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资源进思政课研究——兴农报国的川农大实践》:
(一)为思政课教学内容提供正确的政治方向
高校作为培育时代新人的主要阵地,其所存在的校本资源必定蕴含着有利于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政治方向的思政要素,是高校发挥其立德树人作用的极好教材。任何一所高校从无到有、由弱变强,其曲折的办学过程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兴衰荣辱紧密相连,都是同一时代发展的缩影,长期办学历史中形成的办学传统、积淀的文化底蕴等丰富多样的校本资源,可以增强大学生对母校的尊重热爱之情,激发大学生对于母校的归属感,加深学生爱校荣校的情感认同,进而升华对祖国、社会的热爱,进而进一步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使其在情感上接受、信任思政课教育内容,对教育内容形成内在的认同。高校作为培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主要阵地,校本资源必然蕴含着党的指导方针、爱国主义题材以及爱国主义活动,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始终是校本资源的重要内核。高校作为主流意识形态宣传的主要阵地,其文化资源必然包含着完备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以及根据时代发展创造的最新理论成果,校本资源中丰富的文化活动必然使大学生在实践中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
(二)为思政课提供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
校本资源可以弥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不足,降低思想政治教育其他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成本,且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直观性、参与性和实效性,进一步有效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校本资源所体现的价值追求,与当代思政课的价值观、利益观教育在目标和内涵上高度契合,是思政教育实践活动永恒的价值追求,可以将其融人五门思政课教学内容之中。校本资源凝聚了学校发展轨迹和时代发展缩影,内容生动具体,可以增强思政课的感染力和凝聚力。校本资源所涉及的人物、事件、地点生动具体,都是实实在在的,有的可能是大学生早就有所了解的,有的可能是他们耳闻目睹的,有的甚至是他们身边的人或发生在他们身边的事。学生身临其境,一旦进入这个氛围,就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其行为心理和价值取向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学校文化的指引,从而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发生积极的导向作用。如大学精神,是一所高校几代人共同努力后才形成的一脉相承的价值认同,往往蕴含着独具特色的价值规范和规范标准,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并使它的每一个成员内心生成一种强烈的归属感和荣誉感。如“川农大精神”是川农校本资源的核心内容,是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长期实践积淀深化而形成的精神品质、理想追求、价值取向、行为理念和文化氛围。它不仅是学校的力量源泉和精神象征,更是国家愿景、民族传承、社会意识和本土文化的融合体,是时代精神的表征和先进文化的集中体现,从本质上而言与思政课内容具有契合性。将“川农大精神”融人思政课程,将弥补大学生思政课教学资源的不足,有助于大学生认识“川农大精神”,有利于增强思政课程的直观性、参与性和实效性,进一步有效提高思政课的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
(三)为思政课教学提供多样的教学方式
目前我国很多高校存在思政教育工作认同度不高、学生获得感不强、教学实效性有待提升的问题,难以达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其原因在于教学模式单一、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僵化,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校本资源种类丰富、形态各异、形式多样,可以为思政课教学提供多样化的形式、多类别的教学载体、多类型的教学环境,不断创新思政课教育范式。如可以向大学生展示各种教具、实物,或组织进行实地考察、研究等思政课展示式教学;通过创设教学情境,让大学生亲自感知校史馆、学校建设成就展以及充满底蕴的文化设施、建筑景观、校园艺术生态等,达到自悟的思政课体验式教学;运用多媒体技术,让大学生接受以直观、动感、娱乐为特点的,让大家乐于接受的影音式教学,既优化了思政课教育内容传递的形态,又活跃了教学气氛。此外,还可以借助新生入学、新教师人职时的专题校本资源(校史)培训,开设校本资源相关课程,举办优秀校友事迹专题报告会等形式,在无形中熏陶和感染师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师生的价值取向、人格塑造、思维方式、学术氛围和行为规范,增强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如川农马克思主义学院从学生关注的“川农大精神”人手,将“乡村振兴”的最新成果、“精准扶贫”的最新成效、“成果转化”的最新走向及“川农大精神”的最新影响等校本资源作为呈现教学内容的重要素材,将其有效整合到思政课课堂教学、课程训练和课程实践中,丰富了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形成了富有川农特色的思政课教学模式。
二、校本资源的思政功能
利用校本资源,使之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内容延伸,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深化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提升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提升教学的实效性,具有极强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
展开