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时间概念及问题研究》:
1.个体之为源始时间之原则
既然已经明确了源始时间是延异的时间理解的本源,我们就可以确定个体为时间之存在的现实原则。
我们在电视上看到这样一个场景:人们点燃一炷香,用燃尽那柱香来约时。焚香定时表面上看好像是时间的测度问题,实际上唯有那柱香是时间性的存在,只有它才能够从其占有时间这一存在方式中起到定时的功能。且不管对时间概念的理解有多大的分歧,我们先把源始的时间定义为时间性的存在者存在之内在可能性的深度。只有个体才是时间性的存在。
当我们说“听完这首歌就走”,或是“抽完一支烟再去干活”之类的话时,我们的意思是需要一段时间。而听歌之类的行为涉及的时间关系却是多样性的,歌曲播放客观地消耗一段时间,听歌的行为也占用主体的一段时间。然而,通常所谓的线性时间观念则忽略了这两种时间的关系。如果我们把不依赖外在世界的本己的自在时间称为源始时间,如歌曲播放客观地拥有一个源始时间意义上的时间限度,则建构主义的时间指的是外部遭遇中多重时间形成的相互依赖的时间参照系。
源始的时间视域与一个时间性的存在者的存在完全吻合,有始有终。所谓时间性的存在者包括具有生灭过程的一切事物。源始时间视域可以独自展开而不为外在时间关系所限,如同神话中山中的七日并不同步于世上的千年。不可把源始时间等同于主观上的心理时间,心理时间是由对多重时间之间的关系的体验构建的。源始时间是构成心理时间以及外在统一视野中的时间关系的基础。这里要指出的是,我们并不是从我们降生于其中的世界上获得时间,而是我们总是自己有一段时间要打发。仅仅是因为我们在与世界的照面中打发时间才产生了外在时间关系,后者串联了源始的时间视域,使之与他者的时间同调并同时。
时间从本质上就不是他者,海德格尔说时间就是此在本身,或者是康德先验哲学意义上的纯粹自我。时间具有根本的不可夺性,一个缺乏时间的人不能直接从别人那里得到时间,如老人不能通过获取年轻人的时间延长自己的生命。如果把时间理解为一种本己的不可转存的禀赋,则他者时间本质上就是与我隔绝的。因此我的一刻钟和他者的一刻钟就永远不是等值的,从这一点来看,一个将死的二十岁的年轻人和一个将会活一百岁而此刻六十岁的老人论年轻没有意义。
我们把个体存在作为源始时间的本体论原则时,首先遭遇到的问题是对个体的唯名论意义上的定位。一棵树被视为一个个体存在者,而在某种条件下,一片树叶也作为个体存在。树叶的生灭时限与树的生灭时限是不同的,树的存在时间也并非树叶、树枝、树根等物的存在时间的总和,但树的源始时间可以还原到树叶的源始时间上。树存在的时间以树苗发芽始,至最后一个细胞死亡为限,因此树的源始时间全部还原到植物细胞的生灭时间上,且这是内在时间视域上非数字性或计算性的还原。仅仅在数字上可还原的时间属于建构主义的时间,而建构主义的时间则首先与时间测量技术相关,这种技术能够在各个时间关系中建立平衡的机制。与源始时间的“不同时”不同,建构主义时间既是同时性框架,又是时间的层次结构。
2.多元性与多重性源始时间
维维安·伊文斯说:“时间之结构服务于辨明从过去来到现在,并使我们能参与到未来中。”他认为时间是在空间中发生的过程的组成要素。因此时间的结构自然像是一个链子扣,有连接过去和未来的接头。另外还有一种类似的时间结构的说法,奥古斯丁认为时间在外在世界中没有位置,只存在于我们心中,而过去时间是记忆,现在时间是关注,未来时间则是期待。因此时间结构就等同于意识流的结构或心理材料存储的心理空间结构。总体来说,这些观点都以线性时间观为基础,这种线性结构的时间只窥见了现实的时间关系之一斑。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