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清末重臣、出国考察五大臣之一、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位司法部长,戴鸿慈的一生可谓官运亨通、顺风顺水、平步青云。他从南国佛山一路跋山涉水走到了北国都城北京——清政府的权力中心,又从这里走向世界探索新知,并将世界先进的理念与制度带回中国,积极推进清政府的改革。他聪颖有才、踏实勤勉,关心国家前途命运、关注民生疾苦。他是传统的官吏,却又不乏革新意识。他所具备的这些性格特征,与其成长环境与早期的人生经历密不可分。
第一节区域文化
戴鸿慈的成长离不开戴氏家族家学、家教的培养,同时也根植于其所在地区深厚、丰盈的文化沃土与务实创新的社会环境。戴鸿慈出生和成长的佛山,位于广东省中部,地处珠江三角洲腹地,毗邻港澳,东接广州,南临中山,以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灿烂的文化居于广府文化的核心地带,是广府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对广府文化的形成、发展、继承与弘扬都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一、商业发达
佛山是岭南文化发源地、兴盛地及传承地之一,是清代有名的“天下四聚”、四大名镇之一,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肇迹于晋,得名于唐”,距今四千五至五千五年。春秋战国时期,佛山属于百越地。秦、汉时期,现属于佛山的禅城、顺德、南海、三水均属南海郡番禺县,而高明属高要县。到晋代,禅城被称为“季华乡”。唐贞观二年(628)“季华乡”又被称为“佛山”,意为“佛家之山”,简称“禅”。五代时期,佛山已经闻名于世,宋代时发展更为迅速,明中叶以后得到很大发展。明景泰三年(1452),被敕封“忠义乡”,属南海县。
佛山地处西江、北江冲积扇的中心地带,水陆交通便利,气候适宜,资源丰富,商业发达,是南方重要的水陆交通枢纽和贸易市场,自古富庶繁华,百姓生活富足。奔腾不息的江水为佛山带来了丰富的有机物质,使其水土十分肥美。佛山所处的西江、北江三角洲自古就是岭南的粮仓,佛山也因此成为岭南地区重要的粮食、副食品及农业原料的生产基地。种桑养蚕,也是佛山的一大产业,明代永乐年间,蚕丝便成为佛山贸易的重要商品。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有利的地理位置,推动了佛山经济的发展。
交通的便利,为佛山经济的腾飞插上了翅膀。佛山水系发达、水路交通便利,位于西江与北江交汇之地,上溯浈水,可抵达江西、湖南、湖北以及长江下游一带,西接肇庆、梧州,连广西通云贵川,下连顺德、新会通江门、澳门,东达番禺、东莞,担负着保障“广货北上”和“北货南下”的重任,在珠江水系中的地位尤为重要。且随着城镇化的加快和商品交易的日益发达,中国经济文化重心逐渐向东部转移,佛山逐渐发展成为岭南第一大都会。唐宋时期,佛山在手工业、商业和文化等方面已经十分繁荣。如佛山铸造业始于西汉,在宋代时佛山所铸鼎、锅、钟、塔等便已闻名全国。到明代,佛山的铸造技术已非常高超,佛山因此成为中国南方地区冶炼中心,以手工业发达而著称海内外,“佛山之冶遍天下”的说法便是明证。鸦片战争期间,佛山所铸大炮为抗击外来入侵发挥了重要作用。佛山的制陶工艺源远流长,至今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自古便有“石湾瓦,甲天下”的美誉。建于明代正德年间的南风古灶,是世界现存最古老的柴烧龙窑,薪火相传至今五百多年,被誉为“陶瓷活化石”。明清时,佛山已经发展成了商贾云集、工商业发达的岭南重镇,商业繁荣,城市繁华,与北京、汉口、苏州并称“天下四聚”,与湖北的汉口镇、江西的景德镇、河南的朱仙镇并称中国四大名镇,“沿岸而上,屋宇森覆,弥望莫及,其中若纵若横,几以千数”,商铺内百货充盈,贸易兴盛,“俗称天下四大镇,粤之佛山与焉。镇属南海,商贾辐辏,百货汇集,夹岸楼阁参差,绵亘数十里。南中富饶繁会之区,无逾此者。”
晚清时期,佛山成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源地之一。这里先后诞生了中国第一家民族资本新式缫丝厂——陈启沅的继昌隆缫丝厂,“容女工六七百人”,“出丝精美,行销于欧美两洲”,可谓引领时代潮流。陈启沅的继昌隆缫丝厂,掀起了近代中国纺织业的第一轮工业革命,开创了当时珠江三角洲甚至全国纺织业的新篇章,标志着我国缫丝工业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促进了珠江三角洲,乃至全国缫丝工业的发展。陈启沅的缫丝厂创建后,引来当地人竞相仿效,佛山很快成为全国缫丝业的中心。机器的运用,缫丝业生产力的大大提升,对佛山经济的发展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如19世纪80年代广东生丝的出口比70年代多了两万担。同时期,佛山还产生了中国第一家火柴厂——卫省轩的巧明火柴厂。1879年,在日本经商多年的卫省轩,从日本携带资本和制造火柴的技术回到广东,在佛山文昌沙创建了巧明火柴厂,结束了中国人使用火柴要靠进口的历史。该时期,佛山民族工业的发展,走在全国前列,引领一时风尚。佛山人长期与海内外通商交往,广泛吸收各种文化,开放多元的性格深入骨髓,融入到其文化血脉之中。
P12-14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