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同教育范式研究
0.00     定价 ¥ 8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13085618
  • 作      者:
    作者:张妍|责编:兰涛
  • 出 版 社 :
    知识产权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2-12-01
收藏
编辑推荐
本书围绕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境和教学评价等方面,探索构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同教育新范式。
展开
作者简介
张妍,海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主持省级以上课题2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曾获第11届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2020粤桂琼赣滇五省(区)高校思政课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一等奖、海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海南省思政论坛论文一等奖。
展开
内容介绍
基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认同教育本质,应该在理论与实践两个维度上,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问题的解决和教学实效性的提升,建立理论逻辑、构建实践范式。理论上,尊重并利用认同教育通过“互动”求同识异的规律、通过价值满足激发“归属感”的规律、通过各种影响因素的“共振”明确身份的规律、通过实践固化认同成果的规律,认清并秉持“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原则、政治原则、一体化原则、协同原则、比较原则、共情原则、实践原则;实践上,在对“什么样的人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更容易被认同”“讲什么内容更容易被认同”“怎么讲更容易被认同”“在什么环境下讲更容易被认同”“教学实效性该如何评价”等问题思考和回答中,围绕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境和教学评价等方面,探索构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同教育新范式。
展开
精彩书摘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培养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认同为教学目标,以激发大学生与马克思主义的“双向归属”为重点教学内容,以“认知认同—情感认同—行为认同”为教学方法论逻辑。
展开
目录
目录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现有研究的局限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五、创新之处
(一)研究视域新
(二)理论观点新
(三)本质挖掘深
(四)解决办法全
第一章认同教育的基础理论
一、认同的内涵与本质
(一)认同的内涵
(二)认同的本质
二、认同的层次
(一)认知认同
(二)情感认同
(三)行为认同
三、认同教育的内涵、功能与目标
(一)认同教育的内涵
(二)认同教育的功能
(三)认同教育的目标
四、认同教育的影响因素
(一)利益因素
(二)情感因素
(三)环境因素
(四)认同教育影响因素的“共振”
本章小结
第二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本质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历史演进
(一)马列主义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早期设立
(二)“85方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初步探索
(三)“98方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体系建设
(四)“05方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发展
(五)新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地位与作用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地位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要素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法
(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评价
本章小结
第三章认同教育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成效与问题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取得的积极成效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新亮点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新方法
(三)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认同的新气象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形式的悖论:“热闹”与“冷清”
(二)教学内容的悖论:“熟悉”与“疏离”
(三)教学效果的悖论:“强调”与“弱化”
(四)教学评价的悖论:“高开”与“低走”
三、认同教育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问题的成因
(一)教师的能力和素质没能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认同产生强大磁场
(二)教学内容的呈现没能有效激发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归属意识
(三)教学方法的选用没能有效促进大学生与马克思主义的良性互动
(四)教学环境的营造没能有效强化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真情实感
(五)教学评价没能有效反馈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认同的真实状况
本章小结
第四章认同教育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理论逻辑
一、认同教育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要规律
(一)通过“互动”求同识异的规律
(二)通过价值满足激发“归属感”的规律
(三)通过各种影响因素的“共振”明确身份的规律
(四)通过长期反复实践固化认同成果的规律
二、认同教育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基本原则
(一)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原则
(二)政治原则
(三)一体化原则
(四)协同原则
(五)比较原则
(六)共情原则
(七)实践原则
本章小结
第五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同教育范式
一、教师队伍建设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
(二)高校党政领导
(三)高校学生工作队伍
(四)高校其他专业课教师
二、教学内容建设
(一)对马克思主义作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科学的
价值认同
(二)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性认同
(三)对“四个选择”的历史认同
(四)对马克思主义的生活化认同
(五)对党的政策和国内外形势判断的认同
三、教学方法探索
(一)认同教育的权威性与课堂教学
(二)认同教育的互动性与情境教学
(三)认同教育的体认性与实践教学
(四)认同教育的比较性与网络教学
(五)认同教育的归属性与隐性教学
四、教学环境营造
(一)政策环境
(二)学校环境
(三)社会环境
(四)网络环境
五、教学实效性评价
(一)评价核心指标的确立
(二)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三)评价流程的设定和评价结果的运用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大众马克思主义认同的生成机制与培育路径研究
附录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前学生认同状况调查问卷
附录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后认同教育效果调查问卷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