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先秦人物品评研究/先秦文学与文化研究丛书
0.00     定价 ¥ 14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73204677
  • 作      者:
    作者:孙董霞|责编:孙一夫|总主编:赵逵夫
  • 出 版 社 :
    上海古籍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2-10-01
收藏
内容介绍
本书旨在对先秦人物品评的发展进程进行历时性梳理,并揭示其内在的发展线索和演变逻辑。书稿包括以下几部分内容:西周的思想世界,《诗经》风诗人物品评,春秋时代思想世界的剧烈变革及该时期人物品评及《左传》《国语》《论语》人物品评等。
展开
目录
《先秦文学与文化研究丛书》序

前言
第一章 “敬慎威仪,以近有德”:西周的思想世界与人物品评
第一节 周初人物品评与政治意识形态建设
一、明德
二、敬德
三、品评三代先王,总结经验教训
第二节 周代铜器铭文中的人物品评及其特点
一、周代铜器铭文人物品评的内容和方式
二、周代铜器铭文人物品评的文化蕴含
第三节 西周人物品评的发展趋势及其特点
一、从先祖到功臣
二、从赞美到批判
三、“德”和“威仪”为两翼
第二章 小传统的价值观和审美观:《诗经》风诗人物品评
第一节 《诗经》“美刺”与人物品评
第二节 《诗经》风诗“美刺式”人物品评举隅
第三节《诗经》风诗人物品评之品目及其对人的审美观照
一、洵关且武
二、良
三、美人、硕人、姝人
四、淑人
五、清扬
六、温其如玉
第三章 春秋时期的思想变革及其人物品评
第一节 前诸子时代的思想变革与“德”的裂变和内化
一、前诸子时代
二、前诸子时代的思想变革
三、德的裂变
四、德的内化
第二节 谥法的流行及其人物品评性质
一、谥法起源于人们对于死者的禁忌
二、周公制谥只涉及“美谥”
三、成熟的谥法制度确立于厉王之后
四、谥法制度成为春秋时人自觉遵守的文化制度
第三节 春秋人物品评的“天人二元”模式
一、千面神灵与春秋思想界的天人二元状态
二、相术观人与实际考察相结合
三、品评人物与预测人物命运相结合
第四节 春秋时期人物品评的功用
一、知人以观政
二、个人魅力的崇尚
三、外交策略的决策标准
四、分析战争形势
第四章 《左传》《国语》承载的“君子文化”及其人物品评
第一节 人物品评的主体及其“君子曰”与“孔子曰”
一、《左传》《国语》品评人物的主体及其相互关系
二、“君子曰”是君子时代特有的话语形态
三、“君子曰”是史官文化与君子文化合流的标志
四、“孔子曰”是“君子曰”的特殊形态
第二节 《左传》《国语》人物品评之品目及其思想内涵
一、“敬”与“惰傲”
二、本乙
三、敬戒
四、守位
五、和同
第三节 《左传》所记三次重大的人物品评活动
一、虢之会:郑行人公孙挥品评各国大夫
二、垂陇之会:赵孟请赋诗以观郑国七大夫之志
三、延陵季子遍评各诸侯国政治精英
第五章 士阶层的崛起与《论语》人物品评
第一节 《大戴礼记-文王官人》的观人方法论与孔子人才思想的契合
一、春秋战国之际的政治局面和人才格局
二、《大戴礼记·文王官人》和《逸周书·官人解》的官人思想
三、孔子将新的人才观念付诸教育实践
四、《文王官人》的人才标准与《论语》育人思想的契合
第二节 《论语》人物品评之品目及其哲学内涵
一、仁
二、礼
三、德
四、孝
五、中
六、好学
七、乐道
八、尊道
第三节 《论语》人物品评的方法
一、品第法
二、比喻法
三、品类法
四、一字评
第六章 战国时代的“评人论道”和“人学兼评”
第一节 战国时代的“评人论道”和“人学兼评”
一、《荀子·非十二子》的“以学论人”
二、《庄子·天下》的“人学兼评”
第二节 战国文体对后世人物品评文本形态的影响
一、“以类相从”的人物故事编排形式
二、品鉴性叙事
第七章 战国诸子著作的“三言”模式及其孔子形象的“重言”意味
第一节 孔子在《墨子》中的形象及其作用
第二节 《孟子》对孔子形象的“圣化”和“重言”化
第三节 《庄子》中孔子形象的“重言”意味
第四节 《韩非子》中孔子的“重言”角色
第八章 《孟子》的哲学思想与人物品评
第一节 孟子以“仁政”“王道”为核心的人物品评
第二节 孟子以“性善论”为核心的人物品评
一、孟子的“性善论”
二、“仁”境的层次性
三、“求仁”之健动性
四、“不动心”与“固志”
五、“知言”与“养气”
第三节 “义裁”、中庸之道与孟子的人物品评
一、“义”的三重含义及“义裁”维度
二、“义裁”与中庸之道
三、《孟子》基于“义裁”的人物品评
第九章 正名辨实、分类定等与《荀子》的伦类品评
第一节 荀子思想的基本理路
一、性恶论:荀子理论的基石
二、化性起伪
三、荀子性恶论的特点
四、礼法伦类
第二节 正名辨实与分类定等
一、“统类”与“伦类”
二、正名辨实
三、名类结合与分类定等
第三节 伦类与类型品评
一、修养境界与层次名类
二、解蔽与蔽者
三、伦类与职守
余论:先秦人物品评对两汉魏晋人物品评的影响
一、先秦人物品评与社会风潮的“联动”机制和“互见”模式成为后世人物品评的传统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