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论 东方学视野下的“丝绸之路”………………………………1
一、张骞通西域…………………………………………………………1
二、“丝绸之路”的提出 ………………………………………………4
三、“东方学”背景下的“丝绸之路”……………………………13
第一章 何谓“丝绸之路”……………………………………………19
第一节 “丝绸之路”概念的形成及其在中国的传播 …………19
一、“丝绸之路”的提出及其在西方、日本的早期使用 ………20
二、我国使用“丝绸之路”一词的演变 …………………………26
三、“丝绸之路”概念的充实和深化 ……………………………47
四、结语 …………………………………………………………………51
第二节 关于李希霍芬“丝绸之路”命名的辨析 ………………53
第二章 “丝绸之路”的地理基础——西北史地 ……………………65
第一节 东方学背景下的“西北史地学” …………………………65
一、东方学及其出现的背景 …………………………………………66
二、西北史地学出现的背景 ……………………………………………70
三、西北史地学与蒙元史 ……………………………………………75
四、西北史地学的研究对象 …………………………………………79
第二节 “西城”还是“西域”?
——《史记·大宛列传》辨析 ……………………………83
一、历史上的“西域”……………………………………………83
二、“西域”“西城”“西边”“西方”“右地”…………………87
第三节 “五凉文化”孕育下的敦煌学 ……………………………94
一、五凉文化的基础 …………………………………………………95
二、河西佛教的发展 …………………………………………………98
三、敦煌文献反映的五凉历史………………………………………101
第四节 古代兰州的交通……………………………………………112
一、陆上交通与丝绸之路……………………………………………112
二、水上交通及其设施与运输工具………………………………115
三、交通的基层管理组织——驿站…………………………………126
四、兰州交通发展的原因……………………………………………128
第五节 略论林则徐对西北边患的预见……………………………132
一、林则徐爱国防俄思想的来源…………………………………132
二、林则徐巩固边疆的措施——屯田……………………………138
三、历史证明了林则徐的预见………………………………………141
第三章 丝绸之路的开拓与发展………………………………………144
第一节 张骞出使西域与“丝绸之路”的开通 ………………144
一、张骞出使西域……………………………………………………144
二、“丝绸之路”的开通及中西文化的交流 ……………………149
第二节 霍去病与河西之战 ………………………………………152
第三节 河西四郡与边防设施………………………………………159
一、河西四郡的设置…………………………………………………159
二、汉在河西的边防设施……………………………………………165
第四节 法显西行述论…………………………………………………171
一、法显西行的背景和原因…………………………………………171
二、法显求法的艰难历程…………………………………………175
三、法显西行的价值和意义…………………………………………180
第五节 隋代对丝路的经营和隋炀帝西巡…………………………184
一、开拓西域贸易的裴矩……………………………………………184
二、隋炀帝西巡与张掖盛会………………………………………190
第四章 丝路民族及贸易特点…………………………………………197
第一节 丝路贸易的功能和特征……………………………………197
一、丝绸之路的交流功能——双向共赢…………………………197
二、丝绸之路的交流特征——转输贸易……………………………202
第二节 吐蕃对河西地区的统治与经营……………………………206
一、统治形式的改变…………………………………………………206
二、田赋制度的变化……………………………………………………209
三、民族政策与民族关系……………………………………………216
第三节 甘州回鹘在河西地区的活动………………………………222
第四节 中瑞西北科学考查团及其成就……………………………229
一、斯文赫定与西北科学考查团的组建…………………………229
二、西北科学考查团的成绩…………………………………………238
第五章 丝路学术文化…………………………………………………252
第一节 居延汉简的发现及其学术价值……………………………252
一、居延汉简的发现…………………………………………………252
二、居延汉简的学术价值……………………………………………257
第二节 《丝路探险记》与大谷光瑞考察队 ………………………264
第三节 我读《西域的愤怒》……………………………………268
第四节 历史比较语言学视野下的吐火罗
——徐文堪《丝路历史语言与吐火罗学论稿》读后 …272
第五节 继承、发展与创新
——读张国刚教授《中西文化关系通史》……………287
附录 一部有特色的地方史——读《甘肃古代史》……………299附录:作者已发表与本书相关的文章目录……………………………302后记………………………………………………………………………304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