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华侨华人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张梅对话世界丛书
0.00     定价 ¥ 9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15411675
  • 作      者:
    作者:张梅|责编:隋丹
  • 出 版 社 :
    当代中国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2-04-01
收藏
编辑推荐

《哈佛学者看中国和世界》作者张梅副教授全新力作

本书由中国华侨公益基金会理事长、中国侨联顾问乔卫, 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终身教授、加拿大民族研究联合会原会长郭世宝,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陈奉林,三位先生作序推荐。


展开
作者简介

张梅:博士,北京科技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美国哈佛大学访问学者(2015—2016年),兼任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理事,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理事,欧美同学会留美分会理事、副秘书长,中国与全球化智库华侨华人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主持和参与国家ji、省部级研究课题多项,获中组部、中宣部、中央统战部、国务院侨务办公室等奖励多项,在《新华文摘》《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现代国际关系》《马克思主义与现实》《清华大学学报》等刊物上发表文章70余篇,多篇文章被人民网、凤凰网、环球网、新浪网、搜狐网、央广网、澎湃新闻网等转载。研究领域为华侨华人、侨务理论、民间外交、移民与全球治理等。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是张梅副教授积数年之功以心血凝成的著作,受访者为海内外著名华侨华人研究学者和华侨华人精英人士,访谈文稿共4部分21篇,其中若干篇已在《中国社会科学报》《国际社会科学研究》等刊物上发表,并被人民网、凤凰网、环球网、新浪网、澎湃新闻网、中国侨网等转载。该书涉及面广,可读性强,内容涉及华侨华人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全球治理、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及“一带一路”等,表现出明确的问题意识与不拘一格的探索精神,读来令人倍感兴趣,深有共鸣,为读者更加全面、清醒地认识华侨华人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有价值的借鉴和参考。
展开
精彩书摘

“南洋华侨”史及海外华侨华人研究

——访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主席王赓武教授


王赓武:澳大利亚籍著名华裔历史学家,现为新加坡国立大学(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特级教授、东亚研究所主席。其祖籍江苏泰州,1930 年出生于荷属东印度(Holland East India,今印度尼西亚)泗水,南京中央大学(1950 年更名为南京大学)肄业,1955 年获新加坡马来亚大学(University of Malaya)历史学硕士学位,1957 年获英国伦敦大学(University of London)历史学博士学位,后进入马来亚大学任教,曾任该校文学院院长,1968 年任澳大利亚国立大学(The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远东历史系主任与太平洋研究院院长,1986 年任香港大学(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校长,1997 年任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2007 年至今担任东亚研究所主席。其主要著作有《中国与东南亚:神话、威胁和文化》《海外华人:从土地束缚到争取自治》《1800 年以来的中英碰撞:战争、贸易、科学及治理》《更新中国:国家与新全球史》《另一个中国周期:致力于改革》

《天下华人》等。


一、缘起:“南洋华侨”命运的选择


张梅:王教授您好!感谢您接受我的访谈。作为华侨华人和海外中国问题研究的大师,您多年来一直关注华侨华人和中国问题,出版了很多有重要影响的研究专著,在国际学术界产生了广泛反响。能否请您谈谈,最初是怎样的机缘,触发了您对华侨华人的研究兴趣?


王赓武:我其实本来不是研究华侨华人问题的。我学的是历史,所关心的基本上也是历史问题。但是因为我生长在南洋——出生在荷属东印度(今印度尼西亚),长在马来西亚(Malaysia),读书也是在那个地方,工作也是在新加坡的马来亚大学(University of Malaya in Singapore)。正好我去马来亚大学任教时,整个东南亚的局面非常复杂,可以说是一种巨变——从殖民地成为新兴的民族国家,都要建立自己的政权。在这种情况之下,过去那种“南洋华侨” 的概念已经失去了原来的意义。因为所有在东南亚的华侨都要有所选择:你到底是要回中国去,还是要留在这些南洋国家?

这和殖民地时期的情况还是很不一样的。殖民地的华侨无所谓国籍问题,因为你入不了英法或荷兰国籍,所以大家还是中国人。之所以称之为“华侨”,就是因为他们没有别的国籍。但是“二战”之后,殖民地变成了新兴的民族国家,那么它就要求这些海外过来的人,不管是华人也好,印度人也好,都要有所选择——是留在本地帮助当地的国民,还是要维持你的侨民身份,当时大部分华侨都要考虑自己如何选择。有的国家会给你一段时间考虑,有的国家就要你立刻作出选择。

当时在我看来,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因为涉及几百万人, 几乎每一个华侨家庭,都要考虑去留。部分华侨自愿入了籍,因为有家人的问题或其他原因。而有些华侨被人家赶走了,因为你根本留不下,当地不要你。当时有各种理由,例如说你身份不对,或者用其他的说辞把你赶走。所以有些华侨是没有选择的。但选择回国的还是少数,因为大部分华侨的财产、工作、生活习惯都已经本地化了。在那种情况之下,我到马来亚大学去工作,就不得不关注这个问题,并且思考该如何解决才好。

除此之外还有另外一个缘由,那就是我们“二战”以前的观念, 都视南洋华侨为中国人,都是差不多的,甚至是一样的,我开始注意到不那么简单。事实上,各地华侨大不相同,不仅不同殖民地的华侨情况不同、环境不同,而且他们的生存经验也很不相同。他们有着不同的背景,分别来自不同的省份,当然大部分人来自广东、福建两省,可是广西等地的也有。但就是从中国来的人,如果他们待了两三代或者三四代以后,他们之间又变得不相同了。例如广东人到越南、到马来西亚,过了一两代之后,就有不少差异,而且即使是来自同一个家乡的人,风俗习惯、语言,甚至教育背景都会变得很不一样。这一点也使得我对华侨华人问题特别有兴趣。


二、“南洋华侨”生存策略探究


张梅:如您所言,由于当时身处东南亚严峻的生存环境,了解到华侨家庭所遭遇到的选择问题,以及您本人的华侨身份,让您对华侨华人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么,经过这么多年的深入研究, 您发现了什么?


王赓武:我因此产生兴趣,就开始去注意和研究华侨或华人到底为什么不同,不同程度有多少,之所以存在那些不同的理由又是什么。例如西班牙或者美国的殖民地有其不同的影响,但泰国就完全不同,与新马也很不一样,它没有被殖民,没有成为英法的殖民地,是泰人自己的国家、亚洲的一个王国,国王的地位一直没变。有些地方还有另外一种变化,例如菲律宾,最早是华人到菲律宾去, 西班牙人还未到,而且菲律宾岛很多、人很杂,各个岛都不相同。但是西班牙人把它占据之后,搞了另一套跟亚洲一点关系都没有的东西,很特殊。西班牙人信奉天主教,来了之后要求本地的人都要信,结果几十年之间菲律宾人都改信天主教了。有一部分人是从印度尼西亚南部那边过来的,原来信的还是伊斯兰教,后来也不得不信天主教。在这种情况之下,华人不信教的话就很吃亏,因为西班牙殖民地政府规定,如果华人不信教,就不能做这么大的生意,当然小生意小买卖可以做,但不能买房子、买地。在这种情况下,大部分华人只好都信了天主教。

还有另外一个问题也使得华人入教,因为当时中国有规矩,妇女不能出洋,只能男的一个人出去,因此男的就要跟当地妇女建立家庭。而菲律宾人都是信天主教的,你不是天主教徒,就不能娶妻。就因为华人没有什么选择,要继续生存下去的话就只能如此。这么一来过了两三百年之后,整个菲律宾华人社会都成了天主教的华人社会,过了几代之后都已经变成菲律宾人了。


张梅:“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对于菲律宾殖民地的这种状况,出洋的华人有什么应对办法吗?


王赓武:当然中国人也很有办法。例如闽南人,因为妇女带不出去,家也带不出去,他们基本上是建立了一种新的制度,就是男性到菲律宾之前要先成家。许多当地的商人,要养一两个孩子之后才被允许出去;或者你出去之后要回来成家,生些孩子。就是说,出去的时候,你可以娶当地的妇女,信奉天主教,可是你家还是在福建。闽南人就这样保留自己的风俗习惯,这是一种策略,不然的话根就断了。这就可以同时维护他的家庭和生意关系,因为在菲律宾还是跟中国做生意,所以他就常常回去,两边都有家庭。与当地太太生的孩子不一定懂得生意,而且没有受教育的机会——当地女子不接受教育, 如果可能的话就把男孩带回中国受教育,只有这样他老了以后才可以把生意传给儿子。因为这个关系,他们当地的子女也懂点中国话。

这个策略蛮有用的,好几百年的时间演变成了相当复杂的情况, 但是很有效果,因此就变成一种习惯做法了,就是两方面都维持很好的关系。但是过了几代之后,留在菲律宾的那些子女(华裔),也自然而然变成一种半华人半本地化的状况——风俗习惯基本上是本土化了, 信奉天主教,跟菲律宾人差不了多少,但是从血统上来讲还是华人血统。华裔之间也会通婚,他们不太愿意跟菲律宾的土著通婚,所以有些地区还是维持相当久的类似华人社会形态。但是已经不完全是华侨,他们很多都入了籍。过了两三代,中国话可能男性还懂一点,女性就不需要了……这是我特别感兴趣的地方。事实上,“南洋华人”或者“南洋华侨”的概念在我看来是有问题的,它的定义不是那么简单。


展开
目录

第一部分 华侨华人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南洋华侨”史及海外华侨华人研究

——访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主席王赓武教授 003

世界历史大框架下的海外华侨华人

——访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主任宋怡明教授 017

东亚史学科建设问题鼎谈

——与滨下武志、张建华、陈奉林三位教授对话 031

全球化时代的海外华侨华人研究

——访加拿大民族研究联合会原会长郭世宝教授 053

抗日战争时期朝鲜半岛华侨的历史贡献

——访韩国国立仁川大学李正熙教授 067

国际移民视野中的华侨华人研究

——访世界海外华人研究学会会长李明欢教授 079


第二部分 海外华商与世界经济状况


抓住“一带一路”建设机遇 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访中国侨商联合会常务副会长、怡海集团董事局主席王琳达

女士 103

改革开放洪流中的见证者和参与者

——访威特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长李学海先生 127

唐人街族裔经济的社会学考察与研究

——访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亚太中心主任、亚美研究学系首任

系主任周敏教授 157

华商餐饮经济在英国的发展

——访英国杜伦大学当代中国研究所主任张志楷副教授 191

新冠肺炎疫情对欧洲华商产生深层次影响

——访欧洲华商联合会会长、欧洲华商商学院执行院长戴小璋先生 207

乡绅自治与世界华商区域差异

——访清华大学华商研究中心主任龙登高教授 231


第三部分 海外侨胞与中华文化认同


要根除西方社会歧视华裔的土壤

——访加拿大百人会创会会长、华文媒体评论家丁果先生 255

华侨华人的身份认同与文化认同问题

——访新英格兰华人历史学会副会长杜荣佳教授 295

海外侨胞如何讲好中国故事

——访美国大费城中国统一促进会会长任美清女士 309

华侨华人与中华民族认同

——访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华侨

历史学会副会长曾少聪先生 325



第四部分 海外侨胞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


华侨华人在新时代能够发挥重要作用

——访中国侨联原副主席、中国华侨公益基金会理事长乔卫

先生 339

紧扣世界大变局中华侨华人角色的变化

——访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南洋公共管理研究生院院长刘宏教授 365

华侨华人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访美国西方学院终身教授尹晓煌博士 383

华侨华人有能力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贡献

——访澳大利亚华人金融专家协会会长、澳大利亚川渝科技文化

交流委员会主席曾毅博士 407

未来全球治理的图景取决于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参与

——访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 华侨华人研究院院长张振江教授 435


后 记 452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