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对16-18世纪汉学、比较经学、比较神学三者相交的历史进行研究和反思。全书围绕着对经典的理解、经典的比较阅读、文化和信仰体系之间相互理解的可能、跨文化的诠释学之于人文科学的地位等问题,通过对汉学的产生、耶稣会传教士与儒家正典的相遇以及“中学西传”到欧洲以后在欧洲形成的思想运动等历史的梳理,展开对文化交流对话中如何共同阅读来自不同传统的文本的思考与探讨。
在第一部分,本书阐释16—18世纪的耶稣会士以及第一代汉学家处理中国经典的方式,他们一方面努力建立一套关于中国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致力于构建一种与其对中国思想与历史的不断发展的认知相一致的神学观。在第二部分,本书依据伽达默尔式的经典解读、中国宗教景观中的变易与持存,以及亚洲处境中新生的“比较神学”领域所涌现的问题,从这三方面对这一悠久的智识历史展开反思。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