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歌唱祖国(王莘传)
0.00     定价 ¥ 59.8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56307357
  • 作      者:
    作者:王斌//杜仲华|责编:韩鹏
  • 出 版 社 :
    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1-07-01
收藏
编辑推荐
《歌唱祖国:王莘传》是我国著名音乐家王莘的传记,也是至今第一部全面叙述王莘生平与艺术的传记。本书以时间为序,记录了人民音乐家王莘各个时期的创作活动和音乐成就。他富有充沛的创作激情和不懈的艺术追求,创作涉及多个领域,无不达到相当高的艺术水准。王莘创作的歌曲,从不同的侧面和角度艺术地反映了民族之风情、爱国之深情、时代之脉搏、大众之呼声。蕴藏着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体现着深刻的历史、人文精神,饱含着对人类善良本性、美好事物的歌颂和对人间正气的张扬。
展开
作者简介
杜仲华,高级记者,曾任《今晚报》文化部主任、中国晚报文化记者学会副会长、《今晚报》“老杜名人工作室”专栏撰稿人。从业三十年来,采写作家、学者、画家、影视导演、演员、歌星、笑星三百余人。出版过《明星大聚焦》《驿动的音画》《名人,开门》《焦点大冯》《**星闻》《名人还有光环吗》《光环的背后:我与名人》等纪实文学作品。其成就受到文化学者、作家冯骥才的高度评价,并获得“天津市优秀新闻工作者”和“天津市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展开
内容介绍
作为王莘传记,本书力求将史实与文学、叙事与描写有机结合起来,以再现特定历史环境下主人公的成长过程、艺术观与世界观的形成过程,塑造一个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毕其一生为伟大时代引吭高歌的人民艺术家的形象。在叙事结构上,本书以历史阶段和时间顺序为情节发展的线索,以既有的历史结论和文字记载为写作依据;属于重大历史节点的内容详写,日常生活与工作的内容略写;以历史感、真实性为基础,辅以适当合理的艺术想象和细节描写;在语言表述上,追求简练、质朴、生动、流畅的文风,以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可读性。
展开
精彩书评
王莘的《歌唱祖国》,
与《义勇军进行曲》一样
,是我们民族音乐风格的
一种新的发展,生动体现
了我们民族最本质的精神
意向,经受了人民群众和
社会实践的检验。
──吕骥
忠诚的革命战士,杰出
的时代歌手,你的歌和伟
大祖国同在,你的歌在亿
万人民心中长留。
——贺敬之
王莘的歌曲不仅是艺术
,更是重要的文化遗产。
他的歌曲的含义已经超出
一首歌所能表达的意境。
更是一种气质和爱国主义
精神的表现。
——冯骥才
展开
精彩书摘
从采桑叶到逛庙会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白居易的这首著名的《忆江南》,曾令多少后人对江南心向往之;更有当代画家吴冠中,以极简的线条和色彩,表现江南水乡的独特景致,绿树粉墙黛瓦,小桥流水人家,清新而优雅,潇洒而婉约。
如果从空中鸟瞰江南地区,你会发现:围绕着太湖,大大小小的湖泊星罗棋布,弯弯曲曲的河道密如蛛网,周庄、同里、西塘和乌镇四大古镇,个个名闻遐迩。殊不知,在无锡、苏州和常熟交界处,还有一个小小的古镇,藏在深闺人未识,它便是荡口古镇。
荡口最令人心动的,不是它旖旎的水乡景色,而是它夺目的人文光芒。
称其为“古镇”,是因它最早的名称为“丁舍”,相传为中国古代二十四孝代表人物之一、东汉人丁兰的故里。据说,丁兰幼年父母双亡,未能尽孝,为报父母养育之恩,刻木为像,侍之如生。其妻久而不敬,以针戏刺其指,血出。木像见兰,眼中垂泪。丁兰询得真相后,愤然休妻。虽然从科学角度来讲,这个传说并不合理,却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一种弘扬。至明代、又有唐伯虎偕众吴门才子泛舟湖上,饮酒、品茗、吟诗、作画,而民间传说中的“唐伯虎点秋香”的故事,亦将场景设定在此地,为古镇平添了几许浪漫风韵。其后几百年,荡口文风接续,人才辈出,从近代科学先行者华蘅芳、国学大师钱穆、力学之父钱伟长、漫画大师华君武,到本书主人公、人民音乐家王莘,真如繁星点点,照亮了中国科技与文化的灿烂长空。一个面积仅0.22平方千米的江南小镇,何以会物华天宝、钟灵毓秀、名人辈出?根据法国艺术史学家丹纳《艺术哲学》的观点,艺术的产生与动植物一样,都受到当地环境气候和历史文化背景的影响,这与中国人常讲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可谓不谋而合。而传统的儒家思想、诗书传家、崇孝尚义,对科学与艺术的热爱和探索精神,无疑是怡养和滋润荡口人使其精英辈出的决定性因素。
现在,就让时光倒流到一个世纪之前的荡口,一个保留着原始和质朴风貌的荡口,一个堪称音乐之乡的荡口。
从空中看,荡口更像一个水中的小镇:它的外围,分别被鹅肫荡、蔡湾荡、南青荡、苏舍荡环绕;从鹅肫荡分流出的河道,其中一条流经荡口古镇,叫作“北仓河”,全长1200多米,河上架有28座造型各异的石拱桥、平板桥、廊桥等,并分别冠以“卖鸡桥”“卖鱼桥”“永安桥”等充满市井气的名称,似乎每座桥都有各自的来历。河面上,不时有江南特有的摇橹船“吱扭吱扭”滑过,激起一片片白色的涟漪。临河的人家,皆为粉墙黛瓦的明清老宅,石砌的码头,木格的推窗,夜枕河水闻涛入睡,晨起捧一把河水洗漱,倒也优哉游哉——当然,能够临河而居的,都是当地的有钱人家,本书的主人公,就没有这份幸运了。
在小镇的边缘,一处叫作杨家弄口的地方,有一幢结构简陋的低矮房屋,一明两暗,中间是堂屋,两侧是卧室,这,便是本书主人公的“祖居”了。1918年10月26日,在这个极不起眼的陋室里,一个男婴呱呱坠地了。男婴的父母是一对贫穷的农民,对这个新降临的生命十分珍爱。因为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儿子才是家族香火的延续者,又是农民家里的主要劳动力。父母的第一个孩子是女儿,一直盼望生个儿子。
P3-4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生于音乐之乡
(1918-1932)
从采桑叶到逛庙会
启蒙者是位“女神”
“画家梦”破灭
沉醉水乡丝竹声
别了,我的故乡
第二章 枪口对外、齐步前进
(1932-1937)
初尝世态炎凉
站在梯子上指挥
在蒋介石老家,被“逼上梁山”
第三章 延安在召唤
(1937-1938)
十五人的“长征”
不到黄河心不死
第四章 黄河在咆哮
(1938-1939)
初次见到毛主席
星海的得意门生
暴雨中,“黄河”在咆哮
一支自动铅笔的故事
第五章 晋察冀之歌
(1940-1949)
到敌人后方去
晋察冀之歌
山洞里的43天
与“当代花木兰”的罗曼史
两块山芋欠下的人情债
第六章 《歌唱祖国》诞生记
(1949-1951)
开国大典上的畅想
天安门广场突发灵感
写在香烟盒上的曲谱
“老王啊,你怎么写了首外国歌?”
毛主席说:“这个歌好!”
第七章 跨过鸭绿江
(1952)
炮火中的“洞房花烛夜”
给“最可爱的人”写首歌
第八章 和平年代的歌声
(1953-1965)
马路上的教歌人
你好,华沙的《小鸟》
新官上任,开除了自己儿子
海河水哺育了“金嗓子”
第九章 动荡中的坚持
(1966-1976)
“胜利大逃亡”
天上掉下个“贾大爷”
产妇病房里的小男孩
《歌唱祖国》骤起风波
无限怀念周总理
第十章 踏上新征程
(1977-1981)
夺回失去的时间
“复活”流失的古典音乐
第十一章 与病魔抗争的日子
(1982-2007)
广州突发“中风”
一只手,也要写歌
《三笑》促成的基金会
“金钟”鸣响华彩乐章
天安门广场,让我再看你一眼
我有一个幸福的家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生命的最后时刻
尾声:永远的《歌唱祖国》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