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卖点
1.题材新颖。本书为专门探讨当代青年群体抗战史观的专著,市面上关于抗战史观的图书较少。
2.小切口,大问题。以当前网络空间中常见的“精日”现象为切入点,引出和分析当代青年群体抗战史观存在的种种问题。
3.寓教于乐,可读性强。从大家熟悉的抗战题材电视剧、电影、小说和历史普及读物中广泛取材,如我们耳熟能详的《亮剑》《我的兄弟叫顺溜》《红高粱》等优秀影视作品,以及“裤裆藏雷”“手撕鬼子”等抗战“神剧”中的雷人操作,分析青年群体抗战历史记忆,读来生动有趣。
4.思想性和资料性兼备。收录十四位抗战老兵的口述,保存珍贵历史记忆,给读者呈现立体和真实的抗战场景。
5.装帧设计考究,形式与内容高度契合。护封用“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之七“抗日敌后游击战”等元素,既庄重大气,又符合图书主题。
编辑推荐
此书以大家熟悉的“精日”现象为切入点,从我们耳熟能详的《亮剑》《我的兄弟叫顺溜》《红高粱》等优秀影视作品,以及“裤裆藏雷”“手撕鬼子”等抗战“神剧”中的雷人操作中取材,结合抗日战争史研究的权威学术成果,揭露了“神剧”之荒谬,呈现了中国人民为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所做出的巨大牺牲。这本书值得每一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阅读,值得广大青年朋友阅读。
2018年,“精日”一词走进大众视野。“精日”分子的恶劣言行引起众怒,同时也深深刺痛社会神经,众多报刊、网络媒体对此纷纷表态:“绝不容忍”。当下,科学分析“精日”现象,探讨其主要表现、生成逻辑,把握其不良影响,并探索有效应对措施,从而弱化“精日”现象对社会群体,尤其是对青年群体的负面效应,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
——编者按
“精日”现象的消极影响与应对措施
(一)“精日”现象的消极影响不容忽视
龚自珍有言:“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一个民族得以长久发展,其历史不能断裂,其精神不能萎靡。而当下“精日”分子言行极端,践踏抗战先辈伟绩、嘲讽抗战精神、损害国家尊严,对社会,尤其是对青年群体造成了十分消极的影响。
其一,传播错误历史认知对抗战历史记忆的构建造成了阻碍。“历史记忆是共同体认定的‘历史’,是共同体成员中普遍流传的记忆”,借助“文字、图画、仪式、节日、纪念场所等实体形式”。创建传承,是集体认同的重要根基。抗日战争是我国近代以来重要的一段历史,凝聚着内涵丰富的抗战精神,存留与构建抗战历史记忆更是意义非凡。而如今“精日”表现出的肆意解读,碎片化历史,传播抗战历史的错误认知,美化日本侵略者,干扰部分青年认知,在史实方面严重干扰部分青年对抗日战争的记忆。此外“精日”所传播的“死难者太少”“恶臭你支”等言论更是冲击了当前我国抗日战争历史记忆传达的价值理念。
其二,弱化青年对国家的认同感,危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认同是个体对所属地域、文化、集体的一种强烈归属感”,个体对国家的强烈认同感是凝聚国家力量的重要因素,有利于国家长久发展。当代青年将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时期的中流砥柱,青年的国家认同感对于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目前“精日”分子无视战争受难同胞,迷恋二战日本军服,对自己国家与民族不仅没有认同之感、热爱之情,甚至是仇恨自己民族,以自己国家为耻。“精日”群体自身思想摇摆不定,此部分人已经成为社会隐患,当下不仅不加收敛,甚至传播不当言论,抹黑英雄事迹,进一步抽离国家认同的文化根基。若不加以治理,其言行举止必将诱导其他青年,弱化我国青年的国家认同,动摇我国青年的坚定信仰,扼杀“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阻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实现过程。
(二)“精日”现象亟待治理
对于“精日”现象,社会各界均纷纷表达了愤怒与谴责,但“精日”分子“屡罚屡犯,有禁不止”。针对“精日”现象,笔者认为需要从主流价值观引导、历史教育创新、完善法律法规三方面着手,德法并行,从严治理。
1. 坚持发挥主流价值观的引领作用,着重关注爱国主义精神教育
任何言行都必然有某种价值观驱使,“精日”现象的产生也反映出当下少数青年价值观念不端的问题,因而遏制“精日”现象首先便需要从价值观入手,加强对青年价值观的引导,而这一过程中,则需要注重“点面结合”,有效增强青年群体与社会整体价值取向的相似性与一致性,筑牢思想屏障。其中,“面”是对主流价值观的灌输引导,即为加强青年判断是非的能力,所谓“点”则是爱国主义教育,即为重点解决“精日”分子爱国主义精神缺失的问题。
我国的主流价值观是在继承与发展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在弘扬与发展中国优秀传统价值观、在批判与发展西方价值观的过程中形成的正确的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的价值评价尺度与价值选择准则,已经成为我国发展的思想根基与精神支柱。当下强化主流价值观的引领作用,是抵制多元文化影响、扼杀“精日”思想萌芽的有力手段。一方面,大力宣传正面价值,这既需要使用旗帜鲜明的宣传手段,也需要寻找潜移默化的渗透路径,契合青年的心理特点,增强教育效果。另一方面,严厉痛斥反面事例,明确哪些需要反对,即树立大是大非观念,提升青年在多元文化环境下的辨识能力。
在筑起全面而牢固的思想保障之时,着重关注对青年群体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是对“精日”现象的精准防范。爱国主义是一种对国家的浓厚的特殊感情,基于此,个体乐意为国家服务。“精日”现象所表现出的特征几乎都反映出其爱国精神的匮乏,因而加强对青年的爱国主义教育,培养青年对民族、对国家的责任感,有利于青年自觉抵制他国对我国的诋毁行为,能够理性对待我国与其他国家之间存在的文化差异,以免走入歧途。
2.创新抗战历史教育方式,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抗战史观
没有历史的民族也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历史是现实的根源,不能被遗忘,不能被篡改。“精日”现象的泛起也暴露出我国抗日战争历史教育存在的漏洞,因而治理“精日”现象必然需要加强抗日战争史的普及教育,宣传抗战精神内涵,帮助青年树立正确的抗战史观,即做到历史知识、抗战精神、价值观念三位一体,全方面加强青年群体对抗战历史的了解,从而树立正确的抗战史观。
其一,注重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以学校系统历史教学为主,以社会舆论影响为辅。在学校教育方面,教材中需要补充更为翔实的史实资料,既让学生把握抗日战争的整体状况与价值意义,也要让学生充分接触有血有肉的历史细节,如在课本附录中加入受难者或抗战老兵的照片、口述史,或带领学生观看纪录片,等等。在社会教育方面,充分利用网络媒体、战争遗址、纪念馆、抗日战争相关纪念日等多元载体的教育功能,优化网络舆论环境,既要借助微信、微博、短视频等媒介宣传真实历史,弘扬英雄精神,同时又要严格监管网络言论,避免其他不当言论对大众造成干扰。其二,增强抗日战争历史教育仪式感,增强感染力。仪式感则是通过某种特别的行为、形式或者活动,去强化人们对某种事物的认同,如升国旗时行注目礼,潜移默化间让人对国旗及国家产生了敬畏爱戴之心。抗战史教育同样可以借以不同的仪式感深化人们对这段历史的认知与情感态度,如抗日战争史的教授课堂必须有默哀礼,适当增加实践内容,如访问抗战老兵记录走访心得等。其三,在历史教育中要注重对学生问题探究能力的培养,以应对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具备在繁杂观点面前能主动探索获得真相的基本素养。总而言之,“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让真实的历史呈现在社会群众面前并且使之入脑入心,便是对“巧舌抵赖”最有力的回击。
3.完善法律法规,严惩“精日”言行,防止破窗效应
当下,对于“精日”现象,从舆论媒体到社会公众,均是“反对的声音一边倒、抵制的表达不间断、愤怒的态度传四海”,虽然目前少数的“精日”分子的所作所为不能影响全局,但这绝不意味对于“精日”现象不需要采取严厉手段,对于此类现象更需要划清道德底线,对“精日”的出格言行绝不能姑息。詹姆士·威尔逊与乔治·凯林曾提出“破窗效应”理论,指出若不良现象没有被及时制止,则会给人带来信息暗示,认为这种行为是可以被社会接受的,不必为此付出代价,从而纷纷加以效仿。破窗效应强调的是环境信息对不良行为的诱导作用,当这种不良现象长时间无人过问,便会愈发泛滥。同样,在处理“精日”现象时,也需要预防破窗效应的发生,若对“精日”分子宽容处理,便会让一些已产生不良思想但尚未表现出来的人开始心无忌惮,让其他人默认为穿日本军服拍照可以被当作是某种特殊癖好,无关国家尊严,由此发展下去,甚至可能衍生出迷恋美国军服、迷恋韩国文化等其他“精美”“精韩”现象。因此,面对“精日”现象,更需要及时打击,完善相关立法,修补“破窗”,有效遏制其他类似现象于萌芽之中。
导论
一、概念厘定
(一)新时代青年群体
(二)新时代抗战史观
(三)新时代青年群体的抗战史观
二、历史观与历史记忆
(一)集体历史记忆与个体历史记忆
(二)历史记忆与历史观
(三)抗战老兵口述史研究综述
三、研究框架
第一章 “精日”现象的生成逻辑及应对措施
一、“精日”现象的泛起及表现特征
二、二、“精日”现象的生成逻辑
(一) 日本对华实行文化教育侵略的历史残留
(二)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盛行的思想祸水
(三) 抗战历史教育存在不足的现实困境
(四) 当代青年特殊处境的心理引诱
三、“精日”现象的消极影响与应对措施
(一) “精日”现象的消极影响不容忽视
(二) “精日”现象亟待治理
第二章 青年群体抗战史观分析
一、当代青年抗战史观存在的问题
(一)抗战过程模糊化
(二)抗战事迹娱乐化
(三)抗战英雄污名化
(四)抗战价值边缘化
二、当代青年群体抗战史观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抗战史观教育缺陷多
(二)抗战史观宣传偏差大
第三章 青年群体抗战历史记忆分析
一、抗战题材电视剧
(一)抗战题材电视剧的现状
(二)抗战题材电视剧存在问题的原因
(三)抗战题材电视剧对历史记忆的影响
二、抗战题材电影
(一)概述
(二)人物塑造与历史差距
(三)悲剧与喜剧交叉融合
(四)历史意义引导与历史话语权
三、抗战题材小说
(一)抗战小说的发展
(二)抗战小说对正确集体历史记忆的塑造
(三)抗战小说塑造集体历史记忆时出现的问题
(四)结语
四、抗战题材的历史普及读物
五、小结
第四章 抗战老兵口述
抗战老兵陈兴发:见多了鲜血与死亡,便不知道怕了
抗战老兵杜相云:八发子弹打死两个日本鬼子
抗战老兵刘长命:三次当逃兵,我参加了抗战,但不算一个英雄
抗战老兵李祥毕:没有我们就没有今天
抗战老兵乔树芝:渴望祖国统一的黄埔老兵
抗战老兵薛福顺:少年参军,一生报国
抗战老兵占仲华:轻伤不下火线,重伤不离战场
抗战老兵赵启生:我们抓到了鬼子的迫击炮手
抗战老兵夏心富:徘徊于鬼门关后,我参与了两次日军投降
抗战老兵熊士林:一腔热血保家卫国,还乡生活有起有落
抗战老兵臧家祺:志愿参军只为国泰民安
抗战老兵肖先东:抗战就是要有愚公移山的精神
抗战老兵徐光礼:坚守成为了影响我一生的信条
抗战老兵张培哲:魔鬼之地走出的铁血英雄
第五章 湖北地区大学生走访抗战老兵的感悟与收获
学生甲:让阳光普照,望精神永存
学生乙:真实,震撼,感动
学生丙:老兵精神不朽,荆楚红音永存
学生丁:走访日记
学生戊:走访感想
学生己:打捞历史的细节,唤醒心灵的痛感
学生庚:实践日记
学生辛:实践感想
学生壬:实践随笔
第六章 以抗战老兵口述史为基础的课程与教案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