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经营地方(明清时期济宁的士绅与社会)(精)
0.00     定价 ¥ 89.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59854704
  • 作      者:
    作者:孙竞昊|责编:和永发
  • 出 版 社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3-03-01
收藏
作者简介

孙竞昊,1964年生,籍贯山东威海,历史学教授。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学士、硕士)、孟菲斯大学(硕士,博士在读)、多伦多大学(博士),先后执教于密西西比大学、维多利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浙江大学等。研究领域为明清时期区域(侧重江南和华北)的环境、经济、社会历史及其近现代变迁。在《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Journal of Asian History、Late Imperial China等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70余篇,校译英译中专著2部,还承担多篇英译中、中译英论文工作,发表学术札记、随笔多篇,另有1部英文专著即将付梓。


展开
内容介绍
作为一项城市社会史研究,本书考察了中华帝国晚期一个作为中等级别行政治所而经济和文化繁荣的北方城市,尤其聚焦于地方精英力量张扬的明中后期和明清易代之际。旨在通过该个案研究,呈现不同于当时大多数北方城市和城镇的情形:富有活力和创造性的济宁士绅在经济、文化、社会诸方面的积极作为塑造了这个运河商埠独特的城市性格,并在与国家权力的复杂互动中主导了地方社会的生态和趋向。
展开
精彩书摘

园林、江南式景观、旅游文化

 

明清时期的济宁居民不仅致力于修缮和恢复历史遗迹和建筑物,还在城市和郊区修建起新的精致建筑。城墙内外流行的花园建筑与其他人造和自然景点,赋予了济宁的风景以独特的江南风格,有助于扩大和提升其文化声望。

 

(一)江南水乡般的城市景色

迄至明初,济宁只是作为一个被称为任城的古城而知名。济宁的崛起通常被认为是大运河大规模复兴的结果。《(康熙)济宁州志》收录的一篇文章将济宁的重要性和繁荣归因于其地理位置和物质环境:

 

济宁壤接邹、阜,封域脉络,联续泰、峄、汶、泗诸山川,含英蕴华,隐郁停伏,至济乃发而南驶,与黄河会流,成汪洋巨津。下吕、梁,入清、淮,注之海。是以我国家肇造洪基垂二百年,济之英贤杰士后先接迹,视东省诸郡邑为独盛!

 

继而描述环绕济宁的河渠湖泊之水网,并留下了“济固多才之地也”的感慨。这段文字通过对区位优势、水资源、人才等因素的观察,描述了从明初开始当地人如何将济宁的生态条件与城市文化和社会重要性联系在一起:历史遗产、河湖水系、名士贤人等,构筑了城市的特有形象。

《(乾隆)济宁直隶州志》将济宁人的生活空间与花园联系在一起:“州素号繁华,人物风雅,园亭池馆之胜甲于诸州。”许多优美的花园、府邸和名胜沿着与大运河相连的水道建成。清中期的一首流行诗歌,用“小苏州”来描绘济宁的水滨景象:

 

《济宁州竹枝词》

(清)林之鹓

济州人号小苏州,城面青山州枕流。

宣阜门前争眺望,云帆无数傍人舟。

城中阛阓杂嚣尘,城外人家接水滨。

红日一竿晨起候,通衢多是卖鱼人。

 

在明清济宁的城市景致图案上,城墙也是富有特色的形象的一部分。像其他城市一样,济宁城墙的建造也是出于安全防御和政治权威等方面的功用考虑。明代的卫所分布在城外的近郊,卫所与其他守备军士部署在运河与驿路要津,构成济宁城市防御的缓冲地带。然而,城墙也构成了文化与旅游的资源。济宁的城墙上有四处门楼,其中南门塔楼尤为巍峨壮观,还有大大小小的建筑如角楼、亭阁矗立其上,既为防卫,又为美观之用。实际上,太白楼、浣笔泉、南池,以及其他的名胜如运河祠,都坐落在南城墙内外或城外运河岸边。以南门城楼为中心,聚集着这个城市最著名的文化、旅游、宗教景观。

 




 


展开
目录

自序:“思辨”的史学和“叙事”的史学

  

导论 中华帝国晚期地方精英与城市形态研究范式的检讨

一、楔子:郑与侨的济宁故事与本书的中心关注和主要线索

二、中国城市史的理论问题与研究状况

三、济宁案例的典型性与本书的设计

 

第一章 济宁的历史记忆、生态环境与大运河

一、在历史记载中定位济宁

二、在地方生态体系中定位济宁

三、济宁地区与大运河水利设施

 

第二章 大运河所驱动的济宁商业化与城市化

一、欧洲城市模式与城市化标准

二、明清时期的北方运河区域

三、明清时期济宁的商业化与城市化

四、明清时期区域视野和跨区域语境中的济宁

 

第三章 济宁城市形象的塑造

一、城市文化表征及其构建

二、园林、江南式景观、旅游文化

三、商品化城市生活

四、大众气质与信仰

 

第四章 济宁城里的士绅和其他居民

一、士绅社会与地方权力结构

二、城市精英在地方公共场域里的社会活动

三、城市共同体与社会结构

 

第五章 济宁城内外的国家与社会

一、济宁地区的国家机器

二、国家事务中的大运河和漕运

三、济宁地区漕粮的征收和运输

四、国家遇到社会

 

第六章 济宁城市的沉浮与地方精英的命运

一、动乱时期的城市士绅与地方社会

二、王朝重建后士绅的复杂态度及变化轨迹

三、地方传统的延续与变异

 

结 论 济宁研究的理论和方法意义

一、“济宁经验”:地方认同、城市性、国家权力

二、延伸讨论:士绅社会、“地方自治”、“公民社会”

三、历史的回响:重建地方认同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