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田野中国学研究论纲--基于浦市田野的学术反思/熤园问学
0.00     定价 ¥ 72.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66019592
  • 作      者:
    作者:谭必友|责编:李苏幸
  • 出 版 社 :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1-07-01
收藏
内容介绍
田野中国学,简单来说,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田野研究。本书是有关这一学问所涉及到的主要理论问题的阐释,因此命名为《田野中国学研究论纲》。 本书既是科研团队在湖南湘西浦市古镇进行了8年田野调查的基础上所做的学术反思,也是团队成员在出版了《田野中国学》之后的的进一步学术总结。因此,书中所阐述的观点,既有田野调查的实践基础,也有众多学者的集体智慧。可以与多个领域的学术活动进行对话。
展开
目录
序:如何建立中国文化本位的田野研究
绪论 田野中国学何以可能
一、主要概念题解
(一)浦市田野
(二)田野学科
(三)创知致用
(四)学术反思
二、关于建构“田野中国学”的几点思考
(一)中国文化研究中逐渐出现的裂痕与隐患
(二)田野中国学研究的意义
(三)田野中国学的研究对象
(四)田野中国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
三、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车之两轮、鸟之两翼”——论田野中国学与文献中国学的互补关系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累、传承之特征
(二)田野中国学是文献中国学的重要补充
(三)“礼失而求之于野”
(四)“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中华文化习得的必踏两轮,也是中华文化研究的必行之径
第一章浦市田野点:选点依据与初期田野
一、浦市古镇历史与文化
(一)浦市古镇的概念
(二)通过文献与田野建构的浦市古镇简史
(三)浦市古镇的族群与文化
二、专业教学的困境与对策
三、浦市古镇田野点的确立
四、大成之会:泸溪县委县政府组建精干力量领导旅游开发
五、浦市龙舟节的恢复及其带动浦市文化研究的广泛开展
六、初期田野:全面的历史文化调查与相关课题
本章小结众多偶然事件中有一根“致用”主线
第二章 创知致用:在浦市田野中与东西方田野学科对话
一、与学术宗旨有关的讨论
二、浦市田野的创新——与西方田野学科的对话
(一)对西方田野学科理论预设的突破
(二)浦市田野的创新
三、浦市田野的功用——与严如煜代表的中国传统田野研究对话
(一)严如煜其人
(二)严如煜浦市田野调查:体明用达的田野研究理念
(三)从严如煜出发,突破“致用”的局限性,追求知识创新
本章小结 田野中国学的田野工作:知识创新与经世致用的诗意结合
第三章 传统文化的能量及其释放
一、文化能量论的前史:从文化功能论到文化软实力论
(一)功能主义的“功能”
(二)文化价值理论
(三)文化力与文化软实力理论
(四)前人理论的特点与适用范围
二、以严如熤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传统文化能量理论
(一)严如煜与唐阆苑的学术争论
(二)严如煜提出“天下荒弃之物无不可整而治”的学术命题
三、传统文化的能量及其类型
(一)原生型文化及其能量
(二)聚合型文化及其能量
四、传统文化能量的释放形式
(一)自在释放
(二)传递或传播型释放
(三)知识创新型能量释放
五、文化能量释放理论对田野调查相关疑问的回应
(一)文化传播与知识创新活动的价值问题
(二)中国古代各级政府组织了广泛的田野调查为什么没有带来实质性的社会变革
(三)文化一体化观念倾向的误区
本章小结文化能量及其释放理论是田野中国学的基石
第四章 基地式田野:田野方法创新及应用
一、西方田野理论与方法批判
(一)西方田野学科田野理论与方法脉络
(二)西方田野理论与方法批判
二、基地式田野的提出与初步实践
(一)基地式田野的提出
(二)基地式田野的基本方法
(三)基地式田野的初步实践
三、基地式田野的学理依据
(一)传统文化呈现需要对田野基地坚持长期调查及相应的文化建设
(二)整合传统文化能量释放,实现对文化持有者的有效服务
(三)传统文化批判与社区文化品质的重构
四、组织跨时段研究团队的学理依据
(一)跨时段研究团队是基地式田野的内在逻辑
(二)跨时段研究团队是当代大学学科制度建设的必然产物
本章小结基地式田野方法有自己创新的内容
第五章 过程成果的提出及其运用
一、问题的提出:田野研究成果何谓
二、过程成果:浦市田野成果分类的新尝试
三、过程成果成立的条件
四、过程成果的特点及其运用实践
五、从费孝通的《桂行通讯》到《我在浦市读女神》
本章小结过程成果不是独立的成果类型
附:过程成果创作及运用笔谈
(一)“过程成果”写作要求谈——以参与撰写“南亚田野”为例
(二)过程成果能否成为人文社科的“基本法则”?——基于《南亚田野》微信文章写作的经验
(三)田野中国学过程成果写作与微信公众号
(四)田野“过程成果”是否应及时公开以保证“原创性”?——以参与撰写“浦市韵味”为例
第六章 中国古代创知致用田野范式及其贡献:以严如熤为观察中心
一、论题及相关概念
(一)田野调查学科
(二)清中期
(三)世界田野调查学术系谱
二、严如煜田野调查总体述评
三、清中期田野调查研究在中国的开展
四、严如熤对中国田野调查传统的继承与创新
(一)从官方组织的集体田野调查转型为学者个人的持续性田野调查
(二)与传统的方志撰修不同,严如煜的田野调查正向知识创新转型
(三)以民族文化为标志建立田野点的调查方法规范化
(四)主持撰修的《汉南续修郡志》成为那个时代的方志经典
五、清中期欧洲田野调查状况
(一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