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朗克出身于书香门第,在科学领域一帆风顺地成就了不世之功。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他在捍卫经典物理学的尊严时,却意外地成为新物理学革命的揭幕人,最后成为德国乃至世界物理学界的翘楚古柏。三十而立,四十不惑,那时候他就已经在科学界享有了非常崇高的待遇。直到如今,到德国的任何一个大城市里,都能看到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研究机构,即“马克斯·普朗克学会”(简称“马普学会”)下属的某个机构。所以无论在学术上还是生活上,普朗克的前半生都堪称是幸运的。
但他又是个不幸的人,主要体现在他的后半生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和德国历史上的特殊时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他的长子在战斗中重伤身死,他的两个女儿也先后病逝。他经历了德国经济的大混乱时期,60多岁时,因公出差却住不起旅馆,只好在车站候车室中过夜。希特勒上台以后,他更是受尽了艰辛和屈辱。他的爱子因涉嫌谋刺希特勒而被杀害。他在柏林的住所在空袭中被毁,多年精心保存的日记、书信、文稿、书籍等都荡然无存。他在巡回演讲中目睹了战争给人类带来的苦难。战争末期,他躲在树林中,最后还是美国军队把他认了出来而予以保护。在他生命的最后两年,德国战后经济萧条,普朗克居无定所,只能寄住在格丁根的一位侄女家。
1947年10月4日,这位伟大、正直且饱经优患的学林古柏在格丁根陨落,终年89岁。他的坟墓上只有一块长方形的小石碑,上面刻了他的姓名,底部刻着“34h=6.62×10-34W·S2”的字样。这是他引以为豪的普朗克常数,至今还在深层次影响着人类社会的运行。
一、一代宗师
普朗克于1858年4月23日生于德国的基尔。他的祖上有一系列牧师、法学家和教授。他的曾祖父戈特利布·雅各布·普朗克是莱布尼兹的再传弟子,在格丁根任神学教授。他的祖父海因里希·路德维希·普朗克也是格丁根的神学教授。他的父亲威廉·约翰·普朗克是法学教授,先后在基尔和慕尼黑任教近50年,于量子理论诞生的1900年逝世。他的母亲出身于牧师家庭,据说是一位性情活泼、感情丰富的人。
普朗克有三个哥哥、两个姐姐和一个弟弟。按照当时他们那种家庭的传统,孩子们从小就受到全面的文化教育,后来也多数成了律师或高级官员一类的人物。普朗克幼时表现出了一定的音乐才能,钢琴和风琴都弹得很好。他在基尔受了初等教育,于1867年随全家迁到慕尼黑,在那里上了高中,1874年高中毕业。
在入大学以前,他在选择专业方面一度徘徊于音乐、语言学和科学之间(当时人们对科学还比较轻视,认为不如文学艺术“高级”),后来几经斟酌,终于选择了科学。但是他对音乐的兴趣一直没有衰退,这成了他生活中的一种安慰。
P2-3
展开
面,学习科学家的传记是
一条重要途径。这套科学
家传记丛书是在《自然辩
证法通讯》杂志四十年积
累的基础上完成的,凝聚
了两三代专业研究者的心
血,非常值得一读。
——范岱年 中国科学
院《自然辩证法通讯》杂
志编辑委员会名誉主任,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
研究院荣退研究员
科学精神就是优秀科
学家的精神,阅读杰出科
学家的传记是理解科学精
神的有效途径。
——韩启德 中国科协
名誉主席,中国科协-北
京大学科学文化研究院院
长,北京大学科学技术与
医学史系主任,中国科学
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