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李强华评传
0.00     定价 ¥ 9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73305763
  • 作      者:
    作者:杜文博//赵武荣|责编:王矾
  • 出 版 社 :
    四川民族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2-06-01
收藏
编辑推荐
《李强华评传》以李强华的生平历史为线索,以他的诗歌创作活动、贡献为内容,来评论他的思想变化、创作精神、创作成就、创作风格。这种紧扣诗人的身份、生活、生产、生存的评传方式,灌注着一种历史唯物主义的精神。
展开
作者简介
杜文博,1948年出生,西安市高新区人。大专学历,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鄠邑区诗词楹联学会会员。曾任中学教师,地方报社编辑、记者,在省内外报刊发表散文、小说、通讯、评论等文艺作品30多万字,创作传统诗词近300首,出版报告文学集《画苑群芳》。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以丰富的内容表现了李强华在艰苦的生活条件下坚持创作的艰难历程。这里有农民生活的艰辛,又有一颗诗心不泯的奋斗;这里有生活在社会最底层普通劳动者在那个物质和精神匮乏时代的贫饥,又有走出严冬,迎着春风,乐观向上,建设美好家园的发愤图强;这里有柴米油盐、家长里短的矛盾纠葛,又有一种忍辱负重、坚忍不拔、宅心仁厚、惠及乡里的美德;这里有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诗人的炼狱,又有感受新生活创作灵感的爆发。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诗梦破土期(1935—1957)
第一节祖训启诗梦年少担衣食
1941年,中秋节的晚上。
光光爷,开白花,有个女子给谁家?
给给县上王魁家。王魁爱戴缨缨帽,
媳妇爱戴簪簪花,拧拧舞舞邀娘家。
六岁的李天申(身)坐在妈妈的怀里,背着他刚学会的童谣,大哥天喜、二哥天成坐在院子那棵梨树旁听着。这首在他俩心中早已烂熟的童谣,也是妈妈在这棵梨树下教会的。
“妈妈,妈妈,光光爷又不是梨树,咋会开白花?”
妈妈没有开口,只是愣愣地盯着怀中的三小子。
“我问过保小的老先生,他只说光光爷像白花。”大哥天喜接过话说。
“光光爷咋能像白花呢?有花的瓣瓣吗?”天申眼睛睁得忽闪忽闪地问。
“老先生瞳得可多咧,他说像就像呗。”二哥天成解释着。天申拧过头,瞅了二哥一眼。
“问你爸去。”一直听着孩子们争论却不开口的妈妈,终于开口了。
这是一个饥荒难熬的年月。
1900年,陕西大旱,受灾六十余县,饥民三百多万。又逢西太后、光绪逃抵西安,1901年10月6日启程回京时,随行大车三千多辆,在陕搜刮民膏三百余万两;陕西承办皇差耗费二百五十余万两;1902年陕西又分担庚子赔款六十余万两,外加宁陕、三边两教案赔款总计七十九万两。六七年问,秦地百姓苦不堪言,长安纪阳地处西安近郊,负担尤重。
1907年,迫于生汁,天申的父亲李致安(生于1893年),经人介绍,十四五岁便从长安县纪阳乡(现王寺街办)冯党村,来到鄂县县城谋生。先进西关崔家堡烧坊当相公(伙计),凭借精明好学,几年时间就升为掌柜;后又在西街“永盛堂”(现西街小学东边)、“新兴城”杂货铺(原城郊公社西边)、崔家烧房等多家商铺当掌柜。
李致安兄弟四人。老大李建堂是老实安分的农民,生有一女李萍;老二李建学自小习诗赋文,谋得乡间塾师之职,生有云亭、友明、继光三子,秀花、荣贤二女;李致安排行老三(户族排行老七);老四李建封钟情念唱演艺,出入梨园,生得一子名李天禄。四兄弟孝敬父母,合家而居。凭借子辈所长,家道在父辈的苦心经营下,在村中也算富足殷实。
1930年,李致安父亲李恒广病故,丧事前后就办了四个多月,仅纸扎所雇短工,竟忙了一个多月,附近四个村子的人都来帮忙应酬。此时,正值关中遭遇百年不遇的大旱,赤地千里,颗粒不收;饥民遍野,树皮草根所剩无几;卖儿卖女、饿死病死者不计其数。饥民们得知此讯,闻风而至,每天计有百十人前来“吃大户”,家中所存多年谷物,便如冰消雪融。葬了老父亲,家道至此败落,四兄弟不得不各起炉灶,分而居之。
李致安便来到郡县从商。期间日每目睹人世问的冷暖炎凉,让他感受着外乡人立足当地的不易;要受人尊敬,不瞅人的眉高眼低,须得躬身勤学好问,因为多一宗本事就多一条人生之路。故此,平日做好伙计、掌柜外,他托人借来通俗经史、礼仪读本,熬夜苦读伴青灯。几年工夫,不单能通晓婚丧嫁娶礼仪,还跻身到县城北街城隍庙礼宾处,经常应差给乡邻和大户人家主持婚丧大事。常与社会贤达交往,深知耕读传家、诗书济世之理,因之他非常看重儿女们读书识字学文化,常教育孩子们,人穷志不穷,就怕没出息;富贵不是天生的,贫穷也不是命中注定;只要有志气,命运就可以改变。
他更是身体力行,改变着自己的命运。先是在崔家堡房东家租下一间土屋定居下来,继而节俭用度,积蓄经商及为乡党主持婚丧礼仪所得,于1918年25岁时,与西安聚家庄姑娘韩清贤结成鸾凤,先后生得天喜(又名李曦)、天成、天申、来福(又名玉峰)四子。因无女儿,曾用老大天喜换养西街北河湾王姓一女,取名焕文。焕文一直生活在李致安膝下,直到结婚,但天喜并未去王家生活。
天申挣开妈妈的怀抱,朝里屋跑去;看到父亲坐在炕头的背影,他停住了脚步。跟在天申后边的大哥、二哥也跟着停住了,谁都不敢说话。
“你们三个有啥事?”李致安拧过身,手里拿着一本书。
天申蹑手蹑脚走过去,两个哥哥小心地随着。
“爸,光光爷怎么能开白花?我大哥说光光爷像白花,哪里像呢?”
李致安捋了捋浓密的胡须笑了,很开心,这是孩子们很少看到的。三十多年的从商经历,使他养成做事说一不二,秉性威严,连孩子们都有些怕他。
“你哥说得对。哪里像呢?颜色像。”父亲回答着。
天中不敢多问,但“颜色像”三个字在他心里扎下了根。他小小的心里想着,父亲的话肯定是对的,因为他经常看到父亲给乡党主持红白喜事,那么多留着长胡须腆着大肚子的老者,不时找父亲问这问那,父亲的回答总让他们满意离去。他觉得父亲太有文化了,暗暗下定决心,要做一个像父亲一样有文化、受人尊敬的人。
天申是从四五岁开始,就跟着两个哥哥,坐在父亲身旁开始识字片。在他六岁时,父亲在院中做了个沙盘,教他们兄弟三人用树枝写字。他们互诵《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没少受父亲的训斥。有几次,他背着父亲眼泪汗汪地向母亲诉苦,说他不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诗梦破土期(1935—1957)
第一节 祖训启诗梦 年少担衣食
第二节 拥抱新生活 真诚燃诗情
第三节 姐姐遨娘家 追梦新起点
第二章 诗意风发期(1958—1965)
第一节 伯乐策骏马 勤奋拓诗境
第二节 出席文代会 诗涌小书屋
第三节 赛诗金水桥 进京受表彰
第四节 诗学王老九 民歌唱新天
第三章 诗骨淬火期(1966—1976)
第一节 磨炼逆境中 帮困风雨里
第二节 驻队愧尽孝 含情咏战马
第三节 跪拜缅恩师 躬行耕乡愁
第四节 诗章忆烽火 赤心抒真情
第四章 诗性沉淀期(1977—1985)
第一节 春雷驱沉雾 逆风砺心志
第二节 才艺惠乡里 诗吟责任田
第三节 倾情建诗社 吆云伴牧归
第四节 菜畦收智慧 市场售厚道
第五节 探索常反思 纳新求突破
第五章 诗品兴盛期(1987—1996)
第一节 赛诗上电视 应聘抓文创
第二节 参赛屡获奖 理念愈超前
第三节 十载拼搏路 一片风范心
第四节 夫念妻情深 父爱子相报
第五节 春蕴祥和境 笔染缤纷色
第六章 诗心深沉期(1997—2004)
第一节 诗赋回归情 文忆创作路
第二节 情寄大开发 歌赞新世纪
第三节 寻根长安路 存诗档案馆
第四节 引吭颂公仆 钟情吟故土
第五节 党费酬遗愿 英灵化诗魂
附录
附录1 设立“李强华诗歌奖”的决定
附录2 部分纪念李强华文章存目
附录3 《李强华评传》一书引用的资料出处
附录4 参考书籍资料
附录5 被采访人员和提供资料者名单
附录6 参加审稿和校稿人员
附录7 为本书提供资金捐助人员名单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