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君与桐庐
说到桐江名人,首当第一的是桐君,他的知名度在桐庐可以说家喻户晓,童叟皆知,毫不夸张地说桐君是桐庐有史以来,有确切记载的第一位桐江名人。指桐不语真君子,采药济世老方家,桐君在桐君山结庐采药,潜心研究中医药理,以救死扶伤为己任,被后世尊为“中药鼻祖”,同时也是桐江人文的开山鼻祖。
但是,由于桐君生活在遥远的上古时期,相关的文献记载也只是寥寥数语,我们对他的认识仿佛也只停留在“治病救人,指桐不语”的层面上。历史上,扁鹊、华佗、孙思邈、李时珍等名医比比皆是,为什么唯独桐君被尊为“中药鼻祖”?他跟桐江人文究竟有怎样密切的关系?对于这些相关文献的记载语未详焉,笔者追本溯源,抛砖引玉,试与识者商榷探讨。
一、桐君称药祖的四大原因
一是桐君生活时代久远。桐君生活在什么时代?历来众说纷纭,主要有四种年代说:
第一种是神农氏时代说。持这种说法的是南朝梁代的陶弘景,他在《药总诀·序》(见:《金陵丛书·乙集》)中说:“其后雷公、桐君更增演《本草》,二家药对,广其主治,繁其类族。”
第二种说法是黄帝时代。持这种说法的主要有明代李时珍,认为桐君是黄帝时代的大臣。主要根据出自南宋《路史·黄帝纪上》:(黄帝)命巫彭、桐君处方、盄(音钓)饵、湔(音煎)汗、刺治而人得以尽年。(见:罗泌《路史》卷四,《四库全书》本)。
第三种是唐尧时代说。持这种说法的主要是春秋战国古籍《世本》:“桐君,唐尧时臣,与巫咸同处方饵。”
第四种是上古时代说,具体年代不详。持这种说法的主要有《严州府志》的记载:
上古桐君,不知何许人,亦莫详其姓字。尝采药求道,止于桐庐县东隈桐树下。其桐,枝柯偃盖,荫蔽数亩,远望如庐舍。或有问其姓者,则指桐以示之。因名其人为桐君。
综观这四种说法,都把桐君的生活时代锁定在了夏商周三代以前。桐君究竟是什么时期的人物?笔者以为持唐尧时代说的《世本》最有可信度,原因有二:
首先,《世本》成书时间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比梁代陶弘景的《药总诀,序》,明代李时珍依据的南宋《路史·黄帝纪上》和明清时期修撰的《严州府志》提出的年代都要早。后世文献辗转摘抄,难免出现讹误。
其次,《世本》的撰写者是史官,体裁是记载上古帝王、诸侯和卿大夫家族世系传承的史籍,相当于明清时期修撰的家谱。以史官写史籍,当有较强的可信度,所以笔者倾向于桐君是唐尧时代大臣这一说法。
唐尧时代距今多少年?笔者以夏代建立时间(公元前2070年)推算,大约在4100-4200年之间。历史上的尧舜禹时代,正是中国原始社会走向奴隶社会的一个转变时期,严格来讲桐君的生活年代还属于远古时期。
二是桐君有医药著作传世。据传《桐君采药录》为桐君的医药学著作,成书时间约在公元1世纪以前,也就是西汉到春秋战国这个时间段[书名可见于南北朝·梁·陶弘景的《神农本草经集注》序(陶弘景《本草经集注·序录》,据1955年群联出版社影印本)]。笔者认为它成书时间跟《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一样,大约都在春秋战国时期,当然不可能是桐君所著,只能是后人借桐君之名伪托之作。据考证《黄帝内经》《神农百草经》等著作都属后人伪托之作,但并不妨碍它的医学价值,《桐君采药录》的医学价值同样无可厚非,试想中国文字成熟在三千多年前的殷商时期,生活在唐尧时期的桐君怎能用文字著书立说?《桐君采药录》当为后人的伪托之作无疑。尽管是后人伪托,但冠名桐君,仍能说明桐君在中国古代医药学上的突出成就和影响,书中当不乏桐君传世的医药学成果,宏观来看《桐君采药录》仍可视为桐君的著作。可惜这部作品没能流传下来,但不能因为没能流传下来就否定它的存在,《桐君采药录》仍可称得上是我国古代最早的医药学著作之一。
三是桐君有突出的医药学贡献。桐君在中医学上有两大突出贡献:
其一,桐君识草木金石性,定“三品”药物。百草皆为药,历史上曾有神农氏亲尝百草的传说,目的就是为了辨别草木金石的药性。桐君也有辨识草木金石性的贡献。通过辨别,桐君将当时认为没有毒性,可以多服久服而不会损害人体健康的药物列为上品;将没有毒或有毒而须酌量使用,以治病补虚的药物列为中品;将多毒而不能长期服用,能除寒热邪气、破积聚的药物列为下品。“三品”分类是桐君对药物的一种分类方法。
其二,桐君创造了“君、臣、佐、使”药物配伍格律,即“主药、辅药、佐药和引药”的配伍方法。这是中药方剂的基本原则,至今一直沿用。这是桐君对中医药学的突出贡献,细究起来,后人伪托的嫌疑是很大的,但跟《桐君采药录》一样它仍能说明桐君在中国古代医药学上的突出成就和影响。
四是桐君有高尚的医德。百善孝为先,百行德为首。各行各业的杰出人物,除了要有极强的业务能力外,还要有极高的自身素质,称之为“德行”。可以说,中国人历来对德的重视程度远胜于“术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