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计量语言学中最重要的奠基性著作
第1章 引言
第2章 语言学中的测量与建模
2.1 基本语言学特征的分布
2.2 语言学变量之间的相关性
2.3 结构规律
2.4 语言的动态规律
第3章 任务的提出及研究方法
第4章 建模
4.1 前言:音素/形素层面的构成元素
4.2 作为自适应系统的语言
4.3 语言学和协同学
4.4 概念的确定
4.5 系统理论手段:图形代数与线性算子
4.5.1 算子与图形
4.5.2 结构与函数
4.5.3 图形的简化
4.6 词汇系统的组成部分、结构及函数
4.6.1 音素总量
4.6.2 词汇量
4.6.3 长度
4.6.4 多义度
4.6.5 多文度
4.6.6 频率
4.6.7 长度(续)
4.7 子结构函数
4.8 需求、变量和过程
第5章 从模型到结果
5.1 直接关系
5.2 间接关系
5.3 结构特性的分布
5.4 动态性
第6章 模型的实证检验
6.1 可操作化
6.2 数据的获取与处理
6.3 实验方法
6.3.1 多义度
6.3.2 多文度
6.3.3 频率
6.3.4 长度
6.3.5 间接关系的检验
6.3.6 可操作化比较
6.3.7 检验结果小结
第7章 词汇的波动性
第8章 从基础模型到语言理论
8.1 所研制模型的意义
8.2 模型进一步发展的几点想法
8.2.1 具体领域的扩展以及结构的精确化
8.2.2 系统及其环境的相互作用
8.2.3 建模方法论
8.2.4 系统的时间连续统
第9章 结语
(原俄语版)后记:最新研究及前景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A1:多义度(PL)为长度(L)的函数
附表A2:多文度(PT)为多义度(PL)的函数
附表A3:频率(F)为多文度(PT)的函数
附表A4:频率(F)为多文度(PT)的函数:更精确的模型
附表A5:长度(L)为频率(F)的函数
附表A6:多义度(PL)与频率(F)的间接关系
附表A7:多文度(PT)与长度(L)的间接关系
附表A8:频率(F)与多义度(PL)的间接关系
附表A9:长度(L)与多文度(PT)的间接关系
附表A10:多义度(PL)与多文度(PT)的双重间接关系
附表A11:频率(F)与多文度(PT)的关系:所有词形
附表A12:频率(F)与多文度(PT)的关系:所有词目
附表A13:频率(F)与多文度(PT)的关系:名词词形
附表A14:频率(F)与多文度(PT)的关系:名词词目
附表A15:频率(F)与多文度(PT)的关系:形容词词形
附表A16:频率(F)与多文度(PT)的关系:形容词词目
附表A17:频率(F)与多文度(PT)的关系:动词词形
附表A18:频率(F)与多文度(PT)的关系:动词词目
附表A19:长度(L)为频率的函数(F):用于以20为单位的移动平均法
附表A20:长度(L)为频率的函数(F):用于以50为单位的移动平均法
附表A21:长度(L)为频率的函数(F):用于以100为单位的移动平均法
译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