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国家与学术的地方互动(四川大学国立化进程1925-1939增订版)(精)/新史学丛书
0.00     定价 ¥ 96.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220132216
  • 作      者:
    作者:王东杰|责编:苏玲//冯珺|总主编:谭徐锋
  • 出 版 社 :
    四川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3-11-01
收藏
作者简介

本书以四川大学的国立化进程为例,探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国家统一运动对高等教育领域的影响,侧重于从“地方”以至机构的角度理解“国家统一”,*重外部因素与校园内小社会的相互影响,有助于深化我们在中国近代国家建构问题上的认知和理解。在方法论上,体现出以细微见宏大的努力。此书立论具体而充实,取材丰富,不仅充分利用留存档案,更以报刊、文集等各类文献互相比证。其见识不受分科局限,而得相关各科之利。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以四川大学的国立化进程为例,探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国家统一运动对高等教育领域的影响,侧重于从“地方”以至机构的角度理解“国家统一”,侧重外部因素与校园内小社会的相互影响,有助于深化我们在中国近代国家建构问题上的认知和理解。在方法论上,体现出以细微见宏大的努力。此书立论具体而充实,取材丰富,不仅充分利用留存档案,更以报刊、文集等各类文献互相比证。其见识不受分科局限,而得相关各科之利。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大学格局与地方政治:从“三大”鼎立到国立四川大学|

 

国立四川大学是1931年由国立成都大学(以下或简称“成大”)、国立成都师范大学(以下或简称“师大”)和公立四川大学(以下或简称“公立川大”)合并而成的。这三所学校,除了国立成都大学是20世纪20年代成立的,其他两所的历史都可追溯到清末。成都师大的前身是1905年组建的四川通省师范学堂,入民国后,先后改名四川优级师范学校、四川高等师范学校,1916年改为国立成都高等师范学校(以下或简称“高师”“成高”),成为当时六所国立高师之一。公立川大则由1906—1910年分别设立的四川通省法政学堂、四川通省农政学堂、四川藏文学堂、四川通省工业学堂、四川存古学堂,经过各种演变后,在1928年合并组建有关学校在1924年以前的沿革情况,参考四川大学校史编写组:《川大史稿》,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85年,第1~34页。。

  在国立川大成立之前,尤其是在20年代中后期,各校虽在人事上有所重合,在校际关系上却矛盾重重。合并的计划虽早在1928年就已出台,但因当事方各执己见,相持不下,几经争议后,又一度搁浅。直到1931年,因地方军政力量的强势介入,才算是尘埃落定。这一过程颇为曲折,各方的互动也极为复杂,涉及经济利益的冲突、不同教育观和文化观的碰撞等多种面相。从教育行政的角度看,更直接牵涉大学管理权的归属。这些问题在不同程度上延续到1931年后。可以说,川大国立化的序幕,是在20年代开启的。因此,有必要对此过程做一回溯。

 

第一节  “成、高纠纷”

 

国立成都大学的酝酿

  成都大学是四川最早组建的大学,其立校过程也最为曲折,和地方军政格局的变化,特别是川军不同派系间实力的消长息息相关。

 

 

  辛亥革命后,四川沦为各大政治派系争权的对象,以致军队山头林立,派系众多,彼此之间混战不休。1924年春,自1918年以来长期掌权的国民党系熊克武(字锦帆,1885—1970)部,在北洋政府支持下的杨森(1884—1977)部队的不断进攻下,战败出川。杨森攻入成都,独揽军政大权。3月,他派人接收国立成都高师(以下简称“高师”),原高师校长、国民党人吴玉章(1878—1966)交卸职务,旋即出川吴玉章:《吴玉章回忆录》,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78年,第120页。。杨森派来代替吴玉章的,是北大毕业生、曾一度担任高师英语学科主任的傅振烈(1893—1972),其时乃是杨森秘书团的秘书之一。

  这一决定立刻受到高师学生拒绝,先后两次发表宣言反对。其第一次宣言云:

 

  西南教育被蹂躏久矣,堂堂校长,屡出兵间。敝校国立于斯,亦数苦其荼毒。今何幸蔡州城下,喜见官军,百废待兴,黉序尤重。乃有无廉耻之傅振烈(字子东)竟敢于统一政府之下,弁髦国宪,夤缘私门,欲攫取敝校校长一席,以作群丑之根据地。当局者军事旁午,堕厥彀中,委令行之,受而不怍(本校校长中央得用委令,省政府礼聘,亦属例外)。查该傅振烈识浅体卑,风操蚩拙,精神萎靡,就木行将。前此奔竞敝校,滥竽教员,讲义不通(讲义具在),驱除以去。不得已拜军阀走狗熊(字晓岩,即摧残教育者)[按,晓岩,或作小岩,?—1937。引者注]之门,谬长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新学制会,不解学分,攻击频遭,□不知耻。至其私德卑卑,尤污楮墨……同人等慎重师资,不甘屈辱,良心自动,意图革新。对于傅振烈,矢志反对。至旧校长之去留,毫不过问。而新校长已电请政府简任有学问,有人格,有名望,并富于教育经验者,莅此接充,俾资起废。所望大雅名流,硕□耆旧,主张公道,抑此夸毗。敝校幸甚,中国幸甚。《高师反对傅振烈校长》,《商务日报》1924年2月23日,第2张第6版。括号中的话系原文。按,熊为国民党人,曾任四川省议会会长。据经济学家彭迪先(1908—1991)回忆:“1922年成都各校学生为争取教育经费独立举行游行,到省议会请愿。省议长熊晓岩将请愿代表拘押,引起大家义愤,组织游行的同学鼓励大家去熊晓岩家,找他质问,我也跟着大队同学打着小旗一起去闹。熊家事先早有准备,调来警察数百人镇压,结果同学与警察发生冲突,秩序大乱,喊声四起,学生闹了半天,不仅有的人受伤,而且毫无结果而回。”此处所谓“军阀走狗”“摧残教育”,盖与此事有关。参看彭迪先:《我的回忆与思考》,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10页。

 

从中可见,高师学生反傅,主要出自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其学问不佳,人品有亏,声名狼藉;二是,高师是国立学校,校长应由中央委任,不应由省政府任命。第一条是对傅振烈个人学行的品评,第二条则关系高师的学校性质及权力归属问题。成都高师虽自1916年以来即改“国立”,但20年代四川政治自成格局,事实上中央政府早已无力控制。“现官不如现管”,高师学生对杨森不能无所忌惮,因此,宣言集矢所向,主要还是傅振烈个人品行上。宣言并明确表示,无意过问“旧校长之去留”,强调反对傅振烈和吴玉章无关,亦出自这方面的考虑。

  第一次宣言发布后,并无效果,傅振烈在杨森支持下,依然到任视事,聘任教员。学生遂发布第二次反傅宣言,内称:“顷闻所聘先生,悉皆退聘。即有一二走狗,为之沿街收匿传单者,亦为我辈发觉,加以申斥。至当局方面,已一再陈情,恳求义断。”在撤傅命令未下之前,傅氏“所有一切行为,则认为私人交涉,不能于敝校发生效用”。宣言“为国家计,为学业计”,提出两条建设意见。一是“聘选新校长之标准”:

 

  (一)海内名宿,确有学术,不涉政潮者;(二)于专门教育,富有研究及经验者;(三)对于西南各省教育,确有计划者;(四)川籍学者,如张真[应为张真如,即张颐。此条引文中凡方括号内文字皆系引者注,圆括号内文字系原文所有],如任叔永[即任鸿隽](同人等于二人素昧平生,特其著述足以快人心脾,故略奉[原文如此,疑当为“举”]之,以作理想人格云)之流,或省外与张、任相者[原文如此,疑有脱文],均表欢迎。

 

其次,“在新校长未到校以前,援京沪各校例,由同学公请前教务长何叔宜先生,及前斋务主任秦丕基先生维持学校一切进行。至于傅振烈个人,倘不退避,则与流氓擅入学校一例对付”《高师反对傅振烈第二次宣言》,《商务日报》1924年2月27日,第2张第6版。。

  除了这两个在宣言中公开表述的理由外,米庆云先生后来通过对高师、成大师生的采访发现,时人拒傅,还有一层更为微妙的人事派系方面的原因:“傅是留美学生,而四川高等教育,自清末民初起都是留日学生在主办。”不但高师校长,其他几个专门学校的校长和老师,以及四川军政界的上层人物也多是留日学生。其时“欧美留学生在四川教育界和政界,人数很少,也还没有形成力量。傅以一个留美学生获得四川教育界第一把交椅的高师校长位置,这是打破旧有秩序的突出事例,当然会引起同行人的震惊”关于国立成都大学成立和发展的基本情况,参看四川大学校史编写组:《川大史稿》,第90~94、102~109页;米庆云:《国立成都大学兴废记略——从成大、成高的纠纷到成大、师大、川大的合并》(以下简称《成大兴废》),收在四川省政协、四川省省志编辑委员会编:《四川文史资料选辑》第8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63年,第63~92页。《川大史稿》叙述较略,米文较详。米庆云曾在成大读过书,在写作过程中又采访了成大、高师(师大)的不少师生,他的文章中提供了不少公开发表的文字中不易见到的内幕,颇具参考价值。。只是这条理由不如前两条那么“正大光明”,不便在宣言一类文字中公开表达而已。

 


展开
目录

目录



绪论 001


第一章  大学格局与地方政治:从“三大”鼎立到国立四川大学017


第一节  “成、高纠纷”018


第二节  “三大”鼎立045


第三节  国立四川大学的成立070


第四节  小结087


第二章  “不在场”的中央:“国立化”初期的惨淡经营093


第一节  “三大”矛盾的继续094


第二节  在困境中维持川大的努力102


第三节  王兆荣任职期间川大的基本情况119


第四节  中央入川与教育部整顿川大130


第五节  小结140


第三章  “把国立二字真实化”:任鸿隽长校时期的改革143


第一节  任鸿隽长川大144


第二节  任鸿隽的治校思想149


第三节  “现代化”与“国立化”的具体措施与表现159


第四节  《川行琐记》事件与任鸿隽去职188


第五节  小结210



第四章  成为“名副其实之国立大学”:“拒程运动”的前前后后220


第一节  “国立化”进程的迅速推进221


第二节  “拒程”运动236


第三节  余波:从“国立化”到“党化”272


第四节  小结279


第五章  大学中的“国家”:总结与思考283


附录  学术“中心”与“边缘”互动中的典范融合:四川大学历史学科的发展309


征引文献351


主题索引372


原版后记402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