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一米寂静/当代文学对话录
0.00     定价 ¥ 6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59859211
  • 作      者:
    作者:傅小平|责编:朱筱婷
  • 出 版 社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3-05-01
收藏
编辑推荐

本书卖点

1.集中性——这是一部汇集了当代文学名家的对话录,选取了十六位作家,从他们近期出版的图书或是代表作以及文坛评论出发,探讨写作技法、个人特色、对文学的认知等内容,总有一个作家能击中读者的心。

2.广度性——在对话中针对作家个人以及时代文学等做出提问,从作家到时代,从点到面,选取的作家从老一辈的莫言、马原到文坛中坚毕飞宇、苏童等人,既有经过沉淀的时代的目光,又有时代变化中当代的担当。

3.深度性——涉及文学领域多个主题的内容,既有时代感,也探讨了其中具有永恒性的内容,以见证者的角色梳理了当代文学史的有关脉络。

4.实力派——作者傅小平作为资深记者和文学评论家,在文学评论领域颇有建树,其访谈内容与观点独到,具有深度和可读性。



编辑推荐

1.文字无声,寂静中碰撞思想的万顷火花;小到字句,大到人生,品读16位大家创作中的现实百态。

2. 任何访谈其实都是访谈自已。傅小平文学视野开阔,见识高迈,他的提问风生,被访者也就水起。

——贾平凹

3. 小平是文坛上一双敏锐且诚实的眼睛,他的视角、洞察力,都堪称一流。深入地探究与悟想,远视与近观,温良而执着,是与作家们交谈时的最好对手和可信友伴。他注重大的方向,不放过细部,能够于胸中放置稳定的思想文化坐标。强烈的文学心和责任感,则是他的另一品质,也正因此,他走向了思与诗的核心地带。

                                                                       ——张  炜


展开
作者简介

    傅小平,著有对话集《时代的低语》,随笔集《普鲁斯特的凝视》《去托尔斯泰的避难所》,文论集《角度与风景》等。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兼职教授、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特聘教授。现供职于上海报业集团文学报社。


展开
内容介绍

    《一米寂静》是一部访谈录,通过口述历史般的采访与文学对谈的形式汇聚了当代中国具有代表性的文学大家以及海外华文文学名家,他们以小说家、文学评论家、诗人、思想家的身份解读自己的作品,又从其作品切入时代与社会,谈理想,谈人生,谈艺术,谈文学创作,就史诗性、现实主义、都市文学等文学母题与思潮进行了富有样本意义的探讨。傅小平通过自己深刻的阅读体验和独特的思维方式构筑对话,从而进入一个个文学现场,形成不同看法的交锋、不同声部的和声,在思想的交织碰撞中探寻当代文学的意义,让人得以深入作家丰富的内心以及变幻的文学世界。


展开
精彩书评

这是一本由诚实的提问引出的不可多得的好书。不仅是采访记录,也是一簇簇思想碰撞的火花。……只有精彩的提问,才能唤出精彩的回答。提问的精彩,来自敏锐的审美感觉、广泛而深入的阅读,以及对时代脉搏的准确把握。相信不仅现在的读者,将来的读者也会从中得到许多阅读的快乐和有益的启示。

——高尔泰

 

任何访谈其实都是访谈自已。傅小平文学视野开阔,见识高迈,他的提问风生,被访者也就水起。

——贾平凹

 

 

《一米寂静》是汉语中我读过的最丰富、最精彩的访谈集,每一篇都好像一场独特的大课,开启人心也趣味盎然。

——哈  金

 

 

小平是文坛上一双敏锐且诚实的眼睛,他的视角、洞察力,都堪称一流。深入地探究与悟想,远视与近观,温良而执着,是与作家们交谈时的最好对手和可信友伴。他注重大的方向,不放过细部,能够于胸中放置稳定的思想文化坐标。强烈的文学心和责任感,则是他的另一品质,也正因此,他走向了思与诗的核心地带。

——张  炜


展开
精彩书摘

用幽默的笔调写沉痛人生,是生活中提炼出来的经验

 

 

傅小平:看了相关资料,无论是新闻或评论,都聚焦在《蛙》有哪 些新的特点上。出版社寄来的试读本则干脆一一列举了新书的六大特点。但我觉得你自己说得更实在,如果“姑姑”这个人物形象塑造成功了,这部小说就有它面世的价值。其实也是大白话,绝大多数经典的小说都是由活生生的典型人物给撑起来的。此外,你说的另一句话让我印 象深刻,  就是用轻松的笔调写出非常痛苦的现象。换一种说法就是,用喜剧的形式表现出悲剧的内容。

莫   言:用轻松和幽默的笔调,写沉重、痛苦的人生,实际上是我从多年生活中提炼出来的一种经验。回首几十年来经历的现实生活,我本人的感受就是这样的。其实,老百姓的生存又何尝不是这样。在他们沉痛的生活内核之外,你总能看到饱含民间智慧的幽默的“外壳”。无论历经多少肉体的、 精神的痛苦,借助幽默的、轻松的,或是阿Q的精神,他们总能获得幸福的感觉,汲取到一种生活下去的勇气和力量。

 

傅小平:有一种观点认为,喜剧是悲剧的最高形式。我们的作家写苦难、  写痛苦总是喜欢刻意地写得让人压抑。你的小说反其道而行之,书中写王仁美被强制堕胎意外身亡,还有姑姑率领小狮子水上追捕王胆的章节就充满了喜剧性,同时让人读后有欲罢不能的强烈的痛感。遗憾的是,随着故事情节往前推进,这种充沛的阅读张力没有维持下去。读完全书再去回味,尽管对那两个章节印象深刻,但总体上感觉不到沉痛。我们说严肃的喜剧,都包含了一种崇高的悲剧精神。在这本书里,感觉这种悲剧性被过于喧嚣的喜剧感消解了。

莫   言:小说的后半部,故事开始进入当下生活,也就是进入了一种相对荒诞的生活状态,随之而来的就是悲剧精神的消解。虽然我们依 然能感觉到那种痛感,比如叙述人蝌蚪退休后从北京回乡定居,发现触目所及已不再是他记忆中的高密东北乡了。而他曾经如此熟悉的形形色色的人物,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当年的痴情少年王肝,变成了耍贫嘴的人;郝大手、秦河这样的民间艺人,处于半仙魔法的状态;曾经的万 元户陈鼻成了酒店里的一个道具;小学同学袁腮开起了牛蛙养殖中心兼婴儿生产车间;而蝌蚪自己因为救济陈鼻的钱被一个邪恶的少年窃走, 在追赶过程中反过来被其追杀……他痛苦地回想着种种不堪回首的个人 经历。这些都不无痛感,但都充满了荒诞色彩。

因为荒诞,痛感注定要被消解。举个例子吧,马尔克斯写《百年孤独》,他写的是拉丁美洲大地上最为沉痛的历史经验。因为荒诞的介入,无论多少死亡事件,多少悲惨体验,给人的感觉都只是一个闹剧,一场梦境。那肯定不能给我们像王仁美走进手术室之前,表面上很幽默、让人笑,  实际上却让人哭的尖锐的痛感。其实,不只是你读到的这部 《蛙》,我的几部小说都有这样的情况。像《丰乳肥臀》,到后半部也有些泄气。因为进入现实社会,比如丰乳大赛的荒诞表演,不能不消解悲剧感。现在的社会太丰富,生活的变化太快,人的感受也越来越迟钝、麻木。对此,我也无能为力,因为这就是我们的生活。

 

傅小平:小说人物,都以人体器官命名,这绝对是破天荒的一个创举。可以和拉什迪的《午夜的孩子》媲美。不同的是,在《午夜的孩子》里,  这些午夜出生的孩子都被赋予了特异功能。在你的小说里,用器官命名尽管在一定程度上能体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命运走向,但实际上只是你假设的某地的一种风俗。有意思的是,你小说中的陈鼻和《午夜的  孩子》里面的萨里姆·西奈一样长了个奇特的鼻子,不同的是,西奈的鼻子能呼风唤雨,陈鼻的鼻子到后来只是让他成了酒店里扮演堂吉诃德的一个道具。两相对照,看似是一种反讽。

莫   言:都说贱名好养。在农村,我们偶尔能看到以人体器官命名 的名字,比如张眉、李耳之类,我在小说中把这种现象扩大化了。当 然,这并不是说,人体器官贱,但命名似乎能产生一种暗示,冥冥之中 暗合了人物的命运走向。陈鼻之所以这样取名,因为他可能是一个中西混血儿,长了这么一个奇特的鼻子。因为有这么一个鼻子,后来才会阴 差阳错成为那么一个道具。这个问题我也没想得特明白,不见得这样取 名有什么深意,就是感觉比较有意味。

 

傅小平:用书信体这一历史悠久的小说模式,是你这本书的一大特点。这自然给小说叙事带来了便利,许包含了你恢复小说叙事传统的一种努力。

莫   言: 2002 年我刚开始动笔写这部小说时,并没打算用书信体。当时写的初稿是,我作为一位剧作家在剧场观看一部叫作《蛙》的话剧,  在观看的过程当中,我在回忆、联想,中间接受记者的采访,同时接到小说的人物原型姑姑的长途电话,她对我提出批评和指责。但写了十几万字之后,我就觉得太复杂了,给阅读带来障碍,于是放弃,另写 了《生死疲劳》。直到三年多前我才重新拾起这个小说,我想应该尽量地使这部作品回到朴素的叙述。所以最终采用书信体的结构,但是在末尾还是用了话剧的形式,给朴素的叙述插上两个翅膀,因为这个话剧里 注入了很多超现实的元素。看小说的主体部分,我们就会发现,蝌蚪刚开始给杉谷义人写信,就是要告诉他姑姑的故事。但信写着写着,他就不由自主地把自己放进去,借机抒发自己的感受。到最后,讲述他自己的故事的冲动,甚至淹 没了讲姑姑传奇经历的热情,姑姑的故事反而变成了一种附带。

 

傅小平:用书信体这种形式,就意味着必得给叙述人写信或者是写 小说找到一个强烈的动机。写信的动机越强烈,小说就越有力量。小说中,日本友人杉谷义人来到高密,拜访了姑姑,对她印象深刻。他鼓励蝌蚪以写信的方式,告诉他姑姑的故事。这不失为一个很好的动机,但我感觉这个动机不够强烈,也就是说这个动机没有给叙述人蝌蚪非写不可的理由。  相比之下,我觉得蝌蚪以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渴望悔罪,或许是一个更强烈的动机。因为他不说出来会很憋闷,说出来就自然希望有能理解他的人倾听。遗憾的是这不是小说的主体。因此,我感 觉书中蝌蚪给杉谷义人写的信和他讲姑姑的故事两个部分,在形成一种 间离效果的同时,也给人感觉有些游离。

莫   言:说到动机,或许你还会问我为什么把写信对象设置成一个日本友人。有人以为他的原型是大江健三郎。其实不是。大江确实就在我开始写这部小说的那年去了我的故乡,也见过小说中姑姑的原型,我 对他说了以姑姑为原型创作一部小说的想法,他表示了浓厚的兴趣。但 他并不是杉谷义人的原型。因为,我和他从来没有通过书信,倒是有一次很长时间的对话,一切都要借助翻译进行,常是答非所问,与其说是对话,更可说是各人说各话。当然你可以说大江启发了我。其实我让蝌蚪写信给外国友人,只是说明了一个常识:我们不会把内心的隐秘告知自己特别熟悉的人;离自己远的人,  却很有可能成为倾诉的对象,  因为 他不会对自己构成威胁。

 



展开
目录

莫 言 在生活中,有时我是个旁观者
马 原 我希望我的小说三百年后还有人看
叶兆言 我永远都在探索文学的可能性
苏 童 别了,先锋的江湖
毕飞宇 书房里的时空关系令人沉醉
李 洱 写作可以让每个人变成知识分子

贾平凹 我没读过《百年孤独》
张贤亮 我从不走套路
张 炜 要清醒,要有一只不太糊涂的耳朵
韩少功 文学的冷眼与热肠
李 锐 我唯一的希望是能诚恳地写作
李佩甫 现在还不是谈“伟大的中国小说”的时候
齐邦媛 连生死都超然,你还激越吗?
张大春 我认为自己是个小作家

哈 金 文学的最高成就是深入人心
高尔泰 过去了的事,就让它过去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