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晚期罗马帝国的西部历史上,蛮族和教会并未如吉本所说,是罗马帝国衰亡的主要原因。尽管未能很好地应对蛮族问题在政治性上是灾难性的,但蛮族尚不足以导致罗马帝国的崩溃;这一时期也是基督教会逐渐兴起的时期,罗马帝国受基督教的影响并不是很深。作者甚至认为,古代晚期的重要特征并非罗马的灭亡,或者“文明的终结”,而是一种根本的社会转型。古代晚期学科的开山人物彼得•布朗评价本书为一部“开创性的”佳作。
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待吉本在《罗马帝国衰亡史》中的叙述和他的那些追随者们的历史阐释呢?吉本的很多细节观察被证明依旧成立,但他用宗教和野蛮来解释西罗马帝国的崩溃是很难站住脚的。正如本书所论证的,蛮族实难对罗马的灭亡负责——尽管没能很好地应对蛮族问题在政治上是灾难性的。尽管吉本正确地指出,教会是从4世纪初到7世纪初的历史变迁的关键,但西部帝国的灭亡同样不能被归咎于宗教。大体而言,4世纪初的罗马帝国仅仅在肤浅的意义上是一个基督教帝国;300年之后,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由彻底基督教化的王国构成的世界。除非把基督教视为一种退步,我们很难把这个时代视为“文明的终结”。如果把这个时代视为一种根本的转型,就可以回避这种价值判断。这一转型的核心是教会的确立,转型不仅波及宗教,同样也对政治和社会的各个方面产生了影响。
……
我对教会的强调还可做一项引申。它意味着我们需要重估8世纪。与其认为加洛林家族为一个宗教和文化上贫瘠的时代重新注入了活力,我们不如这样问,查理•马特和丕平三世是否短暂地破坏了一个本质上以宗教为中心的社会—政治体系。尽管学者倾向于认为,加洛林时代在基督教统治意识形态领域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我们可能应该将之视为对一个宗教体系的重建,一开始破坏这个宗教体系的就是加洛林人自己的阿努尔夫家族祖先。查理•马特推行了教会财产世俗化的政策,以应对伊斯兰军队来到欧洲后出现的军事改革需要。
换言之,基督教的胜利,特别是教会的胜利,而非罗马的灭亡或蛮族的到来,才是4—7世纪的主要历史特征。虽然我不同意吉本将此视为历史倒退的看法,但我也坚持认为,我们不应该将这个时代视为现代史的开端——尽管牛津大学的现代史学科以284年为起始年份。相反,我认为,后罗马时代以宗教为秩序中心的历史世界需要与其他“神庙社会”比较,如法老时代的埃及、古代玛雅、印度的朱罗和毗奢耶那伽罗政权,或是柬埔寨的佛教文明。尽管存在大量的文化和政治连续性,早期中世纪的世界与孕育它的古典世界是非常不同的,两者之间的核心差异并不是蛮族的到来,而是基督教会在几乎所有生活领域中占据的主导地位。
【选自第93—96页】
前言与致谢
导言 西罗马帝国的终结:从衰亡到罗马世界的转型
第一章 吉本所列的次要原因:“军事专制的失序”和“君权的分割”
第二章 蛮族:“日耳曼和斯基泰蛮族的入侵和定居”
第三章 宗教与罗马世界的转型
第四章 宗教:“基督教的兴起、确立和内讧”
第五章 对罗马帝国灭亡的宗教回应
第六章 教义分裂
第七章 基督教的影响:一项定量分析
第八章 教士、士兵与官僚
第九章 对教会的捐助
第十章 超越吉本和罗斯托夫采夫
附录
拓展阅读
参考文献
译名对照表
附文 古代晚期的转型研究(1971-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