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言
众所周知,日常会话是一个快速的口语交际过程,交际者没有充分的时间来安排和组织交际话语,因而为了更准确地传达自己的意图,说话人在会话过程中会不断地监控、核查自己刚刚产出的话语。如果监控机制发现话语产出过程中出现问题,说话人就会进行相应的调整,这些调整必然在话语产出过程中留下痕迹(李民,2011a)。停顿(pause)、重复(repetition,RT)、修正(repair,RP)等现象既是话语产出过程中话语调整的产物,同时也是话语调整常用的手段。不过,值得关注的是,这些现象的出现客观上使得交际会话表现出了形式上的不顺畅。话语产出过程中出现的这些现象受到了病理学、心理学、社会学、语言学等领域研究者的关注,他们将这些现象称为非流利性(disfluency),并认为这是自然言语产出的重要特征之一。
1.母语非流利与二语非流利
除去口吃(stuttering)等病理性语言失调症外,正常人的母语日常言语中有6%~10%的话语包含停顿、重复、修正等非流利现象(Fox Tree,1993;马冬梅,2012)。如例(0-1)为正常英语本族语者产出的会话话语,其中也出现了多次停顿、重复以及自我修正(self-repair)等现象。可见,对于本族语者来讲,即使其话语中出现了较多的非流利现象,人们也可以理解其话语意义,很少有人会质疑他们的语言能力或语用能力。
(0-1)Um no I uh I don’t know I find the Ro- Romans anyway very I don’t know there’s a ( ) they they live through their senses more than the British do in a way and uh I find I f- f- I think that’s fine for a holiday but for any length I think it would start getting ( ) uh I’d just start feeling an outsider you know.No I need a I need a certain depth of community which ( ) which I didn’t see even in Siena which is a small ( ) place um there’s still the same um um there’s still that atmosphere.(Lickley,1994:1)
但是,在二语习得(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SLA)领域,流利性通常是判定二语学习者口语交际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是二语学习成功与否的极其重要的外显标志(常云,2008;陈平文,2008)。因此,对于外语学习者来说,大量非流利现象的出现往往被看成是一种消极现象,是二语水平欠佳的表现。如在英语口语教学或测试中,我们经常可以听到诸如例(0-2)发生在中国英语学习者之间的对话。
(0-2)【昨天是全国高考开考日,今天在英语角上,同学们谈起了自己高考时的情景。】
S16: Ahn, yesterday, the first day of the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er ( ), so do you remember when you took part in the, er, examination?
S17: (2.54) En, yes.I remember that day is very hot, and I er ( ) I I felt er very er very sick.Er ( ) and I remember en I took part in the exam at my own senior high school.And er ( ) we were, all of us wore the school uniform and ( ) to prove that I’m the, I was the student at the school.And er ( ) the teachers are, were also our school teachers.Er ( ) so, er ( ) but we did not cheat.@@@ Er ( ) er just I feel very er ( )
S16: Comfortable?
S17: yeah, yeah comfortable and, and er ( ) and very familiar with the environment.
S18: So am I.Er ( ) so, so were I.Er ( ) I took the examination in my own school too and er ( ) I sat beside the window er ( ) as well.Er ( ) only the only thing,
S17: Yeah.
S18: Er ( ) the only thing I remember is, is, that day is very very hot, is really very hot.
(G1-10F-SS-1)
例(0-2)为研究者在某高校英语角上所录制的一段对话。很多人的第一感觉可能就是这几位同学的口语水平不太高,因为他们表达磕磕绊绊,不是十分顺畅,中间出现了多处沉默(silence)、填充语(filler)、重复、插话、修正等现象。
一般认为,较少停顿、能一次性完成话语表达等是流利口语的标准。研究表明,中国英语学习者和英语本族语者在流利的程度上存在巨大差异,如马冬梅(2012)发现,非流利现象在二语学习者中的表现更为明显:中国英语学习者的口语非流利(简单型、并列型和复合型非流利)总频率是一语者的2.76倍,二语学习者非流利的具体形式(停顿、填充、重复和修正)频率是一语者的4.09倍。
这样一来,对于二语学习者来说,非流利现象的出现似乎构成了一个矛盾体:一方面,非流利现象在本族语者话语中大量存在并被接受;另一方面,流利性通常是判断二语学习者二语口语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表达不流利一般被认为是外语水平不高的体现。那么,对于二语学习者来说,其二语话语中非流利现象的存在到底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是说明二语学习者习得了目的语本族语者非流利现象后的应用,还是表明他们目的语水平不高?
普遍认为,“在二语学习过程中,非流利性是影响口语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二语学习者需要克服的主要问题之一”(高莹等,2014:63)。诚然,某一外语学习者的会话话语中如果有较多的非流利现象,极有可能说明该学习者外语水平较低。但是,非流利现象的出现并不总是意味着说话人语言表达能力不强,而有可能具有特殊的意义,如相关研究表明,停顿、重复等可以缓解言语计划压力,为交际者赢得正确和合适产出的时间(Chafe,1980;Clark & Wasow,1998;Fox et al.,1996;张文忠,2000,2002;缪海燕,2009;张琪,2010;权立宏,2012;陈浩,2013)。有学者甚至认为,某些语境下的非流利现象甚至是说话人的一种交际策略,具有特定的交际功能(Shriberg,1996;Rieger,2003;Bortfeld et al.,2001;Wong,2004;Carroll,2004;Tavakoli & Skehan,2005;权立宏,2012)。这一观点可从例(0-2)中S16一开始就产出的ahn中得到支持:若从纯语言学的角度来看,这只是一个没有任何词汇意义的语音填充;不过,ahn在这里却具有特殊的意义,起到提醒交际对方注意、启动话轮的作用。有研究者认为,笑声和填充停顿(filled pause,FP)是人类话语表达的社交线索。识别和理解这些现象能够为揭示说话人的意图和情感状态提供重要信息(Wagner et al.,2013)。二语学习者如果想达到目的语本族语者的水平,也应该达到本族语者的非流利水平,比如适时的犹豫以及合理的话语错误与修正(Lickley,2015)。
2.信息非流利、语言非流利和语用非流利
可见,任何一种语言现象的出现都有其道理(Kasper,2006),既然在母语中非流利是一种自然现象,那么在二语中也应有其存在的理由。为此,我们推断,这些非流利现象出现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种:①不知道要说什么,即思维表达遇到了困难;②知道要说什么,但遇到了语言表达问题,无法产出正确话语;③故意为之,从而更适切、恰当地传递信息、情感、意图。
弄清楚非流利现象出现的原因对二语习得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那些消极的、由困难引起的非流利,要想办法消除障碍,涉及语言本身的,可以仔细考察非流利现象提示的语言使用特征,为学习者提供反面案例;对于那些积极的、有助于交际进行的非流利,更应该深入探讨其策略方式与具体的交际功能,为学习者提供正面案例。
语言是人类交流的工具,语言使用涉及表达的内容与方式,即用什么样的语言传递什么样的信息,通俗地讲,就是说什么和怎么说。语言使用的主要功能或默认功能就是传递信息。有些非流利现象就是交际者在表达观点、传递相关信息时因思维突然中断或更改信息内容而出现的,我们称之为信息非流利。这对应上述导致非流利现象的第一种原因。
通常情况下,语言使用涉及两个维度:正确地使用语言和恰当地使用语言。语言表达正确是语言使用的基本要求,有时候,交际者为了提取和产出正确的语言形式会出现暂时的犹豫、停顿、修正等现象,我们称之为语言非流利。这对应上述导致非流利现象的第二种原因。有时候,仅仅是语言表达正确还不够,交际者为了达到特定的交际目的,如表示礼貌、维护对方面子等,会将犹豫、停顿、填充语等非流利现象当作一种策略资源,此时产出的非流利现象,我们称之为语用非流利 。这对应上述导致非流利现象的第三种原因。
目前,国内外非流利研究关注的多为语言非流利现象。研究者结合语音、词汇、句法等语言层面,对各种非流利现象的表现形式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并认为大多数非流利现象都反映了言语计划压力,提示了言语产出困难(Clark & Wasow,1998;陈浩,2013),是一种消极的语言现象。但同时,也有少部分研究或多或少地讨论了非流利现象的交际功能,认为非流利有时候也可以对交际进程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卢加伟,2015a)。但尚未见从语用的角度考察非流利现象的系统研究。
鉴于非流利现象存在的合理性,本书有理由假定:①语用层面的非流利现象更多的是一种策略资源,可以起到多种交际功能。②非流利现象的出现与学习者的二语水平与二语语用能力有着密切关系。
本书将结合大量自然语料,利用会话分析对这些假定进行验证。
3.几点思考
上述语言现象与相关问题引发了如下几点思考。
(1)作为话语非流利的两种类别,语用非流利与语言非流利有何区别与联系?从上述例子来看,语言非流利多为交际者被动产出,且多具有消极意义;语用非流利则是交际者主动产出,似乎有益于交际的进行。前者客观性较强,而后者更具主观性。
(2)二语学习者是否也能合理使用一些话语标记来提示语用非流利?在二语会话中,学习者往往会使用一些非流利形式来提示语言困难或信息变动。那么,他们是否也会合理运用一些话语标记形式来实现语用非流利以执行会话组织调整、维护面子等功能?或者,他们出现语用非流利时是否合理使用了话语标记来提示?
(3)语用非流利的出现是否与二语水平等因素相关?
(4)二语语用非流利对语用能力的发展有何意义?语用非流利的出现会消极地影响中国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