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2000:巴中地区成立建设亲历者说》:
建区时很多事情记忆犹新,终生难忘。曾记得1993年9月21日,我和周登全、李克明、苟必伦四个人,早上7点从达县出发,乘坐已经跑了20多万公里的普通桑塔纳小车,冒着倾盆大雨向巴中进发,深夜10点多钟才到,李开明在巴中等候与我们会合。
第二天,筹备小组五人登上巴中南龛山,站在山头环望,巴中城四面临山,巴河依城而过。巴中怎么发展,发展的方向、发展的路径在哪里?大家一致认为,先分头调研,听听人民群众和各级干部的意见建议再做决策,之后筹备小组成员各自深入下去,开始请教干部群众。经过一段时间调研以后,国庆节就到了,然后我们就研究配备了部分地级部门负责人,开始筹备召开地委会议。
10月5日至7日,地委召开第一次扩大会议,初步提出30年至50年不落后的发展规划,明确了“狠抓基础、快上工业、活跃商贸、开发旅游”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为巴中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当时巴中的通信设备非常落后,电话通信根本不畅,用的是摇把子电话。交通十分落后,四县城镇乡村所有的水泥路总共只有30公里,其余全是碎石泥巴路,基础设施非常差。农业也属于基础产业,当然也是狠抓基础的题中应有之义。
巴中没有工业。我记忆当中,巴中只有南江县有一个铁矿、一个煤矿。巴中有一个罐头厂,还有一个齿轮厂和纺织厂,通江、平昌基本上啥工厂都没有。如果没有工业的话,巴中的经济也就上不去,富起来就很难了。从实际出发,办企业是势在必行之事,巴中地区本级没有一个企业,这在全国地级行政区中是“唯一”,独此一“家”。
巴中周边距离广元、汉中、安康、南充和达县都不远,位居中心地带,当时温州人在巴中县开办了很多市场。大家觉得巴中处于这样的一个优越的地理位置,完全可以成为一个商贸集散地。商贸活跃了,既培植了税源,还可扩大就业,方便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
巴中四个县的旅游资源很丰富,全区森林覆盖率40%以上(现在是63%),生态环境非常不错,像一个天然氧吧,适宜养生养老。光雾山景区、诺水河景区,还有很多新的景区都是很吸引游客的,把旅游开发好了,等于开办了一个永久的不会亏本的大企业,这是天赐的摇钱树。
在这次地委扩大会议上,我们又在发展战略基础上提出了“三年打基础、五年上台阶、十年迈大步”的奋斗目标。打基础确定为三年,因为巴中边远落后,一穷二白,必须扎扎实实打牢基础,奠定基础设施,没有三年的功夫不行;在三年的基础上再稳步推进五年,这五年必定是经济发展的新台阶;有了三年五载的扎实努力再努力,两个五年发展的加持,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十年迈大步就不是空话。现在回看,三年、五年、十年的奋斗目标都已实现,巴中革命老区的发展,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
回顾三年打基础的岁月,非常艰苦。首先解决了通信难,以最快速度开通了全国直拨程控电话。“大哥大”、“二哥大”、市话比建区前净增容量1.8万门,实现了无线寻呼联网,程控交换和数字传输的现代化通信网络已形成,使本区的邮电通信跃上了全省先进行列。其次是尽快完成了江北新区的总体规划,并开工建设。交通建设主要是修唐巴公路,当时动员了千军万马上公路,地委的领导都在公路上奔忙,解放牌鞋子都穿烂了好几双。有一位地委领导走路到施工现场督查,与民工一起干活,累得尿里出血。平昌县委书记蒋东生在工地与民工同吃同住同劳动,一次在危险施工地段摔了一跤,结果脑出血。地委从区外请来医生,全力抢救,使他脱离危险,恢复了健康。可以说,在修路施工中四县县委书记及其他领导都是靠前指挥,坚守第一线,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基层干部和当地农民背着铁锅和铺盖卷,提着米面和青菜,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很快把唐巴公路打通了,这就解决了瓶颈制约的大问题。接着又加紧施工,修了巴中到南江的二级水泥路,后来又修了巴中到通江和平昌的柏油路,通江县通往诺水河和达县的路相继由碎石路变成了柏油路。三年里全区改造了干线公路430多公里,新建二级路222公里,三级路250公里,水泥路、沥青路达430公里,新建大中型桥梁62座,出区出省交通大为改善。公路建设当时是得到了交通部充分肯定的,“平原学山东、山区学巴中”,这是当时交通部提出来的。后来有人问,当时为什么不修高速路?可知巴中建区时非常贫穷,财政基本为零,哪有钱修高速路?再说那时国家也不可能给巴中投资。只有先把迫在眉睫的路修通,才能够在这个基础上解决下一步发展的问题。
建区之初能源紧缺,用电紧张,三天两头停电,给生产与人民生活带来不便。地委研究提出了“引建结合、以引为主、水火并举、加强管理、注重效益”的电力发展思路,当时触动了地方上一些人的利益,他们百般阻拦,威胁我恐吓我。我们针锋相对,坚决斗争,终于把国家电网架到了巴中。
巴中地区的发展,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各级各位领导的大力支持。特别是时任的谢世杰书记、张中伟省长、杨崇汇副书记,对巴中支持非常大,他们多次到巴中视察,及时指明方向,解决难题,给了很多指导帮助。
谢世杰书记当时指出,巴中的问题是农业的问题,是“三农”问题。一定要把扶贫攻坚抓好,让农民富起来,让人们过上幸福的生活。“三农”工作特别是农村工作,地委是非常重视的。我们在1996年3月的全区农村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坚定不移实施农业“四大工程”,确保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一是以治水改土为重点,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巴中是典型的干旱地区,十年九灾,十灾九旱,如果不能解决水的问题,农业要发展就很难,于是就学习邻居广元的经验,号召和帮助农民家家户户修微水池,抗旱保苗,解决人畜饮水问题,发展多种经营,仅此一项,累计增产粮食36.2万吨,户均增加收入2804元。二是以发展玉米生产为突破口猛攻旱作农业,1996年全区种玉米79.12万亩,总产量达3.65亿公斤,比1995年翻了一番。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