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沨”书系005
·哈佛大学教授李欧梵作序推荐
·以铁路为方法、为契机、为理解中国现代性的钥匙
本书不是讲述中国人的世界出现了铁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样一个连贯的故事;铁路成为现代中国人与世界的中介,冲击了我们的视觉感受,改变了我们体验时空的方式,更新了我们的语言认知,重塑了我们对世界的把握。它不仅在社会经济中发挥着实际作用,也在历史文化领域渗透着强力影响
·融合历史分析、哲学思辨、文学文本的跨学科研究佳作
如果理论不能用来思考问题而只能生产喧嚣,那么我们还不如到具体的文本中,寻找承载历史隐喻、文学意义的铁路。作者将历史的宏大视野与哲学的深度思辨结合起来,在具体文本资料和情境中,探讨铁路在晚清民国如何与现代的想象、经验勾连在一起,呈现出铁路之于现代性的派生过程。
本书依据晚清至民国的时间顺序,围绕铁路与火车所引起的时空体验和文化想象的主题,通过大量的史料钩沉和文本分析来解读现代性之于铁路的派生方式:时空概念的演变,意识形态的争论,(乘坐在开行的)火车中的身体感受,以及文学文本再现的人物主观经验等。作者以铁路为方法、为契机、为理解中国现代性的钥匙,分析1840年至1937年铁路进入中国之后引发的冲击与适应,探讨铁路在晚清民国的具体历史情境中是如何与现代的想象与经验勾连在一起的。
文化研究( Cultural Studies)是西方(特别是英美)学院中较为新颖的学科,或可称为“跨学科”,因为它横跨文学、视觉研究( Visual Studies)、性别研究、文化政治等多个领域。然而就我看来,文化研究存在两大弊病,一是缺乏历史的视野(因为只关心、追逐当前的热门问题和流行学说),二是达不到哲学思辨应有的深度。李思逸现在终于弥补了这个缺陷,而且犹有过之——写出了一本独特的跨学科著作。
——李欧梵(哈佛大学荣退教授、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