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我的志愿
0.00     定价 ¥ 59.8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1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51324069
  • 作      者:
    作者:吴於人//罗翔//陶勇|责编:蔡晶晶//强紫芳
  • 出 版 社 :
    太白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3-07-01
收藏
编辑推荐

★全国高校知名教授及专业毕业生,提供全专业门类的填报建议,为大学生做好人生选择

★名师云集:吴姥姥(吴於人)、罗翔、宋浩、陶勇、李若山等18位高校教授,分享专业苦乐,树立人生志向

★真实经历:除教授外,还邀请各个学科门类的毕业生从校园学习、毕业就业、考研等角度分享真实经历,参考价值加满

★少走弯路:大学专业是人生的重大选择,听取专业教授、学长学姐的经验之谈,可以打破信息壁垒,减少信息差


展开
作者简介

徐英瑾,复旦大学哲学教授

靳卫萍,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所副教授

杨立新,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

罗翔,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教授

杨一呦,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讲师

黄平,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

董晨宇,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讲师

武黎嵩,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

吴於人,同济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

宋浩,山东财经大学副教授

韩卓,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教授

曾群,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建筑师

初雯雯,北京林业大学博士,阿勒泰地区自然保护协会创始人

陶勇,北京朝阳医院眼科主任医师

李若山,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会计系教授

钱婧,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

陈传席,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叶剑青,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教授

取景框看世界,复旦大学经济学博士生


展开
内容介绍
《我的志愿》汇聚全国重点高校12大学科18位教授,分享专业经历与心得,为高中生、大学生提供专业志愿填报及学习的人生建议。助你填报理想志愿,打破信息壁垒,不走人生弯路!全书覆盖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的12个学科门类,邀请吴於人、罗翔、陶勇、宋浩等教授作为每门学科的代表,启迪专业志向,拓展学业视野。除教授外,还收录了对各专业毕业生的访谈,揭秘真实大学生活与学习经验。本书不仅是志愿填报指南,更是洞悉专业特性,助你做出更明智的人生选择!
展开
精彩书摘

罗翔《一起成为法治之光》节选

如果你想追求功名利禄,当大官,赚大钱,法律专业不一定是一个好的选择。法律拒绝追求最好,只是避免最坏。所以它无法给你许诺一个最好的人生,但也许能够防止你出现最坏的局面。当然,这并不是意味着学习法律就无法获得世俗的成功,成功只是职业的附随价值。好医生的标准不是名利双收,而是医术高明、医者仁心,这样的医生通常能够得名得利。按照法律的专业精神努力工作,有可能获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但这种成功只是附随的目标,它并非专业的根本目的。

法学院有部必看的电影《魔鬼代言人》,年轻有为的律师凯文禁不住高薪豪宅的诱惑,带着妻子从家乡来到纽约发展,在一个又一个成功中迷失了自己。为了追求利益和打赢官司,他放弃了律师操守;为了追逐胜诉,不惜隐瞒证据;为了事业牺牲家庭,甚至导致妻子自杀。最后他才发现,他其实是魔鬼的私生子,成功全都来源于魔鬼的操控。魔鬼正是试图通过成功让我们放弃自己安身立命的美好价值。在影片的结尾,魔鬼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虚荣,无疑是我最爱的罪。”在这样一个成功主义价值观弥漫的世界,我们如何以一种更高的视野看待我们的专业,这是每一个法律人都要去思考的问题。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读经典才能对抗潮流,了解世人真实的疾苦才能知道法律的公平和正义不仅仅是一套说辞。

总体上来看,法学的就业面还是比较广的,建设法治社会,需要越来越多的法律人才。不少法律专业的同学毕业后会去公检法司等政法机关,当然也有的会去其他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做律师的同学也不少。有趣的是,大部分同学最后都没有从事法律行业,有做企业的,做主持人的,还有不少和我一样去学校做老师的。专业只是一块敲门砖,为你打开一扇大门,里面也许有无限可能,学习法律并不一定就要从事法律行业。准确地说,社会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法律,所以也可以从事社会生活的各行各业。

可以肯定的是,人生所有的选择都是不完美的。选择意味着放弃,当任何一种选择遇到挫折,后悔总是如影随形,我们总是会想如果当初选择另一个专业,情况会不会更好。然而,人生没有那么多如果,只是我们在进行选择之前,应当对拟选专业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法律从不追求最好,它只是避免最坏。对于每一位选择法律的同学,我推荐大家看三本书:一是卡夫卡的《审判》,二是加缪的《局外人》,三是托尔斯泰的《复活》。这三本书提醒我们,人类的法律制度具有天生的不完美,有时会让人有荒谬的感觉。但是唯有认识到不完美与荒谬,我们才有追求完美与拒绝荒谬的力量与勇气。为什么人类不是夜行动物,而被设计为白天工作晚上睡觉,也许这正是为了提醒我们,无须与黑夜纠缠不清,不如躺下休息,从容迎接每一个清晨的到来。

我们都在借来的时间中生活,感谢你选择法律专业,用你最宝贵的时间为法治建设添砖加瓦,愿我们一起成为法治之光。

 

黄平《青春、大学、文学,这三个词是相通的》(节选)

中文系的核心竞争力

最后,尤其是家长比较关心的问题是:学了中文系将来做什么?大家可能听过形容中文系乃至于文科的一种说法:文学或文科是“无用之用”,“无用之用,方是大用”。这种说法的“用”,对应的是工科,比如计算机专业。坦率讲,我个人不认同这种说法,这种说法没有错,但很容易流于软弱的自我安慰。文学有其“大用”,这当然没错,但这不唯文科所独有。任何一个工科专业,在其显而易见的“有用”基础上,背后都有其“大用”,都离不开对于世界终极奥秘的探索。如果我们一味强调“无用之用”,其实大家记住的,往往是“无用”。

然而文学在“大用”之外,从来不是“无用”的,文学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人类迄今为止,主要的交流方式,依然是语言文字。在微信时代,我们和文字打交道更多,而不是更少。哪怕发个短视频或者在朋友圈发组九宫格的图片,你总要写几句话。也许一句话不说,但我们对于视频或图片的理解,渗透着无形的文学思维。进一步说,人类迄今为止,主要的理解世界的方式,还是依靠叙事。没有汽车或手机,我们的生活质量会严重下降,但生活还可以继续;假设所有的故事都消失了,我们的文明将不复存在。这不仅仅是指小说、诗歌、戏剧、影视、游戏等从生活中消失了,从民族国家层面的宏大叙事,到家庭生活层面的日常叙事,我们都依赖文学的支撑。文学和数学,之所以是人类最传统的学科,在于这两个学科都提供了人类文明基础性的符号以及围绕这些符号的组织方式。


展开
目录

徐英瑾《爱智慧,学哲学,拥有大局观的人生》

靳卫萍《做出机会成本最小的选择》

杨立新《法学之路的苦与乐》

罗翔《一起成为法治之光》

杨一呦《教育学是属人的》

黄平《青春、大学、文学,这三个词是相通的》

董晨宇《人与人的连接如何可能》

武黎嵩《这是一门关乎“天意”的学问》

吴於人《好奇心是物理学习的引子》

宋浩《学数学真的很难,但能为人生打好基础》

韩卓《学心理学就像探索全宇宙》

曾群《建筑是空间的艺术》

初雯雯《我在新疆保护野生动物》

陶勇《学医路上的技、艺、理》

李若山《学会吃专业的苦——谈谈我的会计人生》

钱婧《热爱和责任缺一不可》

陈传席《自由、丰富和实际的艺术史研究》

叶剑青:《绘画作为志愿》

取景框看世界:“12大学科”学生访谈系列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