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的秘密:太极内功心法大成捷要(一)》:
约在1902年,孙禄堂先生在形意拳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时候又辗转向八卦掌的第二代传人程廷华先生学艺。八卦掌自然与形意拳不同,并且各个方面不差于形意拳。否则,孙禄堂先生是没有必要浪费时间去学习的。
八卦掌由清朝的董海川先师所传,单田芳先生讲的家喻户晓的评书《童林传》的蓝本就是基于董海川先师的原型进行的艺术加工。八卦掌的准确来源并没有正史能够作为考据,但它的确与众不同。如果说形意拳体现的是集儒家的“六艺”于一身,那么,八卦掌体现的则是将《易经》的变化之道聚于一体。
儒家治世之道在乎刚正不阿,形意拳的硬打硬进无遮拦就是这种刚性极好的体现。而《易经》展现的万物变化之理则在八卦掌当中演化得极为充分,这是八卦掌游身转走的关键所在。很多人都以为八卦掌练的是围着对方转,这是极大的错误。
八卦掌实际通过转树的走动与变化,从而将丹田气、周身的劲力贯穿于变幻莫测的身法、步法、手法当中。我们的传统武术是非常讲究身法、步法的。武谚云:“传拳不传步,传步打师傅。”步法在实战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另外,“身随步转,步随身换”的武谚说的也是身法和步法不可分家。可看看现在的太极拳又有何身法、步法可言呢!
这也是孙禄堂先生要学习太极拳,并且在学习之后其技艺大幅提升的原因所在。如果将练形意拳比作榴弹炮,那么通过八卦掌的增幅,孙禄堂先生所练的形意拳这个榴弹炮就等于装上了巡航制导系统。无论防守上还是打击上,都自然是要高人一筹的。
在1912年之前,孙禄堂先生就是靠这两项绝技在身而名声大噪,在武林中获得了一席之地。本来,能集二艺于一体就已经足够了,奈何孙禄堂先生是个精益求精的人。别人一辈子也未必能把一门功夫练出来,他却用半辈子就把两门功夫都练出来了,这不得不让人感叹他的天分之高及对此道的辛勤付出。
其实,孙禄堂先生最终将学习太极拳作为他一生学拳生涯的句号,这让很多人都莫衷一是。有人说他想学太极是因为谦虚好学,也有人说他不过是为了求一美名而已。这当然是不可能的!能达到他那种程度的人对于虚名已经极为淡泊。实则是因为通过形意拳和八卦掌的几十年习练,技艺越发纯熟,而让他越来越感受到了一些难以言喻的东西。
对这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的深入探寻,到了他当时的那个境界,已经于形意、八卦上无法得到进一步的获取,而太极拳的理和法却恰恰让他认识到这是唯一能够解决其境界瓶颈的关键。
很多人都以为孙禄堂先生不过是想研磨形意、八卦、太极三家之理相通之处而学太极,这实在是对孙禄堂先生的明捧暗贬。若仅仅基于一个理字,又何须苦苦探求太极拳欲学而不得呢?!显然不是这样的。
他曾向当时的杨家请学,却被杨家婉言拒绝了。就在孙禄堂先生对太极拳的练习秘法向而往之的时候,1912年,北京城来了一位名为郝为真的先生。他练的是武禹襄先生传下来的太极拳。武禹襄先生是清嘉庆十七年(1812年)生人,他和杨禄躔先师是同乡。他在杨禄躔先师那里学到了一些太极拳的内容,但却不磕头拜师,以过去的这一行的规矩就不能与之尽述其妙。
杨禄躔先师无奈举荐其往自己的老师陈长兴先师处学习。当时陈长兴先师自谓年岁已高,告知可去赵堡镇找陈清平先生习之。这实际是不愿轻将秘法示人的托词。杨禄躔先师苦学十多年才绝学一身就可见过去学艺的不易之处。功夫这门学问,你只明其理而不得其法也是没有用的!所以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皆不乏聪明人,太极拳的原理也都是显而易见的,但不是谁都能参透其中的奥秘,根本原因就是不得其法而练。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