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武汉历史文化概览
0.00     定价 ¥ 8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58251696
  • 作      者:
    编者:杨相卫|责编:杨振//胡新
  • 出 版 社 :
    武汉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2-04-01
收藏
编辑推荐
武汉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从商代盘龙城开始,悠悠三千五百余年,留下多姿多彩的城市文明。这里九省通衢,人文荟萃;襟江带河,百湖联珠…… 本书追寻远古至当代的历史发展节点,回眸江城人文炳蔚的精彩瞬间,以点带面,简明扼要,雅俗共赏,让市民看见乡愁,热爱家园;让游客记住武汉,流连忘返。
展开
作者简介
杨相卫,男,汉族,湖南武冈人,1967年9月出生,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1990年7月参加工作。曾任武汉市文化和旅游局党委书记、局长,现任武汉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局长。
展开
内容介绍
这本由武汉市文化和旅游局组织编纂的《武汉历史文化概览》,在武汉迈向国家中心城市的新征程中,“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深入发掘武汉历史文化内涵,用历史之光观照未来,以文化涵养城市精神,提升文化自信,增强发展动力,讲好新时代武汉故事,彰显城市独特魅力,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展开
精彩书摘
武汉位于华夏腹地中心、长江中游、江汉平原东部,市区由长江和汉水分隔而成的武昌、汉口、汉阳三镇组成。武昌居长江之南,汉口、汉阳居长江之北,汉阳与汉口又分别居于汉水南北,一座座现代化的桥梁如长虹卧波,将三镇紧密相连。
地理位置上,武汉处于东经113°41’~115°05’、北纬29°58’~31°22’。在平面直角坐标上,武汉市东西最大横距134公里,南北最大纵距约155公里,形如一只充满活力的彩蝶,自西向东,振翅欲飞。纵观武汉东南西北,最东边在新洲区徐古街将军山村,最西边在蔡甸区侏儒街国光村,最南边在江夏区湖泗街均堡村,最北边在黄陂区蔡店街李冲村。全市国土面积8569.15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885.11平方公里。
武汉北靠中原,南望湘粤,西依巴蜀,东连皖赣,居“天下之中”,有着众星拱月的意象之美。曾有人将武汉地理区位特征精练为以下数语:一线贯通、两江交汇、三镇雄峙、四海呼应、五方杂处、六路齐观、七星高照、八面玲珑、九省通衢、十指连心。其中“一线”指清末和民国时期建成的京汉铁路与粤汉铁路,“两江”为长江及其支流汉水,“三镇”为武昌、汉阳、汉口,“四海呼应”体现了武汉水资源的丰富,“五方杂处”指的是武汉市民的多元结构。其余诸语,大体诠释了武汉地处国中,交通四通八达,人文荟萃,具有先天多重特殊优势云云。毛泽东《菩萨蛮·黄鹤楼》中“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展示了武汉的地理形胜。
从中国地图上可以看到,甘肃兰州为中国自然地理的中心;而武汉则是中国经济地理与人文地理的中心,地理格局得天独厚。早在1800多年前的东汉时期,文学家、书法家蔡邕就在《汉津赋》中认为武汉有着优越的地理条件:“南援三州,北集京都。上控陇坻,下接江湖。导财运货,懋迁有无。”
在中国经济地理圈内,武汉处于区位交通优越的中心位置。以武汉为中心,以1200公里为半径,画一个圆,中国最主要的城市都在其中,可覆盖全国10亿人口和经济总量的90%。
武汉素有“九省通衢”的美誉,是“祖国立交桥”和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武汉市现代交通运输体系日趋完善,区域集空、铁、水、公、轨等多种交通方式于一体,高速公路四通八达,高铁可通达全国80%的重要城市,长江黄金水道通江达海,天河国际机场辐射全国、连接世界,通航点覆盖五大洲,武汉具备联结四方的纽带作用。
古往今来的有识之士十分看重武汉的独特形胜,清人顾祖禹认为武汉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关系到长江中下游的安危,是江淮及中国东南地区的命脉。他在《读史方舆纪要》中写道:“扼束江汉,襟带吴楚……自东晋之后,谈形势者,未尝不以武昌、夏口为要会。”清初地理学家刘献廷在《广阳杂记》中则突出了汉口天下之中的经济枢纽地位:“汉口不特为楚省咽喉,而云贵、四川、湖南、广西、陕西、河南、江西之货,皆于此焉转输,虽欲不雄天下,不可得也。”曾担任湖广总督多年的张之洞深知武汉地理位置的独特,今黄鹤楼公园东门镌刻有张之洞所撰楹联一副:“昔贤整顿乾坤,缔造多从江汉起;今日交通文轨,登临不觉亚欧遥。”形象地描绘了武汉砥柱中流、扼控四海、天下之中的枢纽地位。清末长期生活在中国的外国观察家的描述则更有代表性,日本驻汉口总领事水野幸吉曾评价当时的汉口:“汉口者为清国中一大市场,其位置居扬子江中流,上自四川、云南、贵州,下自安徽、江西、江苏各省,由湖南以通两广,由河南以达陕西、甘肃,四方杂货无不经由此道,论者谓为清国十八省、四百余州之中心矣,非虚语矣。”
如果将长江比喻成一条玉带,那么武汉就是镶嵌在这条玉带上的一颗耀眼明珠。武汉山水相连,山不高而秀雅,水纵横而多姿,地形地貌丰富多样,生态环境良好宜居。这里山水交融,丘陵起伏,湖光山色,美不胜收,为武汉人民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生存与发展环境。
(一)结构多样的武汉地形
武汉市地质结构以新华夏构造体系为主,几乎控制全市地质构造的轮廓。地貌属鄂东南丘陵经江汉平原东缘向大别山南麓低山丘陵过渡地区,中间低平,南部丘陵、垄岗环抱,北部低山林立。全市低山、丘陵、垄岗平原与平坦平原的面积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5.8%、12.3%、42.6%和39.3%,海拔在19.2米至873.7米之间,大部分在50米以下。P3-5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城市风貌
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
二、丰富多样的地形地貌
三、独具特色的气候、物产
四、宏伟壮丽的城市风景
第二章 历史变迁
一、史前时期——万类霜天竞自由
二、夏商周时期——城市曙光映江汉
三、秦汉至南朝时期一金戈铁马要津地
四、隋唐两宋时期——双城竞起治汉邑
五、元明时期——水陆发达湖广城
六、清代前期——三镇繁盛甲全楚
七、近现代——三镇峥嵘岁月稠
八、当代——武汉腾飞起宏图
第三章 名人足印
一、禹功矶上说大禹
二、鄂渚行吟悲屈原
三、鹦鹉洲上思祢衡
四、江城诗仙怀李白
五、双凤亭下话二程
六、鄂州抗金赞岳飞
七、一代豪雄陈友谅
八、“忠贞蒙冤”熊廷弼
九、“铁路之父”詹天佑
十、首义都督黎元洪
十一、孙中山二访武汉
十二、革命先驱董必武
十三、“地质元勋”李四光
十四、青年楷模恽代英
十五、一大代表陈潭秋
十六、人民领袖与武汉
第四章 特色文化
一、传统文化
二、工商文化
三、革命文化
四、民俗文化
附录
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一览表
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武汉市辛亥革命遗迹一览表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