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堂创始人岑春煊
岑春煊(1861-1933),初名春泽,字云阶,广西西林人,少时就读于泗城云峰书院,后随父亲赴任地读书。光绪十五年(1889)父亲去世后,岑春煊以恩荫人仕,正式步人晚清政坛。戊戌变法期间,因积极投身维新变法,得光绪皇帝青睐,先后担任广东、甘肃布政使。光绪二十六年(1900)义和团运动中,因保驾有功授陕西巡抚,后调任山西巡抚,任内处理山西教案、放垦蒙地、筹建山西大学堂,对近代山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历任四川、云贵、两广总督等职,坚持推行新政。中华民国成立后,他顺应时代潮流,赞成民主共和,支持二次革命,参加护国、护法运动。在风云变幻的清末民初政局中,岑春煊爱国忠君,肃贪惩腐,坚持改革,与时俱进,向世人展现了他顺时而动的人生足迹。
爱国忠君,力主变法维新
岑春煊1861年5月2日出生于广西西林县那劳村,原名云霭,同治末年改名春泽,后又改为春煊,字云阶,晚年白号炯堂老人,时人亦称岑西林。其父是“同光名臣”岑毓英。岑毓英(1829—1889),字彦卿,号匡国,1862年在平定云南叛乱中升任云南布政使,后继任云南巡抚、云贵总督,1875年因马嘉理事件丁忧回籍,之后又历任贵州巡抚、福建巡抚、云贵总督。岑春煊出生于官宦世家,1879年其父命其入京学习,同年由国学生加捐主事、签分工部学习行走。岑春煊家世显赫,少时顽皮,时人将其与劳子乔、瑞澄并称“京城三少”,但他天资聪慧,读书勤奋,灵气十足。光绪十一年(1885),岑春煊参加广西乡试,顺利考中举人。光绪十五年(1889)父亲去世后,受余荫庇护,官运亨通,1892年官至大理寺卿。甲午中日战争战败,民族危机加深,进一步激发了岑春煊的爱国情怀。戊戌变法期间,岑春煊积极推行维新思想,大力支持改革变法,主张裁汰冗官,吁请皇帝图强,深得光绪青睐,被擢升为广东布政使。岑春煊到粤后,大刀阔斧改革,裁撤冗官,肃贪惩腐,深得清流之誉。
戊戌变法失败后,岑春煊受到牵连,被遣为甘肃布政使。岑春煊到甘之后,不忘上奏弹劾谭钟麟及其心腹王存善等人,揭露其营私舞弊、渎职虐民之恶行,最后谭钟麟被罢免官职。在这期间,内忧外患加重,民族危机加深,中国局势发生重大变化。光绪二十六年(1900),义和团运动爆发,八国联军侵华,而清廷政治腐败,国防空虚,危机重重,难以抵御侵略。后北京失守,慈禧太后和光绪帝仓皇出逃。岑春煊闻讯后,毅然率军从兰州启程,昼夜疾驰至北京“勤王”,竭诚扈从至西安,因护驾有功,深得慈禧宠信,被提升为陕西巡抚。1901年调任山西巡抚,到晋处理山西教案遗留问题。
重视文教,创山西大学堂
清末新政期间,清政府对创建学堂、培养人才这一问题十分重视,并大力支持教育改革,推动教育近代化。庚子事变后,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指出晋省酿祸之重的原因是民智不开,提议由晋省筹赔款银五十万两建立学堂。岑春煊主张变法维新,戊戌变法期间就已提出“必先兴学”的观点,大力呼吁兴办教育,促进西学。就任山西巡抚的岑春煊大力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积极将重视文教付诸实践。1901年5月,李提摩太为解决山西教案,提出《上李傅相办理山西教案章程》共七条,其中一条是“共罚全省银五十万两,每年交出银五万两,以十年为止。但此罚款不归西人,亦不归教民,专为开导晋人知识,设立学堂,教导有用之学,使官绅士庶子弟学习,不再受迷惑,选中西有学问者各一人总管其事”,在太原设立一所中西大学堂。7月他又派出教士敦崇礼、叶守真、文阿德等人来太原商讨创办中西大学堂事宜,岑春煊给予热情接待。但由于山西官绅的反对,学堂一事没能达成协议。同年11月,岑春煊派洋务局提调、候补知县周之骧奔赴上海与李提摩太会商,拟定草案。根据草案,晋省筹银五十万两,分期交付李提摩太开办中西大学堂,“十年以内,学堂课程及延聘教习及考选学生,均归该总教习主政;十年以外,学堂房屋及一切书籍仪器概交晋省,并不估价”。这样,设定课程、聘请教习、挑选学生均由李提摩太主持,岑春煊认为“未免侵我教育之权”,要求周之骧极力与之磋商。经过多方商讨,双方在上海签订了《晋省开办中西大学堂合同八条》,合同声明对中西大学堂与山西大学堂一样看待,但实质是防止外人干预山西教育之权。P3-5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