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沦创造郁达夫(修订本)》:
浙江省的重要河川之一钱塘江,以其入海口波涛汹涌、逆流而上的“钱塘潮”闻名世界。这条大江的上游是另一条风格截然不同的江水:富春江。钱塘江,雄伟壮阔,滔滔江水日夜东流。它平静也罢,咆哮也罢,都显示着一派武士的气魄,坚强有力,豪迈超群。而富春江,作为钱塘江的上游水段,则又完全是另一种景致。它秀美温柔,清丽多姿,像一条碧绿的玉带盘曲在锦山绣岭之间,不分昼夜缓缓而行,分明是娴静女子的性格,规规矩矩地在两岸的群山间蜿蜒流淌。即使风雨飘摇江水陡涨,那湍急的水流也颇像一位苦命之人,呜咽悲戚地边奔走边诉说,听凭凄风苦雨抽打着他的身躯,而绝没有一丝一毫的反抗。
也许,是巧合吧,我们书中的主人公,中国现代文学最著名的作家之一郁达夫先生,他一生所走过的生命历程,就有点像富春、钱塘这一脉相承的江水。郁达夫在山明水秀的富春江边出生、成长,并且不断经受着风吹雨打,渐渐成熟而坚强。他追求着奋斗着,有如江水一样从不停歇。终于,在人生的终点,抗日战争刚结束的时候,郁达夫的生命化作惊世骇俗的巨大潮涌,撞击出遮天蔽日的水花,奉献给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
郁达夫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家,人们将世世代代记住他;郁达夫作为在抗日战争中为国捐躯的志士,人们将世世代代怀念他。就像巨潮汹涌奔腾之后退入大海,虽然没有了踪迹,但那澎湃的狂涛已经深深地印在人们的脑海之中,永远无法抹去!
如果将富春、钱塘两水的流程喻作郁达夫的一生的话,那么本书所涉及的郁达夫,基本上还停留在富春江这一段,至多只接触到钱塘江域的一部分,离钱塘潮涌(为国捐躯)的钱塘江人海口,还有一段相当长的距离,也就是说,有大半条钱塘江不属于本书的讲述范围。所以,请允许作者在叙述郁达夫青少年时代之前,先简略地交代一下郁达夫的最后一段生命历程:
1938年底,郁达夫怀着抗战必胜的信心,应新加坡《星洲日报》的邀请,离开战火纷飞、烽烟四起的祖国,去往新加坡,继续进行抗战宣传工作。当时,新加坡还是英国的殖民地,但那里的华人占当地人口的三分之二,华文文化十分发达,有许多华文学校和报纸,因此郁达夫在《星洲日报》的工作进行得有声有色。1940年,在国内召开的一次文艺界集会特意通过了一项议程,寄诗遥祝郁达夫,对他在海外开展的抗战宣传工作表示支持。诗由四位名人联句(一人写一句):
莫道流离苦,(老舍)
天涯一客孤。(郭沫若)
举杯祝远道,(王昆仑)
万里四行书。(施毅)
然而,1942年日本侵略军攻占了新加坡,很快又占领了整个东南亚。郁达夫逃难到苏门答腊的一个叫作“巴爷公务”的小地方,化名赵廉。不久,日本宪兵发现郁达夫懂日语,便强迫他当了日本宪兵部的翻译。在巴爷公务,只有郁达夫一个人又会日语又会马来语,所以他利用这个优势,暗中营救了许多抗日的华人和印尼人,使日本宪兵的破案率大大下降。后来,郁达夫借口有病辞去了翻译职务,做了酒厂的老板继续隐藏身份。可恨的是,由于汉奸告密,郁达夫被出卖,日本人开始把他作为抗日分子暗中监视起来。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胜利结束。然而,万恶的日本宪兵深知,做过宪兵总部翻译的郁达夫了解他们的种种罪行,日后在审判他们的远东国际法庭上,郁达夫将是一个极为可怕的证人。于是,这些战犯竟然在投降以后,又一次卑鄙地伸出早已沾满血腥的双手,将郁达夫秘密杀害。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