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南方丝绸之路研究丛书(民族节庆卷)(精)
0.00     定价 ¥ 11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212106652
  • 作      者:
    作者:王万平|编者:李昆声|责编:袁小燕//孔健
  • 出 版 社 :
    安徽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2-02-01
收藏
作者简介
  李昆声,云南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曾任云南省博物馆副馆长(1984-1988)、馆长(1988-2002),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人类学系高级访问学者(1988年),日本国立民族学博物馆客座教授(1995-1996),中国台湾逢甲大学客座教授(2005年、2006年),中国台湾艺术大学客座教授(2011-2012)。著述和主编学术著作29部,论著收入《李昆声文集》(共4卷,云南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项。王万平大理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少数民族历史文化、民族政策与民族地区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主要关注藏彝走廊和丝绸之路上的民族文化交融,在《西南民族大学学报》《宗教学研究》《西北民族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省级教育科研项目1项,大理大学研究项目2项;主编校本教材1部,出版学术专著2部,获得省级教育科研成果二等奖,兼任中国民族政策学会理事。
展开
内容介绍
  “丝绸之路”是指西汉时期开辟的一条国际交通线,起点从我国西安,往西经过河西走廊、新疆沙漠地带,越帕米尔高原而到中亚、南亚、西亚的一条商道。20世纪初,在丝绸之路上的重镇甘肃敦煌的莫高窟千佛洞发现一大批非常重要的古代文献资料——“敦煌文书”,它成为全球学者研究的宝库。最终,在大量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一门多学科的国际显学——敦煌学。
  南方丝绸之路虽然比(北方)丝绸之路开辟得更早(学术界一般认为在战国时期,也有学者认为早在殷商时期),但是对于南方丝绸之路的研究尚处在起步阶段,更未形成一门多学科的国际显学。而且,各学科之间,甚少交叉互动。例如,南方丝绸之路的起点成都以及成都平原,一批重要的考古遗址:三星堆、金沙、十二里桥……考古发掘文物璀璨夺目,研究成果硕果累累,但很少纳入南方丝绸之路的整体研究中,也极少与其他学科互动。再如历史地理学的研究表明,南方丝绸之路在东南亚延伸后,与海上丝绸之路汇合,是一条通江达海之路。而考古学者在研究一些古代青铜器从中国云南往东南亚传播的问题时,过去也甚少了解它们是通过南方丝绸之路而抵达东南亚的。另外,对南方丝绸之路所经国家、地区以及不同的古代文明的对话、互鉴,亦甚少研究。
  这套丛书,试图研究南方丝绸之路上的路线、交通等历史地理问题,研究南方丝绸之路上的古代民族、现代民族和节庆,研究南方丝绸之路上遗存的重要文物古迹以及通过南方丝绸之路上从西亚、南亚、东南亚传入我国的古代文物等,以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语言表达出来,期望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展开
精彩书评
  ★这套丛书是南方丝绸之路新的研究成果,涵盖了历史地理、考古、民族史以及民族学领域,为我们认识南方丝绸之路带来了清晰的视角。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原所长,博导,教授 刘庆柱
  
  ★这套《南方丝绸之路研究丛书》纵向上跨越吉今,横向上包罗万象,为我们提供了宽广的视野和深入的剖析。
  ——四川大学杰出教授,博导,长江学者 霍巍
  
  ★李昆声先生主持之《南方丝绸之路研究丛书》,汇历史、地理、民族、考古之精英,集学术创新研究之菁华,诚可谓大成者也!
  ——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导,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段渝
展开
精彩书摘
  2013年9月和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使得发端于先秦、形成于秦汉、发展于魏晋南北朝、鼎盛于唐宋的“丝绸之路”再次进入世界的瞩目之中。
  作为东西方间经济、政治、文化的交流通道,“丝绸之路”最初指的是由长安出发,向西北经过河西走廊、西域到中亚,然后继续西行抵达罗马帝国的“沙漠—绿洲丝绸之路”。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者研究发现,除了“沙漠一绿洲丝绸之路”外,历史上还存在绵延于欧亚草原的“草原丝绸之路”、由东海至南海经印度洋航行至红海的“海上丝绸之路”和从四川成都出发经云南至缅甸、印度和中亚、西亚的“南方丝绸之路”。
  南方丝绸之路以富饶的成都平原为起点,经过云南进入缅甸再到印度,进而远达中亚及欧洲。这条道路古代称为“蜀身毒道”,现代学者称之为“蜀布之路”“西南丝绸之路”“南方丝绸之路”等。虽然提出“南方丝绸之路”的概念是在20世纪80年代,但中国学者对这条道路的研究肇始于20世纪20年代。梁启超先生在《中国印度之交通》中提到中印之间有6条交通线,其中第6条滇缅路,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南方丝绸之路”。抗日战争时期开始,著名学者张星娘、严德一、王婆楞、方国瑜、郑天挺、姚宝猷、夏光南、朱伯奇等,均对中国西南的对外交通展开过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其中方国瑜先生认为“中印文化之最初交通,当由滇蜀道”,“蜀通身毒之道”走向为“自蜀经滇池、洱海、哀牢诸地”;夏光南的《中印缅道交通史》系统梳理了中、印、缅之间,特别是中国滇西保山、德宏边区同印度、缅甸之间从古代直到抗战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来往和联系。这些研究为后来“南方丝绸之路”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国外学者中法国汉学家伯希和、日本学者藤田丰八等对这一古代交通路线都有专门研究。另外缅甸学者波巴信的《缅甸史》、英国学者哈威的《缅甸史》和霍尔的《东南亚史》等著作对这条古道也有涉及。
  20世纪50年代以后,大陆学者对这一通道的研究逐渐减少,但港台学者的研究不断深入,取得了许多开创性的成果。如台湾学者桑秀云以蜀布及邛竹在大夏的出现为切入点,认为早在张骞通西域以前,中国西南和印度北部就已经有了商业往来;香港学者饶宗颐以蜀布从陆路输入印度、缅甸的路线考察了中、印、缅古代交通;严耕望认为早在西汉时“牂柯进桑县为郡南部都尉治,置关,几出入”,即为滇越有通道之明证。这些成果可视为“南方丝绸之路”研究的继续发展。
  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界提出“南方丝绸之路”的概念,引起中外学者的高度关注和浓厚兴趣,学术成果大量出现。如:任乃强对“蜀身毒道”所出“四道”的走向作了较详尽的梳理;段渝系统分析了滇越道(永昌道)、僰道(五尺道)和牦牛道(灵关道)的走向问题,并且对西汉通西域之前的南方丝绸之路情况进行了研究;王子今结合四川向家坝遗址发掘材料,探讨了汉武帝时期“西夷西”道路对于中国古代交通史的重要意义;陈保亚系统地梳理了古代云南、四川和东南亚交通的情况,对汉武帝遣使张骞等人“出四道”通“身毒”的具体走向有所论及。陆韧教授以云南对外交通的发展为主轴,综合考察云南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将云南对外交通发展概括为:开启(先秦至汉晋)、拓展(唐宋)、全面开通(元明清)、向近代交通转变(19世纪中叶至“二战”结束)4个阶段,勾勒出云南近两千年对外交通变迁的轨迹,总结其发展的规律、特点以及影响因素,其中很多内容涉及“南方丝绸之路”云南段在不同时期的演变及特点。通过学者的研究,南方丝绸之路越来越清晰地出现在世人的视野中。
  ……
展开
目录
总序
丛书前言

第一章 南方丝绸之路及其民族概说
第一节 南方丝绸之路的开通
一、汉代以前的南方丝绸之路
二、汉武帝时代的“求通四道”
第二节 唐代以降南方丝绸之路的发展
一、南诏大理国时期古道的拓展
二、元明清时期古道的繁荣
第三节 南方丝绸之路上的民族及其文化
一、南方丝绸之路上的民族迁徙
二、南方丝绸之路上的文化流动
三、南方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融

第二章 灵关道上的民族节庆
第一节 羌历年
一、羌族历史及其文化
二、羌族信仰及“祭山会”的起源
三、 “羌历年”的仪式展演和文化变迁
第二节 火把节
一、彝族历史及其文化
二、火把节的起源传说
三、火把节文化的传承和嬗变
第三节 藏历年
一、康巴藏族历史与文化
二、藏族历法与藏历年的起源
三、康巴藏历年的仪式过程
第四节 三朵节
一、纳西族历史及文化
二、“三朵神”的演变和“三朵节”的形成
三、三朵节的祭祀对象和仪式过程
第五节 刀杆节
一、傈僳族历史与文化
二、刀杆节的起源传说
三、刀杆节的传统仪式和当代变迁

第三章 五尺道上的民族节庆
第一节 花山节
一、苗族历史及其文化
二、“踩花山”的起源传说
三、花山节的仪式展演
第二节 三月三
一、壮族历史与文化
……
第四章 永昌道上的民族节庆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