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开国大事件(续集)
0.00     定价 ¥ 69.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15411040
  • 作      者:
    作者:陈思|责编:陈莎//周显亮
  • 出 版 社 :
    当代中国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1-12-01
收藏
作者简介

陈思(笔名完颜亮、霞飞等),满族,1979年出生,黑龙江人,中共党员,北京市作家协会会员。现供职于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研究领域为习近平思想和经历、党史、国史、清史、近现代史。参与课题并担任主笔的著作有:《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习近平在正定》《习近平在福州》《习近平在福建》。主持的课题有:中央党校重点课题“百年党史大家谈”(成果8篇发表在“国家高端智库”《思想理论内参》)。出版个人专著主要有:《开国大事件》(入选“北京市新闻出版局向老年人推荐的100本优秀图书”)、《毛泽东读古典名著》《国家荣光》《王府的前世今生》《康熙的大墙》;主编著作有《焦裕禄的九年洛阳岁月》等。发表学术论文、调研报告10余篇,党史、国史等历史类文章100余篇。文章多次被人民网等媒体和《学习活页文选》《马克思主义文摘》等期刊转载。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聚焦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历史。当时中国共产党面临着从军事斗争到新中国建设的历史任务转变,在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的带领下,中国共产党人以高超的政治智慧、坚定的政治信仰、“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迈情怀,积极应对国内国外复杂局面的挑战,采取了土地改革、治理黄河、发行人民币、抗美援朝、反腐败等一系列重大举措,再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人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进行开拓探索这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展开
精彩书摘

继军事斗争之后的“第二场决战”——土地改革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事件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亿万农民实行土地改革,因为这是在中国大地上推翻几千年封建土地制度,使中国农民获得真正解放的伟大斗争,无疑值得浓墨重彩地记上一笔。从当时实际情况来看,实行土地改革,也是稳定新中国的重大举措。如果土地改革失败了,刚刚成立的新中国就会失去亿万农民支持这一重要基础,工农联盟就会解体,新中国人民政权就会垮台。所以,1949年12月4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形容说:“这是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继军事斗争以后的第二场决战。”

陈永贵捡到一块银圆为什么乐得不得了农民与土地有着血肉相连的情结。农民一生就是盼着有一块自己的土地,才能安身立命。后来成为著名全国劳动模范的陈永贵,在老解放区土改时,分得一块土地后,心中的甜蜜和幸福,是说不完的。他这个过去没有一分土地的雇农,带着自己的儿子在自己分到的土地上耕种,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他的儿子在这块土地上捡到一块银圆,使陈永贵乐得不得了,认为这块土地给他带来了好运。

这个事例说明,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当年,连陈永贵这样有很高觉悟的农民,也喜爱土地。几千年来,广大农民深受封建制度的压迫,世世代代过着贫苦的生活。他们的劳动所得,大部分以地租的形式交给了地主,每到灾年,他们往往失去生活来源而流离失所,许多农民被饿死。其原因也是这些农民失去了土地。正因为这种处境,农民迫切希望推翻封建制度,改变自己的命运,因此他们具有很强的革命性。而农民革命性的源泉,就是想得到一块自己的土地。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斗争实践中,深刻地认识到了这个道理,在革命斗争中着力帮助农民解决土地问题。有了这个前提,广大农民才能在共产党领导下,与工人阶级结成联盟,并为中国革命胜利作出重大贡献。在土地革命战争期间,有广大农民的支持,才使中国共产党得以生存发展壮大。在抗日战争中,在广大农民的支持下,中国共产党的力量得到发展。在解放战争中,由于有广大农民的支持,中国人民解放军仅仅用三年时间就打败了国民党,成立了新中国。毛泽东说过这样的话:中国的主要人口是农民,革命靠了农民的援助才取得了胜利。当年,陈毅也说过:淮海战役的胜利是农民用小车推出来的。

中国共产党能够成立新中国,农民是立了大功的。因此,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首先想到的是中国共产党一定要给农民以实际利益。怎样做才能给农民以实际利益?从小生长在农村,在大革命时期又亲自领导过农民运动的毛泽东深知,给农民以土地,就是给农民以最大利益,而要给农民土地,就必须实行土地改革。

同时,毛泽东也考虑到了中国今后工业化和农村现存矛盾这两个因素。就国家工业化来说,毛泽东是这样认为的:国家工业化要靠农民的援助才能成功。就农村矛盾来说,毛泽东对这样一种情况看得很清楚:新中国成立后,就全国来说,封建统治已经被推翻了,但是,在广大新解放区的农村,封建土地制度还存在,这是一个矛盾。如果不改变现存土地制度,农民依然处在封建制度之下,他们就会看不到共产党给他们带来什么利益,就会与共产党离心离德,工农联盟就会瓦解,新中国政权就不稳固。

因此,毛泽东在开国之初就下定决心:新中国成立后要立即进行土地改革,使农民真正翻身做主人;新解放区的3.1亿农村人口,要用三年时间完成土改,废除封建土地制度。为了统一各阶层对中国共产党这个重大决策的认识,顺利完成土改任务,毛泽东强调:工人阶级应当积极地帮助农民进行土地改革,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也应当赞助这种改革,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更应当采取这种态度。他还说过这样的话:战争和土改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时期内考验中国一切人、一切党派的两个“关”。1950年6月23日,毛泽东在全国政协一届二次会议上致闭幕词时,说了这样一段话:“战争一关,已经基本上过去了,这一关我们大家都过得很好,全国人民是满意的。现在是要过土改一关,我希望我们大家都和过战争关一样也过得很好。大家多研究,多商量,打通思想,整齐步伐,组成一条伟大的反封建统一战线,就可以领导人民和帮助人民顺利地通过这一关。”

但是,要通过土改给农民以土地,又谈何容易!中国延续了几千年的封建制度,也限制了许多人的认识,他们认为,土地关系是不能改变的。过去土改时,就有地主说:我的土地是祖上留下来的,你种我的地,就得交租子,这是天经地义。很多农民也有这种认识:地主的土地是人家的,咱们给人家种地,人家给工钱,租人家的地种,就得交租子,这是千百年来的“老理儿”。

参加过晋察冀区土改的丁玲,曾描述了发动农民参加土改的困难。一个老佃农总是说:“唉,地是人家的嘛!”只有觉悟了的贫雇农才说:“人家的、人家的,你12年的租子,还买不下那几亩地!”“以前咱总以为咱欠江世荣(地主)的,前生欠了他的债,今世也欠他的债,还也还不清。可是昨天大家那么一算,可不是,咱给他种了6年地,一年8石租……六八四十八石,再加上利滚利,莫说15亩地,50亩地咱也置下了!咱们穷……就是因为他们吃了咱们的租子。咱们越养活他们,他们就越骑到咱脖子上不下来。”


展开
目录

继军事斗争之后的“第二场决战”——土地改革 | 001


陈永贵捡到一块银圆为什么乐得不得了 | 001


纠正过火行为必须打掉农村流氓 | 005


毛泽东亲笔列出土改中的关键问题 | 009


中共七届三中全会上讨论得非常热烈 | 015


土地改革法—“民主决策的一个范例” | 017



这不是一部电影的问题 | 020


一部电影引发两种对立意见的争论 | 020


争论引起了毛泽东的注意 | 022


毛泽东:《武训传》所提出的问题带有根本的性质 | 023


毛泽东派出一个调查组 | 026


武训是个什么样的人?《武训传》是怎样产生的? | 027


毛泽东亲笔修改《武训历史调查记》并批准


 《人民日报》发表 | 029


毛泽东:一个作品写得不好,就再写嘛,总该写好它 | 034



“一定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 | 036


毛泽东:藐视黄河就是藐视我们这个民族啊! | 036


毛泽东同意休假却用休假的时间去考察黄河 | 037


毛泽东说:我们要治理黄河,为人民造福 | 039


“我就爱听没有准备的汇报” | 041


“把黄河故道治好” | 042


“借点水来也可以” | 044


毛泽东亲手摇开了引黄灌溉大闸 | 046


毛泽东晚年想骑马第二次考察黄河,可惜未能如愿 | 047



新中国发行第二套人民币的艰难历程 | 049


在经济上升起“第二个太阳” | 049


在巩固人民政权中发行第二套人民币 | 053


 

苏联帮助新中国代印人民币 | 057


中央接受了陈云提出的建议 | 057


中苏双方30多次细节会谈体现苏方善意 | 058


中国关注防伪问题 | 061


中方频繁调整印币计划,苏方人员说“困难算不得什么” | 063


真诚合作,严密交接 | 066


特殊历史条件下中国紧急回收苏印“三种票” | 069


 

新中国成立初期周恩来在反腐败斗争中作出的重大贡献 | 071


增产节约运动中发现的问题使周恩来警觉 | 071


周恩来亲自批准将刘青山、张子善逮捕 | 072


周恩来主持制定了一份严惩贪污犯的文件 | 074


周恩来说:“上梁”不正,“下梁”必然歪 | 075


对于中央机关的“大老虎”必须依法严办 | 077


“对于大的,必须严办,从判十年以上徒刑直到杀头” | 078


周恩来提出“五个不能” | 082



周恩来殚精竭虑治水患 | 088


周恩来接到毛泽东三个批示 | 088


“为我们自己和我们的子孙打下万年根基” | 094


毛泽东把治理长江的重任也交给了周恩来 | 095


“我们不能只求治标,一定要治本” | 098


“我关心两件事:一个水利,一个上天” | 099


“要使江湖都对人民有利” | 100


周恩来只要听说有水利工程,就要到现场看看 | 102


“我最担心的,一个是治水治错了,一个是林木砍多了” | 103



李先念进京任财长 | 105


陈云向毛泽东推荐李先念,李先念奉调进京 | 105


毛泽东一句话使李先念振作精神走马上任  | 107


毛泽东称赞李先念是我党经济“四大名旦”之一 | 108


提出了“勒马缓行”的主张 | 110


李先念在反冒进问题上不得不作检讨 | 113


直接指出“大跃进”中有唯心论 | 115


李先念对毛泽东说:我是忧几亿人开不了饭  | 117


 

贺龙担任国家体委主任 | 119


毛泽东亲自决定贺龙担任新中国首任国家体委主任 | 119


搭起了领导中国体育运动的班子 | 121


贺龙抓体育既宣传又实干 | 123


贺龙抓住了开国之初体育工作存在的四个问题 | 126


为了“取经”,贺龙不辞辛苦在苏联多地考察 | 127


抓“尖子”人才,建一流队伍 | 129


倾注心血抓体育场馆建设 | 131


把体育当作一种文化 | 133


建设“又红又专”的体育队伍 | 134


提出“三从一大”原则 | 137


体育不能搞“花架子” | 138


必须办好体育院校 | 140


开展全民体育运动 | 143

 


李德生与上甘岭战役 | 148


主动请缨,要求率部入朝作战 | 148


使美李军队闻风丧胆的指挥员 | 149


接受指挥上甘岭战役的重任 | 149


“兵力前轻后重,火力前重后轻” | 151


在最严峻最艰苦作战阶段打赢一场硬仗 | 152


把上甘岭牢牢抓在志愿军手中 | 153

 


开国之初十世班禅大师返藏的艰辛历程 | 154


“十七条协议”确立十世班禅的地位,为他返藏


 奠定基础 | 154


主动示和展现十世班禅大师的博大胸襟 | 155


十世班禅大师决定哪怕历经千辛万苦也要返藏 | 157


十世班禅大师以智慧和毅力踏过入藏艰险路 | 160


十世班禅大师沉着坚毅平风波 | 163


十世班禅大师坚忍为国 | 165


 

朝鲜战争前后美国决策者的几个错误判断 | 168


美国决策者没有料到朝鲜人民军会在极短时间内


 超过李承晚军队 | 168


美国决策者低估了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的魄力 | 173


美国决策者低估了志愿军的战斗力 | 180


美国人没想到,中国人民志愿军即使在没有制空权的


 情况下也敢与美国人开战 | 184


 

毛岸英为国捐躯前后 | 189


经过长期艰苦磨炼的毛岸英具有较高政治觉悟 | 189


毛泽东对自己的子女要求很严格 | 191


毛岸英是志愿军第一个志愿兵 | 192


毛岸英到朝鲜后总是考虑别人的安全 | 195


毛岸英在美国飞机的一次轰炸中牺牲 | 196


毛泽东得知毛岸英牺牲的消息后说:“谁叫他是


 毛泽东的儿子呢。” | 196


 

朝鲜战争中新中国的重大外交活动 | 198


美国入侵朝鲜及台湾海峡,中国发出严正警告和抗议 | 198


中国政府通过印度政府这个“中间人”再次向


 美国发出外交警告 | 200


中国通过联合国这个讲台对美国进行了揭露 | 206


中朝军队沉重打击美李军后迫使美国签订停战协议 | 209

 


抗美援朝战争中的停战谈判 | 211


美李军队受到重创,不得不坐下来谈判 | 211


急于从朝鲜战场脱身的美国主动寻求谈判 | 213


毛泽东让周恩来主持谈判工作 | 215


美国和李承晚当局都对谈判没有诚意 | 217


停战谈判一开始双方各提议案 | 221


美国和李承晚当局威胁退出谈判,中朝方不为所动 | 223


谈判中的核心问题是军事分界线怎么划 | 226


新一轮战争较量,“联合国军”没讨到便宜 | 229


在战俘问题上双方各不让步 | 232


双方在战俘问题上达成妥协 | 238


李承晚横生枝节,四方谈判变成三方谈判 | 241


志愿军发起金城战役,予敌以沉重打击 | 244


朝鲜战争终于画上了休止符 | 246


 

毛泽东形成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构想 | 249


毛泽东看出蒋介石不想分裂中国 | 249


毛泽东说:台湾还是蒋介石当“总统”好 | 253


毛泽东和蒋介石派人互相沟通 | 255


周恩来把毛泽东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原则概括为


 “一纲四目” | 258


毛泽东答应把庐山送给蒋介石养老 | 261


晚年的蒋介石曾经秘约毛泽东访台 | 262


 

毛泽东决策大办民兵 | 266


毛泽东思考的三个重大问题 | 266


毛泽东形成了“全民皆兵”的思路 | 269


中国民兵形成了震慑侵略者的现实力量 | 274


毛泽东与赫鲁晓夫的不同看法 | 277


毛泽东提出民兵工作要“三落实” | 277


在毛泽东《为女民兵题照》鼓舞下 | 281


民兵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之一 | 283


 

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进入社会主义 | 286


毛泽东原来设想新中国成立后需要二三十年


 才能进入社会主义 | 286


毛泽东密切注意新中国社会经济生活的变化 | 289


毛泽东正式提出过渡问题 | 290


斯大林表态支持中国共产党提前过渡的设想 | 291


毛泽东探索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问题十分慎重 | 295


新税制引起毛泽东的注意 | 296


毛泽东南下调查时向基层通气 | 299


“总路线是照耀一切工作的灯塔” | 302


毛泽东作了五点自我批评 | 308


明确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 311


中国共产党对总路线作出完整表述 | 312



毛泽东在中共八大召开前夕 | 315


集中精力研究赫鲁晓夫秘密报告的影响 | 315


形成了中国独特社会主义建设思路 | 324


在组织修改八大政治报告时形成了一些新思想 | 327


毛泽东发表了一次有重大政治意义的谈话 | 329



主要参考文献 | 332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