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价值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价值
1.2 研究目标、思路与方法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思路
1.2.3 研究方法
第2章 “一带一路”背景下高等教育国际合作的理论研究
2.1 文献综述
2.1.1 高等教育国际交流合作的国外研究
2.1.2 高等教育国际交流合作的国内研究
2.2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主要指标
2.2.1 高等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形式
2.2.2 教师国际化交流指标
2.2.3 学生国际化交流指标
2.2.4 课程设置国际化指标
第3章 中国不同地区与东盟国家高等教育国际合作机制比较研究
3.1 国外高等教育国际合作实践
3.2 中国不同省(区)合作办学项目发展情况
3.2.1 各省(区)合作办学项目统计
3.2.2 与不同国家或地区开展合作的情况统计
3.2.3 各省(区)合作项目比较
3.3 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交流的特征
3.3.1 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全球化与民族性的统一
3.3.2 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国际战略目的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3.3.3 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教育融合性与创新性的统一
3.4 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现状
3.4.1 全外语授课专业占比小,国际话语权有待提升
3.4.2 境外办学日益兴起,高校出现“外倾式形态”
3.4.3 教育国际化发展失衡,中部高校发展乏力
3.4.4 “双一流”高校发展领先,学生国际化培养待加强
3.5 “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国际合作
3.5.1 “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合作意义
3.5.2 “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合作实践进程
3.5.3 “中国西部地区—东盟”高等教育合作调研情况
3.6 中国不同地区与东盟高等教育国际合作机制实践
3.6.1 “中国东部地区—东盟”高等教育国际合作实践
3.6.2 “中国中部地区—东盟”高等教育国际合作实践
3.7 中国各地区高等教育国际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3.7.1 合作机制与框架不健全
3.7.2 经费投入严重缺乏
3.7.3 高等教育质量缺乏保障
3.7.4 区域人员流动单一
第4章 “贵州—东盟”高等教育国际合作现状研究
4.1 贵州省高等教育国际化合作情况调研
4.1.1 被调研人员所在院校/机构基本情况
4.1.2 被调研人员所在院校/机构国际教育合作组织规范情况
4.1.3 被调研人员所在院校/机构国际教育合作发展现状
4.2 贵州省高等教育国际化合作案例
4.2.1 贵州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
4.2.2 贵州大学
4.2.3 贵州民族大学
4.2.4 贵州医科大学
4.3 “贵州—东盟”高等教育合作的社会基础
4.3.1 互利互惠的经济合作
4.3.2 互信友好的区域政治
4.3.3 共生包容的社会文化
4.3.4 互补共促的高等教育
第5章 “贵州—东盟”高等教育国际合作创新研究
5.1 贵州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应遵守的原则
5.1.1 国际性与开放性原则
5.1.2 适应性与超前性原则
5.1.3 针对性与实效性原则
5.2 完善已有的贵州高等教育国际合作框架机制
5.2.1 完善基于服务贸易协议的高等教育合作机制
5.2.2 完善大湄公河次区域高等教育合作机制
5.2.3 完善“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沟通与对话机制
5.2.4 完善“贵州—东盟”高校间建立的双向合作交流机制
5.3 中国高等教育国际交流合作改进措施
5.3.1 进一步利用现有的国际教育交流合作机制
5.3.2 加大国际高等教育合作项目投入
5.3.3 建立高教联盟,进行合作办学
5.3.4 扩大东盟国家来华留学生规模,加大奖学金额度
5.4 贵州高等教育国际合作举措的继承与创新
5.4.1 课程国际化合作的继承与创新
5.4.2 教师队伍建设国际化合作的继承与创新
5.4.3 学生培养国际化合作的继承与创新
5.4.4 高校管理国际化策略合作的继承与创新
5.5 探索建立适应贵州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战略的保障机制
5.5.1 建立高等教育国际化政策机制
5.5.2 建立高等教育国际化资源共享机制
5.5.3 建立高等教育国际化评价机制
5.5.4 建立高等教育国际化风险管理机制
第6章 研究结论
附录
附录A 问卷调研样表
附录B 问卷调研报告
附录C 现场访谈报告
参考文献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