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近现代山东城市文化研究
0.00     定价 ¥ 79.8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63073986
  • 作      者:
    作者:王颖//盖志芳|责编:毛积孝
  • 出 版 社 :
    河海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3-05-01
收藏
作者简介
  王颖(1982-),女,现为中共山东省委党校(行政学院)文史教研部副主任,副教授,历史学博士,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党史、思想文化史。目前出版个人专著三部,主持完成多项省部级课题,多次荣获省委党校优秀科研成果奖、优秀教学奖、全省党校系统精品课奖。
  
  盖志芳(1981-),女,历史学博士,副教授。现就职于山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曾在《江汉论坛》《东岳论丛》《中国社会科学报》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出版学术专著两部,主持山东省社科项目、山东省教育厅及济南市社科项目多项,主持校级教改项目五项。曾荣获山东省微课教学比赛三等奖、山东师范大学“优秀教学奖”等。现主要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城市文化史。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以丰富翔实的资料,尤其是档案资料和外文资料为依据,探讨在传统文化影响下近现代山东城市化的特点及其城市发展的动力,进而总结山东城市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为现代山东城市文化的发展提供资鉴。
展开
精彩书摘
  《近现代山东城市文化研究》:
  三、佛教文化
  佛教自东汉传入后,逐渐得到人们的尊奉,并汲取了儒家和道家的思想,更为梁武帝所痴迷,佛教艺术也得到了巨大的发展。至唐朝,佛教在中外僧人的推动下不断发展。武后即位后进一步予以推崇,佛寺越发普遍。到明代三家合一,佛教的发展进一步壮大。清朝时期藏传佛教得到推崇。山东虽远离佛教发源地,却是高僧云集,成为佛法学术交流的重要地点。
  佛教在山东的传播大致从东汉末年开始,《三国志·无书·刘繇传》中记载,徐州牧笮融“坐断三郡委输以自入,乃大起浮图祠”,塑黄金佛像,读经浴佛传教。魏晋时期,山东处于佛教始传阶段,“有史可考的山东籍僧人仅有二人,一个叫竺潜,一个叫道宝”。竺潜又名竺道潜,字法深,琅琊王氏大族王敦之弟,是为大乘中观宗《般若经》学说六家七宗的代表人物之一。
  西晋时期,师承佛图澄的竺僧朗在泰山讲解《放光般若经》,得到统治阶级的支持和民众的敬重。同时期,讲释《佛说鬼子母经》的道安、渡印求经的高僧法显等人都曾在山东留下踪迹。
  东晋时期,佛教在山东的传播是以泰山为中心的。长安高僧到此传教,山东本地的僧徒也逐渐增多,较为著名的僧人有惠始、释慧静,比丘尼有竺道馨等。临清人惠始受教于鸠摩罗什,曾于395年到高句丽传教。东阿人释慧静早年游学伊洛,后传法于徐兖,其著《涅槃略记》《大品旨归》《达命论》等广为流传。泰安人竺道馨开比丘尼讲经之先河。与此同时,部分山东僧徒南渡避难传教,名僧有东莞人(今山东沂水)竺法汰、清河人释慧观、济南人僧基等。
  北魏武帝时期,佛教受到一定程度的打击。北魏孝明帝正光年间,法定禅师来方山重修受到破坏的朗公修筑的寺院,是为灵岩寺。随后,在历山(现称千佛山)等地修塑佛像、凿石镌刻。现今在历山黄石崖、驼山等地仍有遗存佛像;泰山遗有《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石刻。
  佛教的传入是在不断地儒学化、道学化的过程中实现的。儒学感染了佛教超然出世的洒脱精神,以求心理平衡;佛教因果报应对注重现实的儒家思想具有一定吸引力。名士与僧尼的相互交往促进了佛教的本土化。
  隋文帝生养于尼寺,即帝位后承袭北朝修寺、建塔、写经、度僧、塑像等活动。佛教自此一波又起,现今仍存有四门塔等隋朝建筑。唐朝大体承袭隋制,山东境内佛学进一步发展,寺院兴起,名僧入驻。济南长清灵岩寺、临沂兰陵郎公寺与杭州灵隐寺齐名,成为重要的佛法交流之地,也涌现了临淄人善导、齐州人义净、淄州人慧沼、曹州人义玄等著名僧人。善导恪守佛家戒律,以安心、起行、作业来修习净土法门;义净是继法显、玄奘之后著名的留学僧,其撰写了《南海寄归内法传》,翻译了《大方广佛华严经》,对佛法的交流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慧沼被誉为“山东一遍照”,多次被驿征诏讲,其著作有四十多卷,对圆测、窥基等名僧的思想进行了质疑和补充。义玄为临济宗的创立者,其提出的四料简、四宾主、四照用的认识原则和教学方法,对禅宗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僧人势力的庞大在诸多方面影响了中央集权的稳固,唐武宗下令灭佛,“条流僧尼,毁拆寺舍,禁经毁像,收检寺物”‘¨,远近皆如此。宋代佛教为寻求发展,提倡忠君爱国,主动向儒家靠拢。黑暗的政治促使名士在佛法中寻求救世的方法,促进了儒释道三家合一。理学的发展使得佛教影响力逐渐衰微。明太祖虽曾出家,但即位后对僧人采取的是整顿利用的政策,此后大体方针不曾改动。由于缺乏统治阶级的支持,佛教下移,其民俗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民间佛教团体秘密结社时有发生,较为著名的有:祖籍即墨的罗梦鸿创建的罗教,寿张县人王伦创建的清水教。罗教以探索宇宙、人世、命运、生死、永恒的终极奥秘为主,并在罗梦鸿的口授下形成了五部经卷,形成了融合儒释道的完整通俗教义。清水教以无生圣母为保护神,重视劫变观,在长期的起义中,其势力不断被削弱。进入民国后,佛教期刊大量涌现,佛教团体不断兴起,佛教组织有所发展,净土庵、念佛堂、菩提寺、崇实佛学研究会都是该时期的产物。
  佛教的文化含义正如其发展历程一样是多样性的,这与其产生、变革存在密切的关系。游学僧的出现表明佛教已经成为不同地域之间文化交流的纽带,对于佛教的认同成了当时这些地区之间能够进行文化交流的基础;同时,佛教也催生了一些新文化,一些沿用至今的成语,例如味同嚼蜡、空中楼阁、一尘不染等都出自佛教。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也是建立在佛教思想的基础上写就的。总之,佛教对于齐鲁文化乃至中华文化的影响都是巨大而深远的,佛教文化的繁荣也助推了中华文化“百花齐放”繁荣景象的出现。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城市文化概论
第二章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传统文化与山东城市
第三章 欧美风雨、西学东渐——近代交通发展与山东城市文化
第四章 创造转型、熔古铸今——山东城市文化的现代化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