目、手持竹杖的姿态让人想起苏轼名句:“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张画像也显示了赵孟頫对“苏轼文化人格”的认同和仰慕。


明明交代“雨具先去”,怎又能“披着蓑衣”?更重要的,如有蓑衣遮身,就不能凸现顶风冒雨、吟啸自若的诗人形象,也无法深刻地表达作者面对困境恬适裕如的高旷情怀,与此词的主旨背戾不谐了。此解实不妥。

我后来将此条注释改为:“一蓑,似与词序中‘雨具先去’,矛盾。别本(元代延祐刊本、明代万历《东坡外集》本)作‘一莎’,则作‘一川’解,较胜。 ”“一川烟雨”,类似于贺铸的名句“一川烟草”,乃指平川广野上烟雨弥漫。这是试图从版本的异文中寻找较为合适的解释,虽说于上下文句中能大致讲通,自以为“较胜”,但也把握不大,算不得

确解。

有的学者也发觉到“一蓑”与“雨具先去”的矛盾,因而别求解释之途。他说:,我以为不是写眼前景,“这里的‘一蓑烟雨’而是说的心中事。……他是想着退隐于江湖。”并以陆游诗中有关“一蓑”的用例,证明此句有“归隐江湖的含义”(陈振鹏先生之说,见《百家唐宋词新话》第 186页)。对此说我也有怀疑。用“蓑笠”“烟蓑”以表示归隐,在古代诗文中固然不乏其例,第一位替苏轼词作笺注的宋人傅幹,在他的《注坡词》中,注释此句时即引郑谷诗:“往来烟波非定居,生涯蓑笠外无余”(应为罗邺《钓翁》);魏野《暮春闲望》:”傅幹似也倾向于“退“扁舟何日去,江上负烟蓑。隐”之说。但细按苏轼此词脉理,前半写“遇雨”,后半写雨后“遂晴”,纯用叙事笔法述说先雨而后晴的全过程,仅在上、下阕的结句中(“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各就眼前景生发议论,点出超旷翛然的心绪。郑文焯《手批东坡乐府》评此词云:“此足征是翁坦荡之怀,任天而动。琢句亦瘦逸,能道眼前景。以曲笔直写胸臆,倚声能事尽之矣。”他说的“曲笔”,是指用“眼前景”来“直写胸臆”,写景为了抒情述志;而不是用“虚笔”(把烟雨之景虚化)来径道“心中”归隐的期望。当时处于被“监控”境地的苏轼,实无归隐的现实可能性,词的前面又以“穿林打叶”的雨声开篇,“一蓑烟雨”应是实景无疑。

上述的三种解释,都直接或间接地把“一蓑”释为“一件蓑衣”,“蓑”为名词;实际上应作量词用,但比一般作为事物或动作单位的量词要复杂、丰富,或许可以说是量词的一种艺术化、审美化的用法。唐代郑谷《试笔偶书》云:“殷勤一蓑雨,只得梦中披。”天公“殷勤”兴作的是“一蓑雨”,作者“梦中”所披者也是“一蓑雨”,若径视作“披着一件蓑衣”,兴味顿失。朱熹《水口行舟》:“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雨一蓑”即“一蓑雨”,依日常生活而言,“雨”当然不能用“蓑”来计量,但在艺术领域中却完全允许。有学者解释为“作者(朱熹)在船中披蓑衣御雨”,然而,在有“篷”的船中何用再披蓑衣?且又在夜晚安息之时?范成大有首《三登乐》词:“记沧洲白鸥伴侣。叹年来孤负了,一蓑烟雨。 ”“一蓑烟雨”作为一个相对固定的诗歌意象,由于与描写隐士式渔翁的“蓑笠”“烟蓑”之类的联想、比附,其含义确又超出其单纯的词汇本义之外,即是说,“一蓑雨”比之“一场雨”,在人们的审美鉴赏中,还能增生出别一番感情色彩和文化意味。

苏轼《次韵张昌言给事省宿》有句云:”“一犁烟雨伴公归。 这里的“一犁烟雨”,用法与“一蓑烟雨”相同,都由名词用作量词,但所用名词必与所“计量”的对象有着这样那样的关联,不能随意搭配。“一犁烟雨”,殆谓雨量充盈适中,恰宜犁地春耕。苏轼对此用语似有偏嗜,最有名的用例是他的《如梦令》词:“为向东坡传语,人在玉堂深处。别后有谁来?雪压小桥无路。归去,归去,江上一犁春雨。”他身在京城学士院(玉堂)任职,却依然怀想黄州“东坡”,想象其地满江春雨,正堪重返贬地再操躬耕旧业。范成大对苏轼此语屡致倾倒之情,在诗中一再说:“请歌苏仙词,归耕一犁雨。 ”(《次韵子文冲雨迓使者,道闻子规》)“除却一犁春雨足,眼前无物可关心。 ”(《致一斋述事》)其实,“一犁雨”并非苏轼一人所独用,只是一经他手,更为人们所传颂罢了。传为苏舜钦所作的《田家词》中说:“山边夜半一犁雨,田父高歌待收获。”(此诗又见张耒《柯山集》,题作《有感》)徐绩《和张文潜晚春》云:“恰得一犁雨,田事正火急。”此处的“一犁雨”,比之“一场透雨”之类,已衍生出与耕作有关的意义,更平添一种欣喜、庆幸的气氛。

量词的活用和妙用,不仅扩大了诗歌意象的涵义,而且也使诗境充满动感和活力。俞成《萤雪丛说》卷上“诗随景物下语”条云:,于农夫则曰“……至若骚人于渔父则曰‘一蓑烟雨’‘一犁春雨’,于舟子则曰‘一篙春水’,皆曲尽形容之妙也。”这位南宋人从烹炼字句的角度,对量词的艺术功能已有了初步的自觉。


展开
目录

上篇 王水照苏轼研究

壹 综论十题

第一讲  永远的苏东坡

第二讲  苏东坡的三种立体影像

第三讲  苏东坡的文化性格

第四讲  苏东坡的人生思考

第五讲  苏东坡的创作生涯

第六讲  苏东坡的词

第七讲 苏东坡的诗

第八讲 苏东坡的散文

第九讲 苏东坡和北宋三大文人集团

第十讲 苏东坡与他的弟子们

贰 苏海拾贝

茶话:与君共听水沸声

“淡妆浓抹”与“晴”“雨”

“徘徊于斗牛之间”释疑

“一蓑雨”和“一犁雨”——量词的妙用

“老泉”非苏洵之号补证

已圆和未圆的“东坡梦” 

又圆“东坡梦”

苏轼“禁书外流”奏札与东北亚文化交流

苏轼文集初传高丽考 

苏轼作品初传日本考略

苏轼与清初阳羡词派

苏诗评价的升沉起伏

苏轼研究史:整体感与系统性

东坡诗词艺术与“形上诗”“形上词” 

独抒性情:东坡诗词与其文化人格

圆融精妙与意趣猛跃:苏轼散文的文学性

从苏诗看宋代士大夫及士大夫社会

后苏东坡时代与苏门“和陶诗”

苏东坡:值得毕生探求的课题

苏东坡究竟长什么样

下篇 王水照讲东坡诗词文

叁  东坡诗词讲解

和子由渑池怀旧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首(其一、其二)

新城道中二首(其一)

有美堂暴雨

百步洪二首(其一)

陈季常所蓄朱陈村嫁娶图二首

汲江煎茶 

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

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

八声甘州(有情风万里卷潮来)

减字木兰花(春牛春杖) 

肆  苏文简释

赤壁赋

后赤壁赋

超然台记

喜雨亭记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石钟山记

书蒲永升画后

答谢民师书

日喻

记承天寺夜游

六国论

编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