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年的分裂与混乱,
多民族的斗争与融合,
中华在半崩溃中扩展,
看似寻常却字字带血。两晋南北朝,国人不愿意提及却必须了解的历史
刘裕篡晋:一生杀了六个皇帝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辛弃疾的一生,都渴望戎装上阵,收复祖国河山。
当他怀着满腔热血写下这首词的时候,想起的是北伐战场上意气风发的刘裕,字里行间满满都是钦佩,也有惋惜。在他心里,以刘裕的军事才能,是完全可以实现江山统一的。从“寄奴”的卑微,到率军北伐的意气风发,再到短暂的帝王生涯,刘裕注定就是乱世中的英雄。虽然,也有人对此有不同评价。说他毕竟谋权篡位,嗜杀如命,一生竟然杀死了六位皇帝。为了防止东晋复兴,还几乎灭了司马一族。
历史的答案是:帝王的功业,都是踩着白骨建立的。刘裕当政期间,南方一片繁荣。他所做的一切,纵使沾满鲜血,也算是顺应了历史的发展。从这个意义来看,难怪他得到了更多的正面评价。刘裕杀死的第一位皇帝,是桓玄。如果时光倒流,没有人相信他会是一个可以杀死皇帝的人。他出身贫寒,小时候差点被父亲丢掉,后来于心不忍又被捡了回来。他吃着百家饭长大,在门阀政治大行其道的东晋时代,他的人生看起来并没有什么光明的前景。不过,刘裕选择了一条正确的道路。战乱爆发后,他加入了北府军。而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对于一个没有背景的年轻人来说,这几乎是建功立业唯一的通路。因为思维敏捷,行动力和爆发力强,刘裕很快就展现出了军事才能,渐渐在北府军中崭露头角。东晋政权动荡,刘裕穿梭在大大小小的平叛行动中,积累了不少“工作经验”,能力受到肯定与认可。公元 402 年,桓玄爆发叛乱。北府军原本也接到了朝廷的平叛命令,但是因为领导刘牢之被收买,选择了为桓玄站台,结果桓玄几乎兵不血刃地夺取了东晋大权,并在夺权后反过来血洗了北府军的领导层。这件事,可以算作刘裕一生的转折点。因为职位不高,所以刘裕知道,无论如何也血洗不到自己的头上。相反,正因为领导层被血洗了一遍,自己这样的中层小领导反倒有了升职的机会。果然,他不但毫发无伤,保住了工作,还因为平定后来的卢循之乱立了功,被提拔为彭城内史,前途一片大好。公元 403 年,桓玄篡位称帝。他的妻子刘氏看人比较准,多次提醒丈夫:“刘裕这个人有野心,不会久居人下, 宜尽早除之。”桓玄有些犹豫,因为他已经杀了不少人,总要为自己手边留些能用的人吧?所以总是想着,再等等,等平定了关陇再杀也不迟。刘氏见状也无可奈何,只能叹气摇头。不过,刘裕却丝毫没有犹豫。自刘牢之死后,他就已经在暗中培植自己的力量,将曾经的北府军重新打造为一支战斗队伍。公元 404 年,刘裕借着打猎的名义,仅仅带着一千七百余人在京口举兵起义,竟然顺利歼灭了桓楚的兵力,连续斩杀吴甫之和皇甫敷两员大将。一时间,各地豪杰纷纷开始起义,愿意响应刘裕的号召。桓玄得知后大惊失色。他终于开始后悔当初没听媳妇的话,但也只能认清形势,坐船弃城逃跑。 刘裕坐镇京师,烧掉了楚太祖桓温的牌位(桓玄为父亲所设),接下了权力的接力棒,他竟然只用了短短几十天,就让京城恢复得井然有序。不得不说,与桓玄相比,他似乎天生就具有帝王之才。刘裕是个谨慎的人,他没有像桓玄那样心急,断然不会贸然称帝,因此迎回了白痴皇帝司马德宗。桓玄败走后,不久就被杀死。《晋书》记载,他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是:“是何人邪?敢杀天子!” 对方淡淡回答:“我这只是在杀天子之叛贼而已!” 桓玄是刘裕下令杀死的第一个皇帝。他带着一千多名北府兵,就颠覆了桓楚的政权,也奠定了他一生的基业。几年后,他的刀锋对准了第二位皇帝——南燕皇帝慕容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