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唐代藩镇与中央关系之研究(精)
0.00     定价 ¥ 13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9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301339657
  • 作      者:
    作者:王寿南|责编:刘书广
  • 出 版 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3-08-01
收藏
编辑推荐

中文世界具有份量的唐代藩镇研究著作之一,半个世纪以来在大陆出版

展开
作者简介

王寿南:福建省武夷山市人,1935年出生于南京。知名历史学者,专攻隋唐史、中国政治史、中国近现代史等研究领域。

学术经历:台湾大学历史学系毕业,台湾政治大学研究所硕士、博士。曾任台湾政治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历史学系主任、历史学研究所所长、文理学院院长,台湾师范大学历史学研究所教授,台湾东海大学历史学研究所教授,台湾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推行委员会执行秘书,台湾中国历史学会理事长,台湾中国唐代学会理事长。

重要著作:《天梯:王寿南谈基督信仰》《改变人生的火种》《武则天传》《隋唐史》《唐代藩镇与中央关系之研究》《中国历代创业帝王》《唐代的宦官》《唐代人物与政治》《唐代政治史论集》等。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为王寿南先生的博士论文,指导教师为近代著名出版家和教育家王云五及著名历史学家严耕望。全书共十章,对自唐睿宗景云元年起至唐亡为止之节度使、观察使、都防御使、经略使等进行了详细讨论,叙述唐代中央政府对藩镇控制力的演变。内容丰富,资料翔实,虽距离初版已过半个世纪,但仍是唐代藩镇研究领域的重要著作,尤其是作者为写作本书所制作的唐代藩镇总表,包含86镇,藩镇1333人,几乎将唐代藩镇网罗在内,内容详尽,为全书的统计分析提供了坚实的支撑,也为后来研究者打下重要基础。
展开
精彩书摘

唐代藩镇对本管州县之控制力至强,州县官对于节度观察使无不俯首听命,其原因主要由于前节所述藩镇之职权太大,同时,也是由于州权太小,无法抗拒节度观察使之控制。

唐代刺史之职权, 《唐六典》 卷三十载:京兆、河南、太原牧及都督、刺史掌清肃邦畿,考核官吏,宣布德化,抚和齐人,劝课农桑,敦谕五教,每岁一巡属县,观风俗,问百姓,录囚徒,恤鳏寡,阅丁口,务知百姓之疾苦,部内有笃学异能闻于乡闾者,举而进之,有不孝弟悖礼乱常不率法令者,纠而绳之,其吏在官公廉正己、清直守节者必察之,其贪秽谄谀、求名徇私者,亦谨而察之,皆附于考课,以为褒贬,若善恶殊尤者,随即奏闻。若狱讼之枉疑,兵甲之征遣,兴造之便宜,符瑞之尤异,亦以上闻,其常则申于尚书省而已,若孝子顺孙,义夫节妇,志行闻于乡闾者,亦随实申奏,表其门闾,若精诚感通,则加优赏,其孝悌力田者,考使集日,具以名闻。其所部有须改更,得以便宜从事。据仁井田陞云 《六典》 此条为开元七年令,《唐令拾遗·户令第九》。在开元初以前,藩镇尚未在唐行政系统上占一席之地,因此,刺史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直接对中央负责,其职权并不算小。但到玄宗以后,藩镇之地位日渐重要,权势日渐扩大,于是成为高于刺史之地方行政长官,虽然在理论上,迄至唐末刺史仍为最高地方行政长官且直属中央,《旧唐书》 卷四十四 《职官志》 “刺史” 条其职权与六典略同,可见在理论上,刺史之职权前后相同。但事实上刺史事事受制于节度观察使,甚至成为节度观察使之部属。李华谓: “汉制:刺史部领郡国,迁为太守,太守课最,入为公卿。及魏晋以来,或称州牧。国朝州刺史、郡太守更相为名,亲贤如宁、岐,弼谐如狄、宋,皆拜焉,在部视侯伯,入朝亚卿尹。其车服皂盖朱轓、华虫七旒、进贤两梁冠、玉佩青绶,古有铜兽竹使符,太守不假节,刺史临兵则持节,今虽无事,亦称使持节,戒不虞也。” 《全唐文》 卷三一六李华 《常州刺史厅壁记》。事实上,唐代刺史较之汉代太守,其权势相差甚远,故杜佑云: “今刺史皆使持节,按前代使持节,得戮二千石,其王公以下封国,皆南面臣人,分茅建社,其开府仪同三司,则礼教班秩,皆如三公,置府辟吏,今并岂有其实乎?”《通典》 卷二十二 《职官四》。唐代州权既小,藩镇自易于控制。曾繁康先生 《中国政治制度史》 第五章第二节第一目,亦认为唐代州之权位卑微,于是虚级的 “道” 遂得统率道内诸州,而节度使之权遂重。

唐代州的区划甚小,不论面积与人口,唐州均不如汉郡,汉唐疆域之比较,当开元天宝之时, “南北如汉之盛,东不及,而西过之”,《新唐书》 卷三十七 《地理志》。版图至为相似。汉孝平时,户千二百二十三万三千六十二,口五千九百五十九万四千六百七十八,郡国一百三,《汉书》 二十八下 《地理志下》。县道国邑共千五百八十七。《汉书》 十九上 《百官公卿表上》。唐开元二十八年户部帐,凡郡(州)府三百二十八,县千五百七十三,户八百四十一万三千八百七十一,口四千八百一十四万三千六百九。《新唐书》 卷三十七 《地理志》。汉唐州郡比较,汉郡数目较唐为少,至于每一州郡所统县、户、口数平均比较:汉代每郡平均约有十五、六县,户一十一万八千七百七十七,口五十七万八千五百八十九;唐代每郡(州)平均约有四五县,户二万五千六百四十九,口一十四万六千七百七十九。可见汉郡面积较唐州大,户口亦较多,因此汉太守之力量远较唐刺史为大,钱宾四先生云: “唐制四万户以上为上州,二万户以上为中州,二万户以下为下州。西汉太守一郡户口有多至二百万以上者,西汉一县户口亦有四、五万以上者,可见汉唐太守权位之迥乎不侔。”《国史大纲》 第五编第廿三章,页289。唐代州郡区划既小,刺史所能运用之人力、财力有限,一旦地方发生内忧外患,刺史实难应付,因此,睿宗、玄宗之时,为加强边界之防御力而设统辖数州之节度使,及安史之乱,为应付国内乱事,在内地亦并数州或数十州之地而设节度观察使。藩镇集数州乃至数十州之人力财力,足以霸居一方,抗拒朝命,刺史却以地小人寡,无法摆脱藩镇强力控制,因此,唐代藩镇跋扈叛逆层出不穷,却鲜有刺史能跋扈叛逆。

藩镇控制州县之方法甚多,一方面是中央授予藩镇监督州县之大权,同时藩镇自己也设计控制州县之办法。唐制,州县官吏有能政者,由观察使呈报中央。 《全唐文》 卷四十七,代宗 《委观察使安辑流亡诏》:如刺史县令有能政字人民,使流亡日还,户口岁益,宜委观察使录状奏闻。 《文苑英华》 卷六二八,令狐楚 《荐昭州刺史张愻状》 亦云:贞元六年十一月八日敕旨,自今以后,诸州刺史县令以肆考,如理术尤异,实效可称,考满日,委观察使录事迹以闻。州县官有能政,由观察使呈报中央,倘使州县官有过失弊政,亦由观察使呈报中央, 《文苑英华》 卷四三六 《赈救诸道百姓德音》 (大和九年三月三十二日):其有牧宰非才,贪残为害,及承前积弊,须有条流,或冤狱留滞,速宜疏决者,并委观察使纠察详访,具状闻奏。 《全唐文》 卷五十五,德宗 《南郊赦文》:近日州县官吏,专杀立威,杖或踰制,自今已后,有责情决罚致死者,宜令本道观察使具事繇闻奏。固然,对州县官之能政弊政,其奖惩决之于中央,然既须经观察使呈报,州县官自不能不尽力讨好观察使,以期观察使代为 “隐恶扬善”,于是州县官甚少敢于对观察使倔强。如果刺史县令敢违藩镇之意愿,为藩镇所恶,即可能遭遇贬谪之命运,刺史为藩镇所恶而被贬谪之例甚多,如邓州刺史元洪为山南东道节度使于所恶,奏贬洪吉州长史。(《旧唐书》 卷一五六 《于传》)凤州刺史马勋为山南西道观察使严砺所恶,砺奏贬勋贺州司户参军。(《新唐书》 卷一四四 《严砺传》)甚至被杀。刺史忤藩镇之意而被杀者,如本章第二节所举剑南节度使严武杀梓州刺史章彝即是。另刺史不禀藩镇节制而被杀者,如本章第二节所举河南节度使张镐杀濠州刺史闾丘晓即是。又 《册府元龟》 卷一五○ 《帝王部》: “李宗奭为沧州刺史,与本道节度郑权不叶,不禀节制,权奏之,宪宗令中使追之,宗奭讽州留己,上言惧乱未敢离郡,沧州将吏惧,共逐宗奭,宗奭奔归京师,诏以悖乱之罪斩于独柳之下。” 《通鉴》 卷二二四(大历三年九月): “颖州刺史李岵,以事忤滑亳节度使令狐彰,彰使节度判官姚奭,按行颍州,因代岵领州事。且曰: ‘岵不受代,即杀之。’岵知之,因激怒将士使杀奭,与奭同死者百余人。岵走依河南节度使田神功于汴州,冬十月乙巳,彰表言其状,岵亦上表自理,上命给事中贺若察往按之。……(大历四年正月)壬午,流李岵于夷州。……辛卯,赐李岵死。” 亦是因违节度使命而导致之结果。德宗贞元时,令狐峘为吉州刺史,地属江西, “齐映廉察江西,行部过吉州,故事,刺史始见观察使,皆戎服趋庭致礼。映虽尝为宰相,然骤达后进,峘自恃前辈,有以过映,不欲以戎服谒,入告其妻韦氏,耻抹首趋庭,谓峘曰: ‘卿自视何如人?白头走小生前,卿如不以此礼见映,虽黜死,我亦无恨。’峘曰: ‘诺。’即以客礼谒之。映虽不言,深以为憾。映至州,奏峘纠前政过失,鞠之无状,不宜按部临人。贬卫州别驾。”《旧唐书》 卷一四九 《令狐峘传》。刺史对观察使礼仪之小失,竟因而被贬,无怪乎刺史对观察使畏惧如鬼神,莫敢逆命。高承简为邢州刺史,观察使责赋急,承简竟代下户数百输租。《新唐书》 卷一七○ 《高承简传》。阳城为道州刺史, “观察使遣判官督其赋,至州,怪城不出迎,以问州吏,吏曰: ‘刺史闻判官来,以为有罪,自囚于狱,不敢出。’判官大惊,驰入,谒城于狱曰: ‘使君何罪,某奉命来候安否耳。’留一、二日未去,城因不复归,馆门外有故门扇横地,城昼夜坐卧其上,判官不自安,辞去。”《旧唐书》 卷一九二 《阳城传》。刺史畏观察使之督赋,正表示观察使对刺史控制之严密。元结为道州刺史,作 《舂陵行》 一首,其序云: “癸卯岁(按:为代宗广德元年),漫叟授道州刺史,道州旧四万余户,经贼已来,不满四千,大半不胜赋税。到官未五十日,承诸使征求符牒二百余封,皆曰:失其限者,罪至贬削。于戏!若悉应其命,则州县破乱,刺史欲焉逃罪,若不应命,又即获罪戾,必不免也。”《唐元次山文集》 卷四 《舂陵行》。可见刺史在藩镇控制下,自全之不易。刺史倘若贪恋官爵,权衡二者对本身之利害,州县破乱,拖延时日较长,且可推诿责任,或求藩镇包庇,如拒藩镇之命,则贬削立至,因此,为求保官位全身家,藩镇有求,靡敢不应。藩镇对刺史之威势遂日益增强。

此外,藩镇尚利用其他两种办法以加强其对州县之控制,一是将州县之军队置于藩镇之统驭之下,一是控制州县官吏之任用。


展开
目录

第一节藩镇之意义与范围/ 001

第二节藩镇建置之目的/ 006

第三节方镇建置沿革/ 013

第四节研究重点与方法/ 029第二章唐代藩镇对中央态度之分类统计/ 032

第一节藩镇对中央态度之分类/ 032

第二节藩镇对中央态度之统计/ 034

第三节唐中央政府对藩镇控制力的演变/ 039第三章藩镇职权之广泛及对所属州县之控制力/ 070

第一节府兵制度之破坏与藩镇兵力之增强/ 071

第二节藩镇职权之广大/ 084

第三节藩镇对州县之控制/ 092第四章藩镇武力之强大与其对中央之态度/ 105

第一节战乱中藩镇武力之增强及其对中央之离心力/ 105

第二节玄宗以后中央武力之薄弱与对藩镇之迁就/ 119

第三节军纪之不良与中央对藩镇控制力之削弱/ 150

第四节藩镇之间的勾结与跋扈叛逆之态度/ 173第五章唐末藩镇之本质与其跋扈之态度/ 179

第一节吏治之败坏与唐末盗贼之蜂起/ 179

第二节穆宗之销兵政策与恭顺藩镇兵力之削弱/ 190

第三节唐末藩镇之本质与其跋扈之态度/ 195第六章中央与藩镇间之经济关系/ 203

第一节玄宗以后中央经济对江淮之依赖性与

中央对江淮藩镇之选任/ 203

第二节中央经济力量强弱与对藩镇控制力之关系/ 213

第三节西北藩镇对中央恭顺之经济因素/ 233第七章河北三镇之独立性在文化上的原因/ 237

第一节唐人之种族观念/ 238

第二节唐代之重用蕃将/ 244

第三节唐中央政府轻河北重西北的态度/ 254

第四节河北三镇与中央的文化脱节及其政治上

独立性的关系/ 259第八章中央之策略措施与藩镇对中央态度的关系/ 287

第一节黄巢起事前中央之策略措施与藩镇对

中央态度的关系/ 287

第二节唐末中央政府驾驭藩镇策略之错误与

藩镇之离心/ 299

第三节宦官与藩镇/ 305第九章唐代士人与藩镇/ 318

第一节藩镇对士人之重视/ 318

第二节士人对藩镇之依附/ 326第十章结论/ 339

第一节中国古代专制政体下政治权力之争取与唐代藩镇对

中央各种不同态度之形成/ 339

第二节几点综合性的认识/ 348附录一唐代藩镇总表/ 357附录二参考书目/ 663唐代藩镇与中央关系之研究附表目录附表目录表1安史乱前所置十节度使表/ 007

表2唐代方镇建置沿革表/ 018

表3唐代藩镇对中央之态度统计表/ 035

表4主要方镇藩臣任期统计表/ 041

表5唐各帝朝主要方镇在镇十年以上之藩镇统计表/ 043

表6唐代藩镇受镇原因统计表/ 054

表7唐代藩镇未至镇原因统计表/ 055

表8唐代藩镇被贬被诛表/ 058

表9唐代藩镇被贬被诛统计表/ 067

表10唐折冲府分置表/ 079

表11天宝元年边镇兵力表/ 080

表12节度使观察使僚佐表/ 100

表13安史之乱、建中之乱及唐末之乱战乱地区主要藩镇出身之

文武职统计表/ 113

表14跋扈与叛逆之藩镇出身文武职统计表/ 115

表15玄宗以后平定重要战乱主要功臣表/ 128

表16藩镇初加使相衔表/ 134

表17藩镇初加使相衔原因及地区统计表/ 143

表18玄宗以后兵乱表/ 152

表19玄宗以后兵乱统计表/ 167

表20天祐三年时之强藩及其附庸藩镇表/ 177

表21昭宗哀帝两朝藩镇出身统计表/ 197

表22僖宗乾符六年以前江淮藩镇任前任后情形表/ 208

表23天宝、建中元年、元和二年岁入表/ 221

表24宪宗时讨伐藩镇用兵时间表/ 222

表25乾符元年以前西北藩镇出身文武职统计表/ 233

表26唐初任用蕃将表/ 246

表27唐玄宗以后蕃将立功唐室表/ 249

表28安史之乱以后成德、魏博、幽州三镇藩帅种族籍贯表/ 261

表29安史之乱以后成德、魏博、幽州三镇藩帅种族籍贯

统计表/ 263

表30安史之乱以后成德、魏博、幽州三镇藩帅受镇凭借表/ 272

表31安史之乱以后成德、魏博、幽州三镇藩帅任前官职

统计表/ 279

表32安史之乱以后幽州节度使去镇原因统计表/ 283

表33藩镇任宰相统计表/ 330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