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饶宗颐传/潮州文化丛书
0.00     定价 ¥ 15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218148007
  • 作      者:
    作者:陈韩曦|责编:卢雪华
  • 出 版 社 :
    广东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1-07-01
收藏
作者简介

陈韩曦,男,汉族,1963年生于广东潮州。现为潮州市人民政府驻广州办事处主任、深圳大学客座教授、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兼职教授,高级政工师、高级经济师,饶宗颐教授最信任的好朋友之一。 2003年得饶公授权,先后编著“饶学”著作多部,主要有《饶宗颐——东方文化坐标》《选堂清谈录》《梨俱预流果——解读饶宗颐》《东洲鸿儒》《选堂墨薮——饶宗颐学术与艺术》《饶宗颐学艺记》《饶宗颐集》《饶宗颐书画题跋集》《饶宗颐著述录:书中书》《饶宗颐诗词用典》及《饶宗颐诗词评注合集(十二集)》。


展开
内容介绍

饶宗颐,集国学大师、汉学泰斗、亚洲文化的骄傲三顶桂冠于一身,是文史哲艺全才的著名学者。他出生书香门第,幼承家学,他的治学方法既传承其家学渊源,又继承王国维、陈寅恪二大师的风格,少年己成诗赋神童,青年更潜心乡邦史文化,首倡潮学。迁居香港后,于日本、印度、新加坡、法国、美国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本书为“潮州文化丛书•第一辑”中的一种,记述了饶宗颐的人生历程,系统地介绍了饶宗颐从韩江走向世界的整个过程以及这位大师背后许多鲜为人知的精彩故事。


展开
精彩书摘

一  总纂《潮州志》

潮州修志馆

1946年4月29日,广东省第五区年度行政会议决定:“鉴于修志之不容缓,爰提议编纂潮州新志一案,经会议一致通过,并定于7月1日成立潮州修志委员会,推郑绍玄为主任委员,负责修志事宜。”广东省政府第五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管辖区域为现在的潮州、汕头、揭阳三市及梅州市丰顺县。修志范围,除现在的潮汕地区外,还包括梅州市丰顺县及大埔县。成立的潮州修志委员会决定聘请两广监察使刘侯武之秘书、华南学院教授饶宗颐为副主任委员兼总纂。邹鲁(海滨)、刘侯武、罗卓英、萧吉珊、陈绍贤、温丹铭等为顾问。委员会由县、市政要及文化名流共100多人组成。11月5日,在汕头召开第一次修志委员会会议,决定潮州修志馆设在汕头民生路7号,所修志书正式定名为《潮州志》。

 

专家任纂修

由专家学者组成的编纂委员会成员30多人,饶宗颐为总纂,分纂为温丹铭、蔡起贤、翁子光、林超、王荣等,专家们对应自己熟悉的项目进行修志。其中温丹铭提供了中山大学广东通志馆收集的有关潮州修志上的文献资料及相关文章,为修志工作能得以迅速开展起了关键的作用。潮州修志馆有特约编纂和秘书、绘图员、书记、义工等人员,同时招聘征访员,协助调查、搜集资料。饶宗颐负责拟定述例,编写沿革志、大事记、民族志、艺文志、叙录,审订其他分纂各志。潮州风俗、饮食、戏剧、音乐皆别具特征,而侨民海外拓殖业绩辉煌,故在地方性的志书中是比较特殊的。《潮州志》(增加新志目、新条目和新内容)列30门,拟分订50分册,400多万字。其篇目内容、卷帙规模,大大超越清代四部《潮州府志》之总和,可以说填补了自清乾隆周硕勋《潮州府志》后这一区域约150年无府志的空白。同一时期,国民政府曾通令全国各地方纂修志书,由于时代动荡,全国修志的只有三地,其他两地在规模、内容、体例、门类上都无法与《潮州志》相比,可见纂修工作有许多开创性和领先性的,在广东省内以至全国都是十分罕见的。

提纲挈领

饶宗颐撰写的述例颇具创新,他在编纂宗旨、篇目设置、体裁选择、资料征集、编写分工等方面,都做出了合理安排。整部志书由“卷首”“本志”“志末”三部分组成。其中“本志”由大事记、沿革、山川、疆域、气候、物产、古迹、兵防、水文、财赋、宦绩、民族、地质土壤、戏剧音乐、户口、方言、政治、交通、艺文、实业、教育、建置、社会、侨况、风俗、宗教、金石、人物、丛谈、叙录,共30篇组成。《潮州志》纂修十分之四沿袭旧志,另十分之六与传统的志书不同,确定因发展需要,新立开拓性、补充性的体例。新设志目中有民族、地质土壤、水文、政治、交通、社会、实业、侨况、宗教、方言、戏剧音乐等志。历代潮州志不仅没有这些门类的篇目,而且极少涉及上述门类的具体内容。饶宗颐亲订新志体例,使志书具有 “存史、资治、教化”的功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充实了大量史料。特别是对史料的取舍,各专志之编排次序,均极具匠心。方法上敢于创新,地质土壤、气候、地理、水文各篇,均聘请自然科学专家写稿。对于《大事志》,采用提纲加旁注;对于《户口志》《交通志》,均列成图表,突破传统规矩。修志处在社会局势危机四伏的时期,在修志队伍中,饶宗颐年纪最轻,却肩负重任。他身体力行,克服许多困难,终于取得修志的成功。1982年,香港大学授予饶宗颐荣誉文学博士学位,主要是表彰饶宗颐纂修《潮州志》,为地方文献呈奉一部珍贵的志书。

                        ——重返故里 总纂志书

 

一  学术靠交流,启发能进步

调查甲骨

甲骨文又称“殷墟文字”,是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这是迄今中国发现的年代最久远、体系较完整的文字。它上承原始刻绘符号,下启青铜铭文,是汉字发展的关键形态。饶宗颐认为甲骨文是考古记录,它担当了一种证据的角色,把甲骨文同传世文献结合起来研究,才能够达到学问的一个通境。弄懂甲骨文对探索我国上古史源,特别对研究殷代的社会、历史、文化、语言文字起着关键的作用。由于时代因素,中国内地尚未开放,中国科学院所藏的5300多片甲骨不对外,而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甲骨还没有开箱,亦无法参考。

1909年,在林泰辅的影响下,日本学者开始收集甲骨文。饶宗颐在《选堂清谈录》中谈到:

日本学者研究甲骨文字,以林泰辅为最先。清宣统元年(1909),林氏著文,刊于《史学杂志》,由是彼邦人士开始注意殷墟遗物,从事蒐购收藏。东京文求堂文人中村不折初以甲骨百板贩卖,林氏也购得600片,而三井源右卫门氏亦续得3000板;欧陆藏龟,以英国大英博物馆、苏格兰皇家博物馆所藏,最为壮观。

二战期间,随着日本侵略者对中国文献典籍的掠夺,大批甲骨文材料流入日本,日本成了甲骨文材料重要的收藏地。战后,日本经济比较困难,对甲骨文的研究不是很深入,许多甲骨文材料原封不动存于仓库,饶宗颐的到来,自然而然成为这些文字资源的第一个探访者和第一个利用者。

1954年夏,饶宗颐利用暑假,首次专程到日本京都调查甲骨文,日本成为他最早进行对外文化交流的地方。在京都大学人文研究所,他开始探究所内的三千多片甲骨和大量拓片。离京都大学不远的三缘寺,就是他选中的居住地。三缘寺非常清静,十分适合做学问,饶宗颐日常生活中吃、住都在寺里,与三缘寺结缘就在此时开始。早上,他到京都大学图书馆检视来自中国的甲骨,逐片摹写甲骨图版,释读重点字词,概述学术价值,最后对每片甲骨制定目录编码。晚上,回到寺庙,青灯黄卷继续他的研究工作,一个拓片一个拓片接着看,一片一片摘录,再做分类卡片。三缘寺的住持被饶宗颐的刻苦和勤勉所感动,为表示对这位来自香港的学者的敬重,住持定了一条不成文的寺规,就是全寺大小众僧晚上洗澡,须等饶宗颐第一个洗完后,众人方能沐浴。整个暑假,饶宗颐往返于京都、东京两地,到东京国立博物馆等系统调查存于日本的甲骨,判断字形,释读文意,撰成《日本所见甲骨录》于《东方文化研究》上发表,这是他在甲骨学研究领域的首部著作,揭示日本收藏甲骨文的情况,为日本学界的甲骨文研究提供不可或缺的资料。著作出版后,立刻引起日本学者三上次男(1907—1987)的关注,作为考古、金石学家的三上十分清楚其价值,三上立即邀请他到东京大学讲甲骨文。在东京大学教养部,饶宗颐用流利的日语讲授甲骨文,可以说,他的到来推动了日本学者投身研究甲骨文的风气。

 

在东京期间,饶宗颐一有空就到附近的书店淘书,日本的书多且价格便宜,有些书在香港总是见不到。每次去书店,除了享受书店的静谧时光外,也顺带淘一些心爱的书,如京都帝国大学出版的《文选辞注》,这种很大版本的书籍都能找到,实不容易。他将买到的书装成整箱,雇车拉到住处,每次都是满载而归。

   ——甲骨经卷 寓教于研

 

一  一壶天地小于瓜

生活规律

饶宗颐的养生和长寿和他的学术、艺术成就有直接关系。因为知识的海洋中充满着无限乐趣,在不断的学习进取中,人的身心健康同时也会为不断长进的学识所滋养,身体健康的碎步小阳必有长寿的大阳。日常生活中,他吃穿十分简单、随意,起居作息十分有规律。不吃太好,不吃太饱,心态平衡,坚持运动。百岁高龄的饶宗颐能轻松地将腿双盘打坐,用入静入定这种独特养生功夫,促使他在读书、写作、绘画时能够很快集中精神,进入佳境。

 

1978年9月,饶宗颐从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退休,虽被聘为法国高等研究院教学部客座教授,但拥有大量空闲的时间可供他创作书画,先后出版书画集50多册。100岁高龄的他创作力依然十分惊人,这与他学无止境、虚怀若谷的精神境界有很大关系。日常生活中的他银眉鹤发、清瘦矍铄,思维敏捷,手腕特别刚劲有力,与人握手,最喜欢有节奏地用力。

饶宗颐居住的位于香港跑马地云地利道的高层寓所,阳光充足,空气清新。从自家阳台望去,香港岛的赛马场尽收眼底。可容纳数万人的赛马场,宽阔气派,气势恢宏。面向跑马会马场的阳台上,他摆放一张线条明快的折叠休闲椅,每天早上当太阳升起的时候,他靠着这张舒适的椅子开始读书、看报,每逢周五晚上,饶宗颐常在阳台上观看跑马场内骏马竞逐的英姿和人山人海的热闹场面,他对友人说:“我把赛马当休闲节目来欣赏,过着海德格尔所说‘人,当诗意地栖居’的那种生活。这也是人生一乐。”

百岁饶宗颐的健康长寿秘诀是注意生活的规律性,他拨准生物钟。早上7点起床,用半小时打坐安静冥想,心平气和之后开始早餐,先喝武夷山105号肉桂茶,吃两块地瓜或一片面包,午餐、晚餐有蒸鱼、肉饼、红烧豆腐、生菜和清汤,外加米饭一碗。他的饮食清淡,没有忌口,不吃参茸、虫草、燕窝等滋补品,却又十分喜欢吃蛋糕等甜点。午休一个多小时后,他用一个多小时来写字、看书。总之,用元代诗人的一句话“一壶天地小于瓜”来形容他的立身处世是最恰当不过,日日安坐在葫芦里,葫芦的护禄、福禄寓意着他的福气,清净达观,身心愉悦,自然是寿而康。

 

饶宗颐在日常生活中注重简单、自然,在娱乐活动上,如对待两个人博弈的中国象棋,他认为“下棋有输赢,做人当平和”,既然下棋有输赢,为免使心理在得失中起伏波动,保持心理平和,他从不与人对弈,也不参与打牌、打麻将等娱乐。他更不上网、不用电脑,但天天看报纸、看电视,看为他专门打印的文件资料。

——选堂养生 常乐高寿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家学渊源  自修潜研

一  潮州首富  

二  成长的岁月  

第二章  承父修志  问鼎史地

一  “莼园”诗赋 

二  承父修志 

三  广东通志馆纂修  

四  从艺文志转入古地理学研究  

第三章  动荡年代  耕耘不止

一  抗战岁月 

二  幸遇伯乐  

三  在动荡年代中耕耘  

四  执教无锡国专、黄花书院  

第四章  重返故里  总纂志书

一  总纂《潮州志》  

二  完成《潮州志》总纂  

第五章  港大任教  初展锋芒

一  心目中的“荆州”  

二  域外甲骨、敦煌经卷研究  

三  港大教研十六年  

四  教研与学术成就  

第六章  甲骨经卷  寓教于研

一  学术靠交流,启发能进步  

二  京都教研  

三  在日传播学、艺  

第七章  梵文开门  佛教禅宗

一  佛国印度因缘  

二  梵土上的淡泊与功利  

三  “我到天竺非求法”  

第八章  游学法英  奖誉连连

一  “东学西渐”先行者  

二  法国际遇  

三  海外学术拓展  

四  “空山多积雪,独立君始悟”  

五  行走欧洲  

六  法国授予最高荣誉  

第九章  耶鲁任教  星洲访古

一  美国之行  

二  新加坡“望春”  

第十章  学术通人  内地访古

一  探古寻幽游神州  

二  楚地出土文献研究  

第十一章  退而不休  硕果累累

一  欧洲汉学界的老师  

二  永不言休  

第十二章  学贯中西  博通古今

一  亚洲文明的骄傲  

二  渊博的知识来源  

第十三章  学艺双修  饶学管窥

一  学术研究 

二  饶学、华学发展 

第十四章  学艺双携  播芳世界

一  学者、书法家、国画家  

二  艺术播芳  

三  师古、师自然、得大自在  

第十五章  首创潮学  弘扬乡邦

一  潮州学  

二  潮学研究  

三  潮学发展  

第十六章  诗词清晖  蜚声海宇

一  腹有诗书惊诸老宿  

二  千首诗词  

三  新词体“形上词”  

四  琴以载道 

第十七章  选堂养生  常乐高寿

一  一壶天地小于瓜  

二  长寿因缘  

第十八章  泰山北斗  文化坐标

一  泰山北斗  

二  东方文化坐标  

三  另往彼岸  

四  各界悼念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