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同济难忘的三十年
一、踏入陌生的公路专业大门
1952年我靠助学金从安庆初中毕业。当时家庭经济太困难了,在山西太原工作的、年迈的父亲每月的工资实在无法养活10口之家,更何况连同已牺牲的姨妈的一双儿女共6个孩子要上学。我父亲自己早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却无奈地要求我放弃考高中而进中专,因为当时进中专是免费的。记得初中生物课讲到苏联的米丘林,他在果树培育方面做出的杰出贡献令我着迷,我便去长江对岸的大渡口报考了安庆农业技术学校。
可是,母亲坚决反对我进中专,她要求我必须进普通高中,将来进大学。母亲就在身边,而父亲远在太原,当然母亲说了算。我于是又考了安庆中学,并考取了。这是一个有近百年历史的重点学校,考取了就好比一只脚跨进了大学门。好在学校对家庭困难的学生可以提供助学金,加之我能体谅母亲的舐犊之心,学习成绩日渐长进,名列前茅1955年,我参加高考时虽因粗心大意,把数学考卷中的“等差级数”看成了“等比级数”,失去了18分,但还是被录取进了第一志愿学校——上海同济大学。
报考同济大学不是没有原因的。我哥哥一个老同学在同济工民建专业求学,他一直鼓动我进同济,而同济的著名数学教授樊映川又是我父亲的姑父,我曾给他写信,说我喜欢数学,征求他的意见,结果可想而知,他非常肯定地鼓励我把同济填作第一志愿。就这样,我踏进了同济大学大门。
在我进大学那年,志愿是按“类”填的,进大学后还得进行再次填报专业。我填的是“建筑与市政工程类”,包括建筑学、城市建设与经营、铁路工程、公路与城市道路工程、桥梁工程、暖气通风、给排水,共7个专业,每人填报5个。我老老实实地报了5个供挑选,最后分到了“公路与城市道路工程”专业。我想我怎么这样倒霉,修马路也要学5年!便去问系主任陈本端教授。他回答我说:“你把这个专业填到第5个志愿,比根本不填这个专业的同学,总要好做思想工作一些吧!”我暗地里想,要是早知道是这样,我该把5个志愿都填成同一个专业就好了。其实当时的我,对所有的7个专业都不了解,要重新填也不知究竟填哪个好。
二、光明之路就在脚下
既然进了道路专业,那就读吧!虽谈不上热爱,可也没到厌恶的程度。毕竟还有我喜欢的课程,譬如高等数学、测量学。我最喜欢测量学,各种仪器都能吸引我。我们班有19名从南京交通学校和杭州交通学校毕业考来的同学,他们在中专时就学过测量学,进大学又学一遍,当然比起其他同学成绩要优秀一些。正好一年级暑假时有个要20人去支援上海郊区农村进行水利测量的任务,中专考来的同学理所当然都被选中了,还缺1个,便把我选上了。
在测量学课程中有一章“路线测量”的内容,已经涉及道路弯道放样,我为了农村道路的设计与放样,根据我发现的几何原理创造了一种简易的仪器“弯道测设仪”,并写成论文发表在《同济大学学报》上,作为本科生就能在学报上发表文章在当时是很稀罕的。
大学一年级有一门“道路建筑材料”课,课中有一项混凝土材料饱水试验,需要反复将浸在水池中的试件加水放水,用原来的仪器非常麻烦,我向授课老师严家伋提出,在那套试验设备中增加一个三通,实验过程中就不再需要那么麻烦了。严老师十分高兴,经常拿这个例子对同学说,以鼓励同学们学习要创新。
我们读大学时学习苏联实行“五记分制”,5分优,4分良,3分及格,2分不及格。一、二年级两年中,我每个学期的成绩都是全5分。虽然上课时我会记笔记,但其实我未必全听懂了,下课后的复习也并非都掌握了,我的窍门是考试前的复习。第一步仔细阅读教材,凡是没搞懂的内容一定通过问老师或同学搞清楚,大约需要2~3天;然后用1天专门记忆,并将公式等容易遗忘的内容记录下来,到考试当天只花很少时间将记录的内容看看。效果出奇的好!
在三年级以后以专业课为主了,我听课会增加一项内容:用一个小本子专门记录可供将来研究的问题。例如在上“桥涵水文”课时,有一项水文计算非常繁琐,我就把那些感到繁琐的地方记录下来,并在课余时间探索解决的方法。后来我从方左英教授的《公路路线设计概要》一书得到启发,把有些参数的关系绘制成诺模图进行计算,果然效果极好,不仅能保证计算精度,而且方便快捷。当时班级里办了一份油印的小报供同学们发表学习心得,我就把我发明的计算方法发表出来供大家分享,获得了大家的好评。
P1-3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