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古中西物质文化交流论丛(精)
0.00     定价 ¥ 22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030766120
  • 作      者:
    作者:李静杰|责编:董苗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3-10-01
收藏
内容介绍
本论丛阐述了中古中国与古希腊罗马、古波斯、古印度物质文化交流情况,着眼于中国境内所见附着诸西方文化因素的各种遗存,就12个子课题进行了具体阐释,一方面厘清各种遗存在中国的发展脉络,另一方面探索其西方来源问题。 西来的文化因素不仅常见于日常生活,还被用于丧葬事务,更广泛地出现在佛教文化之中,渗透到当时社会生活的诸多层面,涉及饮食器、服饰、家具、葬具、地面建筑、石窟、单体造像等类别。基于学界披露和笔者实地调查资料,采用考古类型学与美术史图像学结合方法分析。 论丛涵盖中古千余年中西物质文化交流内容,既有新问题,也有老问题的新思考,800余幅插图之多数来自实地拍摄。本书可供考古学、艺术学、历史学等领域的研究者和爱好者参考阅读。
展开
精彩书摘
引子
  Introduction
  中国中古文化比较上古文化之大不同处,在于中土传统文化之外,增加了不少西方文化成分,而且两者日益融合发展,乃至难以识别何者为中、何者为西,这种势头从中古延续到近古,以至于今。
  古代中西文化交流探索,亦可笼统地视为丝绸之路研究,已经持续了一个多世纪,随着学科发展和人们知识视野的拓展,从历史学扩展到考古学、生物学、矿物学等诸多学科。空间区域在张骞凿空西域之路基础上,增加了草原丝绸之路、海上陶瓷之路,而且向东延伸到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向西直达东欧、地中海,向南覆盖南亚、东南亚广袤地域。时间范围从中古上伸至上古,下延到近古,几乎贯穿历史时期古代社会。这门年轻又庞杂的学问,日益发展成囊括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涉及众多学科、领域的大范围、大规模、大体量之综合研究。
  中古时期东、西方文化交流内涵十分丰富,外延极其广泛,涉及问题难以穷尽,这里引述一些标志性事件,谈论几个一般化、常识性问题,试图让读者感受当时的自然和社会氛围,理解中古中西物质文化交流的环境,以此作为本论丛之引子。
  一、关联地域及其文化
  所谓中古中西文化交流,泛指汉唐时期(约前3—10世纪)中国与西方之间发生的文化西传与东渐的事物和现象。西方中古时间范围相对提前一些,约略在公元前后各五六百年间。此西方概念相对于中国地理位置而言,交流的主要文化区域有古希腊罗马文化、古波斯文化和古印度文化(图一)。
  1. 古希腊罗马文化
  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相继传承发展,形成跨越公元前后千余年的中古地中海文化体系。古希腊文化经历古风、古典和希腊化时期。古风时期(前8—前6世纪)产生雅典、斯巴达等不同政体的共和国,形成奥林匹亚山众神体系,开创以希腊神话为基本内容的古希腊艺术。流行柱廊式建筑,出现多立克式、爱奥尼亚式立柱,雅典、科林斯成为陶瓶生产中心,相继产生东方、黑绘、红绘风格陶器,人体雕塑稚拙而古朴。古典时期(前5世纪—前334年)经过前5世纪上半叶希波战争,东西方文化从隔阂走向互通。柱廊式建筑趋向简练、合理,产生科林斯式立柱,人体雕塑向写实和理想化方向发展。希腊化时期(前334—前30)经过亚历山大东征(前334—前323),古希腊文化规模化地传播至西亚、中亚,并间接影响中国和印度。
  古罗马文化经历罗马共和国、罗马帝国和东罗马帝国早期阶段。罗马共和国时期(前509—前27)在前3世纪中叶至前2世纪中叶扩张海外,通过布匿战争、马其顿战争、叙利亚战争,确立地中海霸主地位。罗马帝国时期(前27—476)在2世纪初,形成东起幼发拉底河,西抵不列颠,北及多瑙河,南达北非的大帝国。古罗马文化继承古希腊文化并发扬光大,发展出拱券与柱壁式建筑,取得人物肖像雕塑新成就,继续向东方施加影响。东罗马帝国时期(即拜占庭帝国,330—1453),早期基督教文化大发展并东传波斯,继而间接地影响到中国。
  2. 古波斯文化
  古波斯文化纵跨公元前后千有余年,形成*具特色的中古西亚文化体系。古波斯文化经历阿契美尼德朝、安息帕提亚朝和萨珊朝三个阶段。阿契美尼德朝(前550—前330),建立起包括西亚、埃及乃至部分希腊领土的大帝国。形成以都城波斯波利斯、苏萨为代表的建筑、雕塑艺术中心,高大的网格式列柱建筑充溢着力量和征服感,大体量石刻写实又细腻,金属工艺达到难以企及之高度。安息帕提亚朝(前247—224)早中期推行古希腊文化,晚期波斯本土文化复兴。安息成为当时东西方贸易的中间环节。萨珊朝(224—651)威震西亚、中亚,古波斯文化再度辉煌,创造出四角券砌式穹隆顶建筑形式,形成写实性与装饰性相融合的赋予国际意义的新艺术,尔后沿丝绸之路对东亚艺术产生巨大影响。
  3. 古印度文化
  古印度文化构筑起南亚、东南亚文化的基础,其佛教文化则对西亚以外的亚洲大部分地区产生深远影响。前6世纪末叶佛教创立,孔雀朝(前321—前185)阿育王统治时期(前273—前232)佛教传播到印度周边地区,同时创造出阿育王石柱等*早的佛教艺术品。公元前后产生以巴尔胡特(Bharhut)、桑奇(Sanchi)窣堵波为代表的大规模佛教建筑雕刻群,佛教艺术开始成为一种规模化且有巨大影响力的艺术门类,进而从印度扩展到周边区域。贵霜朝(1—3世纪)中印度秣菟罗佛教艺术中心出现,佛陀偶像流行开来。笈多朝(320年—6世纪上半叶)文化艺术高度发达,形成鹿野苑、秣菟罗两个佛教艺术中心。伟大的笈多风范,对后笈多朝(6世纪下半叶—8世纪上半叶),以及中亚、东南亚、东亚,产生莫大影响。在南亚次大陆西北部印度河中游及其支流斯瓦特河、喀布尔河交汇区域,即今巴基斯坦西北部与阿富汗东部地区,1—5世纪兴起的犍陀罗文化,主要采用希腊、罗马雕塑技术创造的佛教艺术盛极一时,对中国佛教物质文化产生了直接又深远的影响。
  二、陆路与海路交通
  中古时期经过河西走廊和西域的陆路交通,成为东西方经贸往来和文化交流的基本途径,一时间沿线绿洲城市欣欣向荣。中原北方涌现大量关联西方的物质文化现象,就是这一背景的产物。海路交通方面,秦汉时期已经开辟,南北朝时期通过东南亚与南亚联系有所发展,唐五代时期以陶瓷为主体的贸易活动远达印度洋沿岸地区。以陆路交通为主、海路交通为辅,形成当时中外交通的基本格局(图二、图三)。
  1. 陆路交通
  陆路交通伴随着汉王朝经营西域活动展开,西域有广义、狭义之分。狭义西域汉代指玉门关、阳关以西,葱岭以东,天山以南,昆仑山以北,即南疆塔里木盆地、吐鲁番盆地等地区,唐代北疆准噶尔盆地也纳入其中。广义西域则指通过狭义西域所到达的地方,包括中亚、西亚、南亚、南欧地域,如《大唐西域记》,初唐玄奘基于通行的狭义西域和中亚、南亚见闻,描述了这些地方的佛教与风土、人文、社会情况。
  张骞出使西域(**次,前139—前126;第二次,前119—前115),开通丝绸之路,其后西汉政府频繁地遣使西域,一批多者数百人,少者百余人,使者相望于道,抵达安息、罗马、印度等国。再后,东西方互派使节,亦有因各地政治、军事情势变化而中断者,相互沟通并没有完全断绝。北魏王朝(386—534)崛起后,于太延五年(439)统一黄河流域,进而拥有河西走廊,再次打通直达西方之路,使节往来不绝于道,新一轮东西方文化交流更加强劲地发展起来,这种势头一直持续到唐五代时期。
  2. 海路交通
  据东汉文献《汉书》(1世纪末)记述,中国与东南亚、南亚间海上航路西汉时期已经开通,同时期西方文献则记述商船从红海沿西亚东海岸、南亚海岸航行,通往马六甲之行程,海上东西方贸易得以连通。南北朝时期获得进一步发展,尤其南朝梁时期,与南海诸国交通变得十分频繁,以佛教文化为主体的印度笈多文化因素批量级传播汉地,为古老的中国文化注入新的生机。
  三、蚕种西传与移民东来
  中古东西方文化交流伴随着移民潮、商人贸易、使节往来,以及僧侣东来传法和西行求法等多种活动,自发或自觉地进行着。蚕种西传系中国文化影响西方*重要的话题之一,移民来华则是促使西方文化东渐的重要力量,可以藉此片段地了解当时的文化交流情况。
  1. 蚕种西传
  19世纪末叶,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提出丝绸之路概念,之后迅速为各国学界和大众所接受,又被推而广之。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形,根本原因在于丝绸物产具有强烈地域性,以及高商业附加值特性,使之成为当时东西方*大宗贸易货物。已而,当年西域(指狭义西域,下同)古国直至地中海古罗马,竭尽全力获取汉地养蚕丝织技术,也因此留下时人不少有趣的记述,值得我们回顾、怀恋那些往事。
  初唐玄奘赴印度求法,回国途经西域于阗时(7世纪中叶),发现那里有一座纪念桑蚕之寺院。云其国王听闻汉地养蚕丝织技术,遂遣使求之,然汉地国王藏而不与,禁令蚕种出关。于阗国王心生一计,藉助求婚汉地公主事宜,密告公主为了以后能够穿着丝绸,希望她偷运蚕种来此。公主便将蚕种置于冠帽之中,通过关防之时关吏遍查其身,而未敢查验其帽,蚕种因此得以传入于阗国,并于到达之地建寺纪念。阳春之日以桑养蚕,复刻碑立制,不令伤之,蚕蛾飞尽,乃得治茧,否则神灵不祐。和田丹丹乌里克遗址出土6世纪前后木板彩绘图像,再现了此故事的精彩片段(图四)。
  实际三国文献《魏略》(3世纪中叶)已经记述,古罗马长期以来试图通使中国,中间的安息为了垄断贸易使其愿望落空。古罗马人喜爱中国生产的蚕丝,用以织造胡绫,已而多次与安息等国在海上交易。古罗马既能通过西亚、中亚陆路交通中国,又可东渡印度洋、
展开
目录
目录
引子 001
上篇 与古希腊罗马文化交流
中原北方出土古希腊罗马器物 015
枣形腹、石榴形腹***与梨形腹束颈瓶的谱系 035
鄯善古国木雕家具图像所见外来文化因素 067
民丰尼雅出土蓝印花布丰饶角图像 085
兽*含臂守护神像谱系 102
中篇 与古波斯文化交流
北魏前后神人控驭对兽图像及其西方来源 143
雉堞及其来源 158
下篇 与古印度文化交流
印度满瓶莲花图像及其在中国的新发展 177
印度花鸟嫁接式图像及其在中国的新发展 213
二龙系珠与二龙拱珠及二龙戏珠的图像谱系 246
三兔共耳图像的新发现新思考 296
安阳修定寺塔唐代浮雕图像 302
附记 382
Catalogue
Introduction 001
Part I Cultural Exchange with Ancient Greece and Rome
Ancient Greek and Roman Artifacts Unearthed in the North of the Central Plains 015
The Ancestry of Jujube and Pomegranate Round Shape-Slender Neck Bottles and Pear Shape-Contracted Neck Bottles 035
Foreign Cultural Factors in the Images of Wood Carved Furniture in Shanshan Ancient Country 067
Cornucopia Image of Blue Printed Cloth Unearthed in Niya, Minfeng County 085
The Image Ancestry of Patron Saint with Arms Going Through Animal Heads 102
Part II Cultural Exchange with Ancient Persia
The Image of Men-of-God Controlling Twin Animals Before and After the Northern Wei Dynasty and Their Western Sources 143
The Battlements and Their Sources 158
Part III Cultural Exchange with Ancient India
The Indian Image of Full Vase Lotus and Its New Development in China 177
The Indian Grafting Image of Flower and Bird and Its New Development in China 213
The Ancestry of Two Dragons Biting the Rope of Bead, Two Dragons Arching the Bead with Claws and Two Dragons Playing with the Bead 246
The New Discovery and New Thinking of Three Rabbits Sharing Ears Image 296
The Relief Image of the Tang Dynasty in Xiuding Temple Pagoda in Anyang 302
Postscript 382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