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度在地图上消失的欧洲强国
颠覆性剖析波兰血与泪的历史
2.
波兰史专业学者乔治·肖-勒费弗代表作
3.剑桥大学、弗吉尼亚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等数十所世界名校的图书馆珍藏。众多名校的波兰史专业都将本书指定为必读书目。
我在多年前曾详细记录了瓜分波兰这一历史进程。其中很多阐释来自海因里希·冯·西贝尔(Heinrich von Sybel)和艾伯特·索雷尔(Albert Sorrell)一起编写的《法国大革命》里的几卷。我那时候之所以会对这段历史产生兴趣,是由于波兰的惨痛经历与1792年到1795年的大革命中的法国的经历息息相关。可是我觉得没有几个英国历史学家关注到这种联系。可是当时我还要处理很多其他事情,所以没能深究此事。
不过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开始的时候,分别于1772年、1793年和1795年[]签署条约瓜分了波兰的俄、普、奥三个国家,都对外宣称将在战争结束后拼尽全力让波兰各省份以政府自治的形式再次统一。这让我想到也许我可以利用波兰重新统一的可能,去探讨一些关于重新统一的问题,以此优化我之前所做的记载,将其变为简单易懂的三次瓜分波兰史。
从《法国大革命》一书中,我们不难发现海因里希·冯·西贝尔是带着偏爱之心在编写这本书的。在讲述普鲁士所犯下的罪行之时,海因里希·冯·西贝尔确实是站在公正的角度上的,可是他没有将其所有罪行都记录下来。若是承认了普鲁士所做的一些事情的话,那就可以算作“完全背信弃义了”,而他在书中的最后部分却为普鲁士的过错找了各种借口,觉得从维护德意志利益的角度出发,这种一定程度上的“背信弃义”是没有错的。可是艾伯特·索雷尔在讲述法国大革命的时候,却持一种相反的观点。我认真比对了他们二人对法国大革命的描述,也参考了其他的一些史料来作为补充。最终我所得出的结论和海因里希·冯·西贝尔完全不同,而在托马斯·卡莱尔(Thomas Carlyle)所编写的《腓特烈大帝史》中记载的普鲁士王国在首次瓜分波兰的交易中应负的责任一事上,我和作者的看法也不一样。
序言
第一章 无政府状态
第二章 众矢之的(1772年)
第三章 宪法改革
第四章 反法同盟
第五章 普鲁士的背叛
第六章 俄国人的侵袭
第七章 再入泥潭(1793年)
第八章 拯救法国
第九章 波兰起义
第十章 奥地利的退出
第十一章 功败垂成
第十二章 再而三的遭遇(1795年)
第十三章 拿破仑与华沙公国
第十四章 维也纳会议
第十五章 俄普奥三国之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