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虎城幕府与幕僚》:
杨复兴没有读过书,是个文盲,但他一心想让自己的孩子能读书识字。在杨虎城10岁时,杨复兴把儿子送到孙镇的一家私塾去念书。但是天有不测风云,1900年蒲城遭遇严重的旱灾,加上清政府横征暴敛的夹击,杨复兴破产了,从一个自给自足的中农,一下子变成了贫苦的农民。家庭经济的拮据,迫使杨虎城辍学。但是两年的私塾学习,培养了杨虎城强烈的求知欲。为了减轻家里的经济压力,1906年春,杨虎城去孙镇一家小饭铺当堂倌。孙镇是蒲城一个商业中心,来来往往的人很多。在饭铺干活期间,杨虎城听到许多他在村里听不到的事,接触了形形色色的人,增加了社会阅历和社会知识。他后来说,“饭铺也是我少年时期获取知识的一个学校”。
杨虎城的伯父杨全兴是家乡哥老会的“大爷”,因从事反满活动,清政府多次搜捕他,但都没抓获。1907年清政府把杨虎城的父亲杨复兴抓去顶案。父亲被捕后,全家的生活重担就压在不满14岁的杨虎城身上。他从小饭铺辞工回家,一面维持母亲和弟弟的生计,一面到县城探视被关押的父亲。后来,父亲被押解到西安关押,杨虎城也赶到西安,寄居在西安的蒲城会馆打零工挣钱,给在狱中的父亲送饭。1908年5月31日,杨复兴被清政府绞杀于西安。不满15岁的杨虎城满怀悲愤,向蒲城会馆借了一辆独轮车,跋涉200多里,将父亲的遗体推回蒲城甘北村。不久,伯父杨全兴也被清政府的地方官员抓去处死了。因此,杨虎城从小对反动统治阶级怀着刻骨仇恨,孕育了坚决革命的思想。
杨复兴遗体运回甘北村后,杨家没钱买棺木装殓,无法安葬。甘北村的乡亲们出于对弱儿寡母的同情、对官府的愤恨和不满,出钱出力鼎力相助,总算把杨复兴草草埋葬了。通过这件事情,杨虎城认识到“穷帮穷”是乡里之间相互扶持、相互帮助的一个好办法。于是他和平时关系紧密的七户年轻伙伴,成立了一个互助性质的组织,以尽孝为前提,以义气为根本,起名叫“孝义会”。
父亲、伯父相继殉难后,杨虎城家里的日子更加困难了,不得已,他再次去了孙镇饭铺做堂倌。在当堂倌期间,杨虎城和伙计孙荷伯及乡友孙福全、孙书友等结拜,并参加反清的哥老会。1908年10月,“蒲城学案”发生。杨虎城依靠孝义会的力量,趁机成功领导了几次当地群众的抗捐抗债活动,并取得了胜利。因此,孝义会在当地的影响越来越大,成员增加到百余人。
随着孝义会人员增加和反清斗争内容、形式的变化,杨虎城和孝义会成员们认识到“孝义”已不能反映他们的要求了。1909年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孝义会成员聚集于孙镇甘南村商议发展大事。鉴于杨虎城去过省城,有见识、遇事沉着、果断,又能体恤他人疾苦,大家一致推举他当领导。杨虎城提议将“孝义会”改为“中秋会”。通过商议确定中秋会的纲领是杀富济贫,打强扶弱,不侮辱妇女,同生共死。这个纲领简单朴素,带有极重的绿林色彩。这样,一个由丧葬互助开始的农民自治组织,在时代潮流的推涌下,演变成了与旧社会制度抗争的具有一定规模与纲领的农民团体。为了便于领导,杨虎城将中秋会分为两个层次进行管理。由他直接领导八个骨干,再由八个骨干分别领导十几人。这样中秋会成立后很快形成了严密的组织系统,其中的骨干成员有韩寅生、姬汇伯等人。到辛亥革命前夕,中秋会会员已经发展到800人以上。而作为中秋会的领导,杨虎城这时刚满17岁。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10月22日,陕西革命党人联合新军、哥老会在西安发动起义。西安光复的消息传到蒲城后,杨虎城认为革命时机已经成熟,便带着中秋会成员百余人,前往乾县,加入秦陇复汉军张云山部的向字营(营长向紫山),与从甘肃入陕镇压革命的清军陆洪涛部进行交战。向字营与清军在长武县城外遭遇,向字营一度击败陆洪涛部,并坚守阵地达七天之久,后因清军援兵马安良部赶至,遭清军两面夹击而大败,所部几乎全军覆没,杨虎城仅带着一部分人突围而出,后被编入陕军第二团继续与清军作战。在抗击清军的战斗中,杨虎城学会了使用枪支武器,接触了军事知识,了解了部队的管理,经历了战火锻炼,进一步增强了胆识,了解了社会。此时,杨虎城刚满19岁。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