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史学报》是我国古汉语研究领域最有影响的学术集刊,刊发的论文代表了汉语史研究的zuigao水平,反映了汉语史研究领域zuixin的学术动态,是研究汉语史
的必备参考书。
高本漢的中古音研究平議
——基於等韻的視角
馬德強
關於高本漢中古音研究的步驟,各類通論性著作一般都會有介紹,已為大家所熟知。整體而言,可以大致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選擇《切韻》音系作為中古音的代表,將它的音類整理出來,然後將其放入等韻框架,為其賦上一套等韻名目,即攝、等、開合、七音、清濁之類。第二階段,以各類等韻要素作為審音的依據,參考各地方言為中古音類擬音。很明顯,高本漢的中古音研究是建立在等韻基礎上的,這是他能夠取得成功的一大關鍵。
學術界習慣上稱高本漢的工作是構擬或者重建。高氏本人在法文原著裡使用的詞是reconstruire/reconstruction。可嚴格說來,他的研究程序與當時歐洲盛行的構擬模式有顯著差異。歐洲興起的歷史比較法到了二十世紀初已經發展到相當成熟的階段,但高本漢對這種方法並不滿意。他曾明確說過:
構擬的方法很久以前就完備了,並被應用於許多語言研究領域,但是我沒有僅僅滿足於這種方法,因為它不能解決我要解決的全部問題。(高本漢1946/2010:24)
高本漢結合漢語研究的實際情況對歷史比較法進行了改造。當時的漢語方言調查很不充分,能見到的一些方言材料主要是傳教士留下來的,數量不足而且質量粗疏。他親自調查了一些方言點,再加上借用別人的部分成果,收集的資料一共有三十三處(包括四種譯音資料)。這對幅員遼闊的漢語方言來說,只是很小的一部分,而且這些材料分佈很不均衡,多集中在北方。可是就構擬中古音系而言,南方方言的參考價值更大。高本漢曾經為找不到足夠多的南方地區的方言材料而苦惱過(馬悅然2009:98)。材料的不足勢必影響歷史比較法的有效實施。在這種情況下,高本漢入鄉隨俗,充分利用歷史文獻資源,將韻書、韻圖與歷史比較法巧妙結合起來,先根據歷史文獻定音類,然後再根據方言差異定音值。所擬的音除了能解釋各地方言的演變,還必須能與“歷史上的舊材料相合”。這樣就避免了單純使用歷史比較法帶來的缺陷,使所擬的音有確定的年代,因為《切韻》音系的年代是明確的,即“紀元五百年到六百年之間的一個語言”。可以看出,高本漢使用的其實是“中國化”了的歷史比較法,與盛行於西歐的經典版本有顯著差異。
高本漢的一段話頗能說明他的工作性質:
為研究漢語語音的演變,我們首先以古書上的材料為主,如反切跟韻表,儘量的來試定古代漢語的音系。這樣我們就定出古代音韻的分類:哪些字是有x聲母的,哪些字是有y韻母的等等。若想把這些x,y拿確切的音值代出來,這些古書上的材料就不夠了。那我們就得利用一批最重要的材料,就是現代方言。在把現代方言的音彙開始流覽一下以後,我們就可以把它們應用到歷史的語音上了。(高本漢1926/1994:451)
在等韻框架內用攝、等、開合為中古音類定位,這種工作相當於是列出音韻學裡的一些代數方程式;而比較各地方言為中古音類擬音等於是為代數方程式裡的x、y賦值。中古音類是已經確定好的,比較法只是為這些音類作注解,其實是用音標符號詮釋歷史音類。這可以看成是音韻學領域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