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的自信从哪里来(文化篇)
0.00     定价 ¥ 5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10475757
  • 作      者:
    作者:于铭松|编者:中华文化学院|责编:李莎莎
  • 出 版 社 :
    新世界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2-10-01
收藏
编辑推荐

系统阐释中华文明的体系及特质,文化自信的内涵和外延

中国历史文化核心价值观通识读本

深入简出,有趣味有分量

中华文明体系及特质、中西文明的交流碰撞

展开
作者简介

于铭松

毕业于山东大学哲学系。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中华文化教研部原主任、教授,中国统战理论研究会理事、全国港澳研究会会员;获国务院特殊津贴。

先后出版专著《理想与现实:儒家价值观与东亚经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研究》等,合著《文化自信:中华文明的当代价值和世界意义》等。

先后发表论文《中华传统价值观与国家形象塑造》《核心价值与国家凝聚力》《中华文明的特质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文化自信的历史文化根基及现实依据》等百余篇。

展开
内容介绍
近代的历史学家曾就中华文化的特征提出这样几个问题:第一,地域辽阔,人口繁盛,先民何以开拓至此?第二,民族同化,世界少有,何以融合至此?第三,历史长久,连绵不断,何以延续至此?本书试图揭开这个历史之谜。 本书聚焦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文化根柢,突出中华文明大一统国家治理、人文主义精神、多元一体的民族共同体、责任伦理、天下主义等文明特质。 中华文明体系及其特质为中华民族提供了强大的凝聚力、顽强的生命力和巨大的融合力。它决定了中国疆域的历史发展轨迹,共同体的构造,历代的国家治理,民族的融合与中国人的“内外观”。它持续深刻影响中国的文化与社会演变,包括价值伦理的演化、话语体系的转变和国家体制的构建。
展开
精彩书摘

中华文明以一个统一国家的形态存在,也作为一种多元一体的民族共同体、历史文化共同体而存在,还作为一种国族[1]信仰而存在。

中国是唯一一个以国家形态维系不断的文明古国。辉煌灿烂的古印度哈拉帕文明、两河流域的巴比伦文明、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文明都已经烟消云散、不见踪迹,成为博物馆中陈列的遗迹与文物。而中国人依然吟诵着两千多年前的诗歌,阅读着两千年前古人就阅读的典籍,中国依然是中国。

秦汉王朝与罗马帝国曾在不同时空并存,尔后命运却迥然不同。中华文明能够保持统一的国家实体绵延至今,而罗马帝国崩溃之后,欧洲随即陷入四分五裂的封建王国并立的状态,最终发展成为现代民族国家。这其中的秘密究竟何在?古老的中华文明经历近代的耻辱与苦难,经过历代仁人志士的不懈努力,浴火重生,旧邦新命,成就今日之新中国。从文明根性来看,这很大程度上归因于中国很早就锻造出大一统的国家治理机制。

一、为何逐鹿中原?

依据考古学家的研究,中国古代文明经历了从“满天星斗”到“月明星稀”的过程[2],这本身就体现了中华文明融多元因素为一体而不断生长的内生演化模式。苏秉琦(1909—1997,考古学家)提出“满天星斗说”解释中国早期文明的起源,表明中华文明并不是以中原文化为核心的中心扩展模式,而是多元文化之间的相互融合的内生演化模式。

中国数以千计的新石器遗址可以分为六大板块:一是以仰韶文化为代表的中原文化,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黄河文化中心。二是以泰山地区大汶口文化为代表的山东、苏北、豫东地区的文化,其突出特点是不同于仰韶文化红陶的黑陶文化。三是湖北及其相邻地区,其代表是巴蜀文化和楚文化,如蜚声内外的三星堆古蜀文明。四是长江下游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是浙江余姚的河姆渡文化,还有以沟通天人的礼器——玉琮——为代表的良渚文化。五是西南地区,从江西的鄱阳湖到广东的珠江三角洲。六是从陇东到河套再到辽西的长城以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是内蒙古赤峰的红山文化和甘肃的大河湾文化。该文化最典型的特征是沟通天人的玉器(玉猪龙)。张光直(1931—2001,美籍华裔学者,人类学家、考古学家)就曾指出,中原文化不断向周围扩展传播是一个错觉,是假定的共识,事实应该是各地文明的相互交流。[3] 丰富多样的文明区域存在着相互之间的交流交融,不是一方吞并另一方,而是相互融合,最终融会形成了博大而精深、多元而一体的中华文明。

考古学界一直在寻找“最早的中国”,大多认为二里头文化(河南偃师)是中国文明进入国家形态的标志,最终发展成夏商周三代的灿烂文明。一个一直困扰历史学家的问题是,为什么历代王朝都要以征服或者获得中原为目标,历史上轮番上演的“逐鹿中原”背后到底是什么原因。即便是被视为所谓蛮夷的荆楚都跃跃欲试于问鼎之轻重,心向中原。这仅仅是因为“中原”是中国地理上的中心,而最适宜统治天下四方吗,还是因为中原是中国文明最早孕育、资源最丰富、政治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区域呢?

同一时期,黄河中下游的仰韶文化并不是唯一发达的,长江中下游以及东北辽河红山文化也同样发达。中原地区资源最丰富、气候最适宜、交通网络很发达、地理条件最优越、文明最早开化等等因素,放在其他地区也可以成立。按照学者赵汀阳的研究,逐鹿中原的真正原因在于,中原不仅具有实质的物理权力意义,更具有重要的精神象征意义与符号意义。用马克斯·韦伯(MaxWeber,1864—1920,德国社会学家、政治学家、经济学家、哲学家)的话说,获得中原就是一种获取正当性支配的精神权力。

中原之所以具有统治天下的合法性与精神权力,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中原最早发明了汉字。文字代表了文明的可记录性与可传承性,有了文字,也就有了历史的记述。汉字是中国文明最伟大的发明。汉字起源于象形,而不是语音的记号,这意味着中原语音并不能独占汉字,也就是说,汉字可以独立于中原语音而成为普遍共享的精神载体。这个精神文化资源具有开放性与可共享性,这也决定了争夺中原的各方势力都可以非排他性地使用这项资源,进而向周边不断辐射与扩展文明的影响力。与之相比,西方的拼音文字在创造文化认同与确保大一统上就不如汉字。罗马帝国的官方语言拉丁文是表音文字,容易受到地方方言、土语的影响而发生演化。罗马帝国的上层阶级都能读拉丁文,基层民众的识字率较低,仍然保留原有的方言。书面语与口语发生了分化,因而拉丁文不能成为教化普通民众的工具。[4] 方言化的拉丁语之上产生了各国的民族语言(如拉丁语分化出了罗曼语支:意大利语、法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语言的分化与多样化助长了西欧的民族主义。[5]


[1] 国族:一个广义的人的聚集体,通过共同的血缘、语言或历史被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通常被组织为独立的主权国家且占据一定的领土。典型的国族概念有中华民族、巴西民族、美利坚民族等。

[2] 许宏:《何以中国:公元前 2000年的中原图景》,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6年版。

[3] [美]张光直:《古代中国考古学》,印群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3年版,第434页。

[4] [美]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湖南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63页。

[5] [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吴叡人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45页。

展开
目录

导 论 /I

第一章 文化与文明:中国与世界/ 001

一、文化界说/ 002

二、文明及中华文明/ 004

三、中华文明的底色是人文/ 006

四、中华文明的“家伦理”/ 008

五、中华文明是中和型文明/ 011

第二章 制度与治理:一个连续性文明的奥秘/ 015

一、为何逐鹿中原?/ 017

二、为何追求统一协作?/ 020

三、从井田制到精耕农业/ 023

四、精耕农业的影响/ 027

五、大一统的起源/ 030

六、大一统的延续/ 033

第三章 多元与一体:中国何以为神州/ 039

一、文明型国家与民族国家/ 041

二、“滚雪球”的故事: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演进/ 043

三、神州:中国信仰的形成/ 048

四、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现代转型/ 053

第四章 理念与智慧:中华文明的价值谱系/ 057

一、以人为本和以天为则/ 058

二、重人本/ 060

三、尊德性/ 063

四、以天下为己任/ 066

五、忧患意识与敬德精神/ 074

六、仁者精神与责任意识/ 075

七、天下理念与“和而不同”/ 081

八、和平主义/ 086

九、兼容并包/ 089

第五章 相遇与互识:中西文明的交流碰撞/ 093

一、秦汉:丝路勃兴/ 094

二、隋唐:开放交融/ 101

三、宋元:横跨欧亚/ 106

四、明清:西学东渐、中学西传/ 112

第六章 互鉴与互融:中华文明对世界的贡献/ 125

一、共同体本位对个体本位的超越/ 127

二、责任伦理对权利伦理的纠偏/ 130

三、和合精神对社会分裂的诊疗/ 133

四、贤能政治对西方民主的补充/ 137

第七章 共赢与共享: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41

一、构建新天下体系的永久和平/ 142

二、构建对话型文明/ 147

三、构建学习型文明/ 151

参考文献/ 153

后 记/165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